第五章浙江的區域發展與城市化
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是兩個密切關聯的主題。本章首先簡要回顧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相關理論,然後探討浙江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浙江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三種典型的城市化模式,即大都市模式、中小城市群模式和組建新城市模式。進而以杭州發展大都市,浙中發展城市群以及台州的新城市建設作為案例,對上述三種城市化模式進行深入考察和分析。最後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對如何加快浙江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進程進行若幹探討。
一、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理論
自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約翰·海因裏希·馮·杜能(JohanHeinrichvonThunen)在其名著《孤立國》中提出了農業區位理論以來,區域經濟理論發展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曆史,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和主題,本部分僅對其中與城市化密切相關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進行梳理,主要包括佩魯的增長極理論,赫爾希曼、弗裏德曼等人的核心—外圍理論,陸大道的點—軸開發理論與戈特曼的城市群理論。
(一)增長極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Perroux,1955)在戰後法國急需重建和發展國民經濟的背景下,提出了所謂的“增長極理論”。針對當時法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佩魯認為應該選擇一些主導部門、行業和地區率先發展,通過它們的發展帶動其他地區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佩魯從增長極的形成條件、基本原理、作用機製等方麵建立了一套理論體係,為當時的法國以及後來許多國家的欠發達地區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增長極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增長並非同時出現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於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後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並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並不是在每個部門、行業或地區按同一速度平衡增長,而是在不同的部門、行業或地區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長。某些主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或行業集中於特定的地區或大城市,形成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的“增長極”。“增長極”通過其具有的吸引力和擴散力不斷增大自身的規模,對所在部門和地區產生支配性影響,從而不僅使所在部門和地區獲得優先增長,而且帶動其他部門和地區的迅速發展。
增長極理論的核心是“增長極”,它是由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某些地區或大城市集聚而形成的經濟中心,這些中心具有生產、貿易、金融、信息、決策及交通運輸等各種中心的多種功能,恰似物理學上的“磁極”,能夠產生吸引或輻射作用,促進自身並推動其他部門和地區的增長。佩魯利用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來論述增長極的形成條件:第一,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群體的存在。第二,產生規模經濟效益的能力。第三,適合的周圍環境的配合。佩魯主要從四個方麵對增長極的作用機製進行了闡述:第一,技術的創新與擴散。第二,資本的集聚與輸出。第三,通過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帶動相鄰地區和相關部門的發展。第四,形成地域經濟綜合體,產生“凝聚經濟效果”。
增長極理論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被廣泛用於製訂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工農業布局、建立經濟區域網絡等的政策依據。其政策含義為:區域要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必須建立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自身發展及對其他地區和部門的影響,推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增長極的形成可根據區域實際情況,既可由市場機製的自發調節引導企業和行業在某些大城市集聚發展而自動產生增長極,也可由政府通過經濟計劃和重點投資,選擇若幹條件較好的城市優先發展來主動建立增長極,進而帶動周邊地區或其他產業發展。增長極理論為優先和重點發展大城市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核心—外圍理論
繆爾達爾(Myrdal,1957)的“循環積累因果理論”對“增長極理論”進行了補充,他認為市場力作用傾向於擴大區域差距而不是縮小區域差距。一旦差距出現,則發達區域會獲得累積的競爭優勢,從而遏製欠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使欠發達區域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因素越積越多。
在此基礎上,赫爾希曼(Hirschman,1958)提出了一個“核心—外圍理論”,認為增長在區際間的不均衡現象是不可避免的,經濟發展不會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現在某處,在巨大的集聚經濟效應作用下,要素將向該地區集聚,使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加速,最終形成具有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區;與核心區相對應,周邊的落後地區稱為外圍區。在核心區與外圍區之間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方向的作用,核心區的發展會通過“涓滴效應”在某種程度上帶動外圍區發展,但同時勞動力和資本從外圍區流入核心區,加強核心區的發展,又起著擴大區域差距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極化效應”。在這一過程中,“極化效應”往往大於“涓滴效應”,因此,市場的力量往往使區域間的差別擴大。因而要縮小區域差距,必須加強政府幹預,加強對欠發達區域的援助和扶持。
約翰·弗裏德曼(JohnFriedman,1966)發展了赫爾希曼的“核心—外圍理論”,試圖從空間規劃的角度對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在內的核心區與外圍區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等原理和機製進行闡述,來解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一個國家內部的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存在發展水平差距的事實,為欠發達國家或地區發展提供相應的理論和政策依據。
弗裏德曼借鑒熊彼特的創新思想,將創新和發展的概念引入空間係統中,發展通過創新的一種不連續但逐步累積的過程而實現,它總是起源於少數具有創新潛力的中心。創新中心被稱之為核心區,而特定空間係統內的其他地區則被稱之為外圍地區。創新通常是從這些中心由上而下、由裏到外地向創新潛能較低的地域擴散,核心區的成長將推動相關空間係統的發展。同時核心與外圍之間差距的擴大也會激發兩者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矛盾衝突,阻礙核心區本身的發展。空間係統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區域核心區與外圍區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變化過程。
在空間係統發展過程中,核心區與外圍區之間的相互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核心區通過供給係統、市場係統和行政區係統組織支配自己的外圍依附區。第二,核心區對外圍區的支配地位有自我強化之勢,而這種自我強化特征決定著空間係統的發展。第三,核心區有層次地向外圍區傳播創新成果,擴大核心區輸往外圍區的信息流。第四,核心區對外圍區擴散效應的加速會導致形成新的核心區,後者與原有的老核心區分享決策權。
弗裏德曼的核心—外圍理論在區域研究、城市規劃等方麵被廣泛采用,對指導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核心—外圍理論的一個缺陷是過於強調核心區對於外圍區的支配和控製作用,而忽視了外圍區具有的跳躍式發展、後發優勢等現實可能性。
(三)點—軸開發理論
我國學者陸大道(1984、1995、2001)在總結上述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點—軸開發理論”。在一個特定區域空間裏的各級中心城市,就是所謂的“點”,而在兩點或多點之間,就會形成現狀基礎設施,也就是所謂的“軸”,“點”與“軸”構成了最簡單的空間結構。
陸大道指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幾乎所有產業,特別是工業、交通運輸業、第三產業、城鎮等都是產生和集聚於“點”上。與此同時,“點”與“點”之間就形成由線狀基礎設施(包括鐵路、航道、公路、管道、能源和水源供應線、郵電通信線等)聯係在一起形成的“軸”。這些聯結各種等級的城市的線狀基礎設施束具有促進整個區域發展的功能,因而也稱為“發展軸”。“軸”對附近區域有很強的經濟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時也是“點”上社會經濟要素向外擴散的路徑。因而社會經濟客體在空間中以“點—軸”形式進行漸進式擴散。“點—軸”漸進式擴散的結果,往往會形成“點—軸—集聚區”的空間結構。在這裏,集聚區是擴大了的“點”或“點”的集合,是最高程度的空間集聚形式,是在發展條件好,往往是高級軸線交彙地附近建設起來的人口、城鎮和經濟設施密集的區域。
區域經濟發展是由發展軸線和中心城市帶動的。軸線是區域經濟設施、社會設施的集中地帶。根據空間相互作用原理,該地帶對周圍地區存在一個“力場”,有吸引作用。軸線附近的社會經濟客體則產生一個向心力,這個力不隻指向軸線上的一個點(城市),而是若幹個點或一條線。因而軸線對附近區域的社會經濟有集聚或凝集作用,通過影響範圍內的客體帶動區域的發展。軸線上集中的社會經濟設施通過產品、信息、技術、人員、財政等,對附近區域有擴散作用。
擴散在一般情形下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大跨度跳躍式的,而且擴散強度在各個方向並不是相等的。沿著主要線狀基礎設施(主軸)方向輻射強度大,引起或加強在該方向上較大規模的集聚。對於大範圍來說,最終導致從點線麵的全麵擴散和空間推移,使整個區域獲得充分的、相對均衡的開發利用。
根據“點—軸開發理論”,要求政府在一定範圍內,確定若幹具有有利發展條件的線狀基礎設施軸線,對軸線地帶的若幹個點(各級中心城市)予以重點發展。在中心城市相適宜的距離,選擇有較好發展條件的點作為次級發展中心。一級中心對次級中心進行技術、信息擴散和生產協作。圍繞次級中心,又有三級、四級中心。不同級別中心城市的職能在生產布局上表現為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產品銷售範圍等方麵的不同。點軸開發可以充分發揮各級中心城市(點)和線狀基礎設施(軸線)的作用。要把廣大區域發展起來,必須把各級中心城市和軸線作為不同等級的開發重點。
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經濟開發的注意力應該更多地放在較低級別的發展軸和發展中心上。與此同時,發展軸線逐步向較不發達地區延伸(包括距離發展軸和發展中心較遠的地區),將以往不作為發展中心的點確定為較低級別的發展中心。點—軸開發理論對於指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城市群理論
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Gottman,1957)在研究美國東北部城市發展時提出了城市群理論。他用“Megalopolis”來表述城市群的概念,Megalopolis在希臘語中表示巨大的城市。他認為用城市群來表示美國東北沿海的城市化區域特征是最合適的,因為美國東北部城市的發達程度和集聚程度使得傳統的農村和城市的概念已經不能很好地描述其特征,而且這一城市區域的界線超越了行政界線,它包括某些州的全部和某些州的部分地區。城市群不僅僅是過分膨脹的單個大城市或多個城市的簡單組合,它不隻是發生了量的變化,而是有著質的變化的全新的城市群體的有機整體,具有與其他城市現象不同的本質特征。
在上述觀察的基礎上,戈特曼提出了城市群的兩大基本功能,即樞紐功能和孵化器功能。他用主要街道和交叉路口等詞來表示城市群的樞紐功能。就像城市的主要街道和交叉路口是城市的命脈一樣,城市群主宰著區域的經濟、文化、金融、通信、貿易等方麵的主要活動和發展政策的製訂。城市群是各種軸線的樞紐,是連接多個網絡的樞紐。而孵化器功能則是由於各種要素和不同行為方式在空間上的高度集聚和高強度的相互作用,產生各種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產品,並成為城市群發展的主要動力。城市群中各種創新將導致其部門增量的變化,再導致空間增量的變化、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城市內部結構的完善和適應性變化,從而使城市群不斷向前發展。
從空間形態上看,城市群的外形是模糊的,呈現為多核心的星雲狀結構,也就是說有多個中心城市沿軸線分布,並形成連綿、密集的城市走廊。從空間組織來看,城市群是由多個各具特色的城市鑲嵌形成的多元的“馬賽克”結構,其內部城市之間存在有機的聯係和一定程度的分工。從城市群的空間結構來看,城市群理論與陸大道的“點—軸開發理論”具有相似之處(馮垚,2006)。
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與城市化的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從一個經濟小省轉變為國內的經濟大省,2007年GDP達到18864億元,位列全國第四,僅次於廣東、江蘇和山東。而人均GDP達37311元,僅次於滬、京、津三個直轄市,列全國第四位。然而,在總量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省內區域間的差異也在不斷擴大。
(一)三大區域的劃分
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我們將浙江全省劃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浙東北環杭州灣地區、浙東南沿海地區和浙中及西南內陸地區,具體參見第一章,此處不再贅述。
(二)區域發展指標比較
為了對浙江省的三個地理區域、11個地級市的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進行定量研究,下麵我們通過選取一些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我們選取以下五個指標:“總人口”、“非農人口”、“非農比例”、“GDP”和“人均GDP”(1990年為“國民收入”和“人均國民收入”),並對“非農比例”、“GDP”和“人均GDP”三個指標進行排名。
為了能夠反映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選取了三個時點,分別是1990年(期初)、1998年(期中)和2006年(期末),這16年是浙江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段(見表5·1、5·2、5·3)。
表5·1浙江各地國民經濟指標比較(1990)
人口非農人口非農比例排名國民收入排名人均收入排名
浙東北2156.67448.330.21488.182270
杭州市574.781690.291148.89125991
杭州市區133.89109.970.82161.24145921
蕭山市115.2916.290.1428.892517
餘杭縣86.7314.390.1720.142331
富陽縣58.886.610.118.811499
中心城市貢獻率0.230.650.41
寧波市510.76102.980.203124.35224422
寧波市區108.5455.250.51443.32240132
餘姚市80.4511.410.1416.912107
慈溪市96.110.730.1119.792066
中心城市貢獻率0.210.540.35
續表
人口非農人口非農比例排名國民收入排名人均收入排名
嘉興市316.1958.390.18473.54323323
嘉興市區73.6121.150.29719.14426007
海寧市62.0610.050.1614.732383
桐鄉市62.329.250.1514.92401
中心城市貢獻率0.230.360.26
湖州市245.2843.660.18547.74819515
湖州市區102.2821.810.211023.49323078
長興縣59.6311.030.1810.321726
中心城市貢獻率0.420.500.49
紹興市412.6753.610.13772.85417706
紹興市區27.817.980.65311.49742093
紹興縣92.989.510.1021.442319
諸暨市101.848.240.0812.521231
中心城市貢獻率0.070.340.16
舟山市96.9920.690.21220.811021494
舟山市區66.5515.430.23814.6621989
中心城市貢獻率0.690.750.70
浙東南1182.47145.350.12130.891112
溫州市666.9898.280.15666.395100110
溫州市區56.2240.190.71216.58529614
瑞安市111.5415.650.1410.83977
中心城市貢獻率0.080.410.25
台州地區515.4947.070.091164.5612549
椒江市41.417.450.186.921682
黃岩市92.369.730.1114.711595
臨海市104.239.120.0910.871044
浙中及西南895.77103.10.12109.171221
金華市424.947.90.11959.18713967
金華市區29.0214.430.5068.05827886
續表
人口非農人口非農比例排名國民收入排名人均收入排名
蘭溪市63.737.880.129.881553
義烏市62.065.90.1010.241654
東陽市75.755.790.089.391243
永康縣50.674.260.086.061203
中心城市貢獻率0.070.300.14
衢州市230.73290.13829.33912748
衢州市區22.6711.240.5056.5928885
中心城市貢獻率0.100.390.22
麗水地區240.1426.20.111020.661186011
麗水市32.046.920.2293.6810115210
中心城市貢獻率0.130.260.18
數據來源:《浙江統計年鑒1991年》,部分數據經過計算得到。
我們將1990年作為分析的起點,這一時期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第12年,但市場經濟體製尚未正式確立,整個浙江經濟處於起飛階段早期。首先分析浙江三個區域間的發展差異。從表5·1中可以看到,浙東北區域無論是人口總量、非農人口數量,還是非農人口比例都位於全省三個區域之首,這說明當時浙東北區域的城市化水平在全省就已經是最高的。同時國民收入和人均國民收入兩個指標也位於全省首位(三個區域的國民收入比例為1∶0.27∶0.22,人均收入的比例為1∶0.49∶0.54),說明其經濟發展水平也位於全省領先地位,遠遠超過了其他兩個區域。
相比浙東北,浙東南和浙中及西南兩個區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要落後得多,表現在人口總量、非農人口總量以及非農人口比例都相對較低,而且其國民收入總量及人均國民收入水平也比較低。這一階段,兩個區域的發展都相對較為落後,差距不大。值得一提的是,浙中及西南區域的人均收入為1221元,高於浙東南的1112元,說明從人均國民收入這一指標來看,浙中及西南區域的發展水平還略高於浙東南區域。
進一步來看城市間的發展差異。浙東北的杭州市(地區)和寧波市(地區)是全省經濟最發達的兩個地區,特別是杭州市區和寧波市區兩個中心城市在當時就已經表現出區域內增長極的地位,一方麵國民收入總量大,對地區國民收入的貢獻分別達到41%和35%;另一方麵人均國民收入超過4000元,遠遠超過省內其他中心城市(除紹興市區)。
浙東南的台州地區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地區,一方麵該地區的經濟總量位於全省第六,人均GDP位於全省第九,而非農人口比例位於全省最後,說明其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化水平不匹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整個台州地區缺少一個中心城市。一方麵,地區行政中心所在地臨海市無論是從城市化水平,還是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等指標來看,都無法起到地區中心城市的作用;另一方麵,台州南部的椒江市、黃岩市和路橋鎮(行政上隸屬於黃岩市)構成的三角地帶經濟地位逐漸上升,成為地區的經濟中心。行政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使得台州缺少一個真正的中心城市來帶動整個地區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迅速發展。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市(地區)也具有顯著的特性,全市經濟總量和人均GDP在省內排名均為第七,基本位於全省中等水平,但是其中心城市金華市區對全地區的貢獻率比較低,一方麵市區人口僅占全地區人口的7%,而市區的經濟總量對於全地區的貢獻也僅為14%;與此同時,該地區的義烏、蘭溪、東陽和永康四個縣市經濟總量與金華市區水平相當,已經隱約顯露出城市群的雛形。
浙西南的衢州和麗水是全省比較落後的兩個地區,特別是麗水地區,非農比例、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三個指標均位於全省最後或倒數第二位。
表5·2浙江各地國民經濟指標比較(1998)
人口非農人口非農比例排名GDP排名人均GDP排名
浙東北2260.21571.560.253622.716028
杭州市611.64210.520.3411134.881199611
杭州市區171.89134.610.781568.741333401
蕭山市113.4122.080.19173.7215352
餘杭市78.5815.240.19109.4613938
富陽市61.719.750.1682.4513383
中心城市貢獻率0.280.640.50
寧波市535.27130.480.243973.442194052
寧波市區119.6870.480.594352.582296842
餘姚市83.0513.650.16122.4414736
慈溪市100.3513.260.13129.1412890
中心城市貢獻率0.220.540.36
嘉興市329.9173.210.225445.037142974
續表
人口非農人口非農比例排名GDP排名人均GDP排名
嘉興市區78.0626.150.33798.346126239
海寧市63.9412.290.1994.1114722
桐鄉市65.28110.179113950
中心城市貢獻率0.240.360.22
湖州市254.8158.990.234324.548134395
湖州市區106.3729.70.289151.385142406
長興縣61.5312.380.2074.2512073
中心城市貢獻率0.420.500.47
紹興市430.0472.650.177651.254163643
紹興市區32.4323.40.72270.687219773
紹興縣97.3312.230.13188.519380
諸暨市105.6911.60.11138.2513099
中心城市貢獻率0.080.320.11
舟山市98.5425.710.26293.5611102938
舟山市區68.3619.640.29863.628922710
中心城市貢獻率0.690.760.68
浙東南1257.4199.530.161231.8110610
溫州市717.89123.90.176677.183101869
溫州市區116.4851.250.446261.333173854
瑞安市117.7616.460.14135.8411597
中心城市貢獻率0.160.410.39
台州市539.5175.630.1410554.635111787
台州市區140.8323.930.1711202.674144515
臨海市108.3912.740.1263.15834
中心城市貢獻率0.260.320.37
浙中及西南929.251360.15741.358292
金華市442.9667.110.159484.486112716
金華市區33.8119.970.59347.189140977
蘭溪市66.0710.380.1660.059112
續表
人口非農人口非農比例排名GDP排名人均GDP排名
義烏市65.769.390.14116.3917776
東陽市78.387.920.1091.5211700
永康市52.635.910.1159.8211400
中心城市貢獻率0.080.300.10
衢州市240.1336.860.158140.829612710
衢州市區26.1315.120.58533.710130088
中心城市貢獻率0.110.410.24
麗水地區246.1632.030.1311116.0510495111
麗水市34.219.360.271023.5211690911
中心城市貢獻率0.140.290.20
數據來源:《浙江統計年鑒1999年》,部分數據經過計算得到。
從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開始,我國正式確立了市場經濟體製。在此背景下,浙江整體經濟進入加速發展。至1998年,全省經濟相比1990年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如表5·2所示,1998年,浙東北區域在五個指標上均保持領先地位,三個區域GDP的比例變為1∶0.34∶0.20,而人均GDP的比例變為1∶0.66∶0.52,說明浙東南與浙東北兩個區域間的差距有所減小,而浙中及西南區域與浙東北區域的差異卻在進一步擴大。
這一階段,杭州市區和寧波市區兩個浙東北中心城市的大城市戰略已初顯端倪,經濟總量快速膨脹,人均GDP超過19000元,中心城市對地區的GDP貢獻率分別達到50%和36%。杭州、寧波兩個中心城市經濟的迅猛發展促進了整個浙東北區域經濟的快速擴張。
這一時期,浙東南區域的溫州和台州兩個地區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其經濟總量的全省排名分別達到第三和第五,拉進了與浙東北區域的距離。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兩地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民營經濟的崛起。特別需要指出,台州1994年撤地建市,在原椒江市、黃岩市和路橋鎮的基礎上組建了一座新城市——台州市區,後者作為台州的中心城市,逐漸發展起大城市的架構,並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發展。
浙中的金華地區在GDP和人均GDP兩個指標上均排名全省第六,相比1990年,均上升一位,說明其整體經濟實力有所提高。令人感興趣的是,中心城市金華市區的發展相對緩慢,而該地區的義烏、東陽、蘭溪和永康四個縣級市發展迅速,經濟總量均較大幅度超過了金華市區,特別是義烏,通過小商品市場的發展,不僅經濟總量遠遠超過金華市區,人均GDP也超過了金華市區。中心城市的發展相對緩慢和縣級市的迅速崛起使得浙中城市群逐漸成形。
浙西南的衢州和麗水兩個地區仍然屬於省內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遲緩,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進一步擴大。特別是麗水地區,無論是非農比例,還是GDP或人均GDP,均位於全省最後或倒數第二位。
表5·3浙江各地國民經濟指標比較(2006)
人口非農人口非農比例排名GDP排名人均GDP排名
浙東北2352.28860.580.3710436.4544475
杭州市666.31309.780.4613441.511518781
杭州市區414.18256.420.6222737.771664761
蕭山區118.5335.60.30699.8559262
餘杭區81.925.10.31350.2442940
富陽市63.5912.290.19238.4537621
中心城市貢獻率0.620.830.80
寧波市560.45188.980.3442874.442514602
寧波市區215.81125.750.5831597.992645262
餘姚市82.6917.260.21358.9343480
慈溪市102.0816.650.16450.1944218
中心城市貢獻率0.390.670.56
嘉興市335.55115.990.3531346.656402063
嘉興市區81.437.170.465341.426420905
海寧市64.6122.370.35256.2739732
桐鄉市66.5215.280.23228.0834338
中心城市貢獻率0.240.320.25
湖州市257.8978.410.305761.028295276
湖州市區108.2240.920.387354.725328108
長興縣61.6416.290.26163.39
中心城市貢獻率0.420.520.47
續表
人口非農人口非農比例排名GDP排名人均GDP排名
紹興市435.5132.240.3061677.634385404
紹興市區64.8946.330.711299.027460964
紹興縣70.7726.370.37451.9964003
諸暨市105.7214.960.14377.4835726
中心城市貢獻率0.150.350.18
舟山市96.5835.180.362335.211346825
舟山市區69.1926.940.396241.068343977
中心城市貢獻率0.720.770.72
浙東南1321.14256.770.193300.8125089
溫州市756.48156.970.2171837.53243909
溫州市區140.5664.580.464778.53556913
瑞安市114.6119.840.17279.4124501
中心城市貢獻率0.190.410.42
台州市564.6699.80.18101463.315260268
台州市區150.229.770.2011547.24366096
臨海市112.8614.580.13192.4217121
中心城市貢獻率0.270.300.37
浙中及西南956.01194.80.201977.4720738
金華市456.8101.170.2281234.77271087
金華市區92.2131.330.348240.119260469
蘭溪市66.1312.120.18103.0515602
義烏市70.6721.120.30352.8650262
東陽市80.213.490.17183.5722949
永康市55.499.090.16178.8332403
中心城市貢獻率0.200.310.19
衢州市246.6850.470.209387.491574010
衢州市區81.0426.430.3310160.11101982811
中心城市貢獻率0.330.520.41
麗水市252.5343.160.1711355.37101410411
續表
人口非農人口非農比例排名GDP排名人均GDP排名
麗水市區37.7512.710.34996.42112566310
中心城市貢獻率0.150.290.27
數據來源:《浙江統計年鑒2007年》,《杭州統計年鑒2007年》,部分數據經過計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