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浙江的區域發展與城市化(2 / 3)

我們分析的第三個時期是2006年。在1998—2006年這一階段,我國的市場經濟體製建設基本完成,開始進入完善階段,並於2001年底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在此背景下,浙江經濟開始向縱深發展,然而省內區域間的差距卻在進一步擴大。

浙東北區域的城市化水平和整體國民經濟繼續在省內保持領先,GDP總量超過10000億元,人均GDP達到5580美元,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三個區域間GDP和人均GDP的比例分別為1∶0.32∶0.19和1∶0.56∶0.47,相比1998年,可以看出浙東北不僅與浙中及西南區域,甚至與浙東南區域的差距都在拉大。

再看城市發展。杭州市區和寧波市區這兩個浙東北區域的中心城市在21世紀正式展開了大都市發展戰略,杭州於2001年將蕭山和餘杭兩個縣級市並入市區,寧波於2002年並入了鄞縣,兩個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對地區的經濟貢獻率分別達到80%和56%,巨大的經濟輻射效應帶動了整個區域經濟的迅速提升。

浙東南的溫州和台州兩個地區的經濟總量仍然位於第三和第五位,但總體而言,與杭州、寧波等發達地區的差距仍在擴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兩個地區20世紀90年代通過市場先行獲得的優勢逐漸消失,而兩地的家庭工場和人格化交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經濟的進一步擴張。但值得一提的是,溫州市區的發展保持了良好的勢態,經濟總量保持在全省地級市區的第三位,人均GDP也上升到第三位,僅次於杭州和寧波,而人口總量也超過140萬,已經基本具備了向大都市發展的條件。

浙中的金華地區則繼續在城市群模式下發展,並逐步形成了雙中心帶動整個城市群發展的模式。一方麵,金華市區並入了金華縣,經濟總量得到擴張,中心城市的地位有所加強;另一方麵,義烏市的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總量和人均GDP兩個指標均遙遙領先於其他幾個城市包括金華市區,這種經濟的擴張使得義烏對周邊城市的輻射效應加強,逐漸成為整個地區的第二個中心。

浙西南的衢州和麗水兩個地區依然處在全省的落後位置。

(三)城市化模式的選擇

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特征,導致每個城市在選擇城市化模式時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從浙江全省來看,逐漸形成了三種典型的城市化模式,分別是大都市模式、中小城市群模式和組建新城市模式。

所謂大都市模式,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以一個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的核心,對周邊地區產生強大的輻射效應,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的城市化進程,最終形成大都市區。該模式的典範是杭州市區和寧波市區兩個浙東北的中心城市。改革開放以來,這兩個城市經濟始終保持了迅速發展,其經濟總量一直位於全省前列,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巨大的輻射效應。然而中心城市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受到了城市空間的限製,從而需要調整行政區劃。杭州在1996年並入了原屬蕭山和餘杭的六個鄉鎮,2001年又整體並入了蕭山和餘杭,城市空間得到迅速擴張;類似地,寧波早在1984年就並入了鎮海縣,又於2002年並入了鄞縣。伴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和城市空間的擴張,兩個中心城市的大都市發展模式得以確立。此外,如前所述,溫州市區也初步具備了發展大都市的條件。

所謂中小城市群模式,就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散布著一些相互作用、相互聯係的城市,它們有著共同點,又有產業協作分工,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城市都無法像大城市那樣對周邊地區產生強大的輻射作用,而它們相互聯係在一起,就能組成強大的城市群,像大城市那樣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該模式的典型是浙中城市群,浙中的金華地區錯落散布著金華市區、義烏、東陽、蘭溪、永康等多個地理位置接近、經濟實力相當的中等城市。金華市區雖然是整個地區的行政中心,但是市區經濟對整個地區的貢獻率不大,而其他幾個城市的經濟實力不弱於市區,尤其是義烏,在小商品市場發展的帶動下,經濟實力已經明顯超過了金華市區。此外,上述五個城市,包括周邊的浦江、武義、磐安三個縣,有著共同的文化根基,相互之間形成了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的分工,逐漸就形成了戈特曼式的城市群。

組建新城市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台州。如前所述,在台州撤地建市之前,整個台州地區沒有中心城市,城市化進程緩慢,而地區行政所在地臨海市由於經濟實習薄弱,並不能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因而台州選擇了組建新城市的模式來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1994年,台州撤地建市,在原椒江市、黃岩市和路橋鎮的基礎上組建了一座新城市——台州市區。後者作為台州的中心城市,逐漸形成大城市的架構,帶動了整個台州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

下麵,我們分別以杭州、浙中城市群和台州為例,來深入考察上述三種典型的浙江城市化模式。

三、大都市模式——杭州城市化進程

所謂大都市,在英文中對應“metropolis”,它與城市(對應city)的區別在於:大都市擁有相當數量的人口,一般常住非農人口在200萬以上,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集聚能力,經濟發展水平高,現代化程度高,是整個區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尤其是經濟與文化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的城市化方針發生了三次轉變,20世紀80年代浙江省城市化的基本方針為“控製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90年代初,鑒於鄉鎮企業的散亂發展導致經濟、社會、環境的總體效益下降,發展方針調整為“嚴格控製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劉亭、倪樹高,1996)。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製的完善,全省城市化的重心逐步傾向中心城市發展。1999年召開了“浙江的現代化與城市化”理論研討會,來自省內理論和實際工作部門的幾十位專家,明確提出了浙江省的城市化要積極發展以都市區、都市帶為主要內容的功能互補的大中小城市網絡群;通過發展都市區和都市帶促進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升級,進一步提出了“優先發展大城市,重點發展中等城市,穩定和完善小城鎮建設”的城市化方針(陳武明,1999)。

據此,錢陳、史晉川(2006)將浙江的城市化戰略概況為兩個階段,即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主要實施“強縣戰略”,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逐漸過渡到“都市化戰略”。

在上述背景下,作為浙江省會的杭州市逐漸從一個中等城市發展為一個現代化都市,走出了一條典型的“都市化”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杭州市區的城市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1978—1992年的老城區發展階段,1993—2000年的跨縣並鄉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的跨江並縣發展階段。

(一)杭州老城區發展階段

杭州市區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特色是行政區域的調整推動城市化的進程,本文首先對杭州市區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的行政區域調整做簡要回顧。1976年,杭州市區行政區劃包括上城、下城、江幹、拱墅、西湖和郊區;1977年,郊區與西湖區合並,定名西湖區;1978年,建半山區,其行政區域為:拱墅區拱宸橋街道隸屬的半山橋、金昌路等8個居民區和西湖區康橋公社隸屬的金星、沈家橋、半山3個大隊和餘杭縣崇賢公社的工農大隊,杭州市區麵積增至430平方千米。參見《杭州市誌》。至此,直到90年代初,除了市區內部一些行政區之間的區劃調整外,杭州的行政區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一直是一座位於錢塘江北岸的中等城市。

這一階段,杭州市區麵積狹小,無論是人口還是麵積,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均排名靠後。而且在這430平方千米之內,還包含著一個國家級風景區——西湖風景區。西湖風景區具有優越的自然風光和曆史人文資源,有利於促進杭州旅遊產業的發展,但要保護好60平方千米的西湖風景區,客觀上要求工業不能占地過多而影響旅遊事業的發展。杭州除去西湖風景名勝區60平方千米及山林、水域,實際可用土地隻有約200平方千米。民建杭州市委會:《關於實現杭州城市新發展的建議》,1995年。

這使得杭州的城市發展更是捉襟見肘,杭州隻能選擇在現有空間上通過用地性質置換的方式,加快舊城區改造。原先杭州核心城區重化工業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重化工業的發展嚴重製約杭州中心城區功能提升。杭州通過曆次規劃調整,在近郊區建立半山重工業區、拱宸橋紡織工業區、祥符橋小河輕化工業區、古蕩留下電子儀表工業區、望江門外食品工業區等,以分解中心城區的工業職能。

這種延展開發方式是城市空間擴展的最簡單形式,所受到的阻力最小、經濟投入最低,但是由此帶來城市功能的混雜、城市環境的惡化是其難以克服的弊端。在上述約束下,這一階段杭州的城市空間使用趨於飽和,城市化進程較為緩慢。

以市區人口為例,1978年底杭州市區人口104.5萬(其中非農人口78.7萬),1992年底市區人口136.3萬(非農112.7萬),市區人口年均增長率1.9%(其中非農人口增長率2.5%)。

從年末實有城市道路長度來看,1985年底實有道路493千米,1990年底實有道路518千米,五年間道路僅增加25千米,年均增長不到1%。

綜上所述,這一階段杭州市區在老城區行政區劃的約束下,城市化進程止步不前。同時,杭州的國民經濟卻在快速發展。按當年價格,1978年市區GDP14.2億元(其中人均GDP1389元),1992年市區GDP增至141.3億元(人均GDP10420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市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7%(其中人均GDP年均增長10.5%)。數據來源:曆年《杭州統計年鑒》。快速的經濟發展,使得杭州越來越不滿足於原有的城市行政區劃,迫切要求擴展城市發展空間。

(二)杭州跨縣並鄉發展階段

1993年4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在當時餘杭縣下沙一帶設置杭州經濟開發區(國家級開發區),規劃麵積104.7平方千米,並將餘杭縣下沙農墾場的5平方千米土地作為啟動區塊劃入該區。《餘杭檔案——餘杭大事記》。下沙經濟開發區對於杭州而言,是一塊典型的“飛地”,所謂“飛地”,是城市向外推進時,出現了空間上與原建城區斷開,職能上卻與原有市區保持密切聯係的新的城市用地。這種空間上與原建城區分隔的城市的擴展方式稱為飛地型。參見李駿陽、夏惠芳(2006)。它與杭州市區之間隔著餘杭縣的下沙鄉和九堡鎮。

雖然下沙開發區初設時僅5平方千米,但它的設立對於杭州城市化的意義是重大的,標誌著杭州突破原有行政區劃的約束,開始進入跨縣飛地發展階段。

杭州跨縣發展下沙開發區,根據點—軸開發理論,就需要建立起下沙開發區與杭州主城區兩點之間的線狀基礎設施,以此來促進主城區對下沙開發區的擴散效應。然而,在杭州主城區與下沙開發區之間,橫亙著原餘杭縣(市)1994年4月,根據浙江省政府文件,餘杭撤縣建市(縣級市)。的九堡鎮和下沙鄉。

顯然,如果餘杭縣(市)地方政府對上述兩個鎮的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投入,杭州核心城區和下沙開發區就會得到便利的設施而不用支付代價,這種財政支出的正外部性阻礙了餘杭地方政府對於上述區塊的基礎設施投資。

另一方麵,杭州市區的經濟發展使蕭山市和餘杭縣(市)的那些與杭州核心城區接壤的區塊得以較多的享受到杭州核心城區的經濟輻射,通過核心城區的經濟帶動作用取得發展,相應的,蕭山和餘杭的地方財政收入就會增加。這是杭州市區對蕭山和餘杭的正外部性。本文關於地方政府間外部性問題的探討,參考了錢陳、姚如青(2006)。

為了使上述兩種外部性內部化,加速下沙開發區的發展,同時也解決杭州長期以來所麵臨的市區空間狹小的城市發展瓶頸,杭州市政府決定將餘杭市和蕭山市所屬的,而又與核心城區接壤的若幹鄉鎮並入杭州。

1996年5月經浙江省政府批準,錢江北岸原屬餘杭市的三墩鎮、九堡鎮、下沙鄉和錢江南岸原屬蕭山市的浦沿鎮、長河鎮、西興鎮劃入杭州市區,杭州市區麵積由430平方千米擴大為683平方千米,並得以實現跨江發展和沿江開發。

1996年並入鄉鎮,使得杭州的城市化進程開始進入加速發展。一方麵,對於並入鄉鎮的基礎設施投入大幅加大,使得並入鄉鎮成為承接杭州產業轉移和承擔城市職能分工的基地,同時促進原屬城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城市空間結構優化,核心城區的擴散效應大大增強,對於周邊地區的經濟帶動能力得到提高。原屬蕭山市的西興、長河、浦沿三鎮先由西湖區托管;1996年12月以三鎮為基礎成立杭州市濱江區,2000年濱江高教園區開始投入建設。濱江區位於錢塘江南岸,可以依托江北主城區的發展基礎和產業優勢建設成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骨幹,集教育、商貿、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高科技、多功能、園林化的科技新城”,是未來杭州市城市的副中心。另外,九堡鎮則由餘杭市劃入杭州市江幹區;下沙鄉由餘杭市劃入杭州市江幹區,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入市區的組成部分,並且與核心市區直接相連。下沙鄉於1999年8月起委托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2000年下沙高教園區開始啟動,規劃麵積10.91平方千米,是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園區。下沙高教園區和工業園區合在一起,將成為未來杭州城市規劃中的“下沙副城”。三墩鎮則由原餘杭市劃歸杭州市西湖區,2000年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批準立項,使得三墩鎮的大學城建設也初見端倪。

從一些指標中也可以看出,杭州城市發展的加速。比如市區人口,1992年底市區人口136.3萬(非農112.7萬),2000年底市區人口增至179.2萬(非農143.7萬),人均人口增長率3.5%(其中非農人口增長率3.1%),增長速度高於前一階段。

從道路建設來看,1995年底實有道路長度為626千米,相比1990年增加108千米,年均增長3.9%,2000年底實有道路長度為1050千米,相比1995年增加424千米,年均增長10.9%。從道路長度延展的角度,可以明顯看到杭州城市化進程的加速。

與此同時,杭州的國民經濟也以更快的速度發展。2000年市區GDP增至711.2億元(人均GDP40127元),相比1992年,按不變價格計算,GDP年均增長16.3%(其中人均GDP年均增長12.4%)。由此可見,城市空間的擴展使得杭州經濟獲得了更快的發展。

(三)杭州跨江並縣發展階段

盡管1996年的行政區劃調整使得杭州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早期城市空間不足的約束,產業空間布局得到初步優化,城市功能配置得到初步提升,但杭州並不滿足於683平方千米的城市空間,開始積極尋找進一步擴大城市空間的方案。事實上早在1995年,民建杭州市委會就已經提出了撤銷餘杭、蕭山兩個縣級市,全建製並入杭州市區的建議。

從地理條件分析,杭州核心城區集聚經濟的規模有限,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杭州東部平原地區加快對於杭州產業轉移的承接和城市職能的互補。杭州東部平原作為杭嘉湖平原和蕭紹平原的組成部分,海拔僅有3~6米,地表江河縱橫,湖泊星羅棋布,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蕭山與餘杭處於杭州東部平原,與高低不平的山地相比較,經濟主體選擇平原作為城市區域,可以降低城市建設的成本,方便經濟主體的聯係。杭州東部平原地區具有接受核心城區的經濟輻射的理想環境。同時,杭州東部平原地區由於可用地量巨大,並且原有用地效率和閑置土地較多,具備承接杭州核心城區產業轉移的能力。隨著交通條件獲得改善,核心城區到東部平原的可達性增加,使核心城區人口和職能逐漸向東部地區轉移。從人口密度來看,杭州市區、蕭山和餘杭2000年人口密度分別為2623人/平方千米、982人/平方千米和648人/平方千米,分別比1996年增加182人/平方千米、19人/平方千米和8人/平方千米。杭州東部地區經濟總量的增大和發展水平的提高導致區域之間互動聯係的快速增加,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程度加大,城市發展的邊界不斷接近乃至重疊,大都市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錢陳、姚如青,2006)。

在上述背景下,2001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蕭山、餘杭兩個縣級市,同時增設蕭山區和餘杭區,並入杭州市區。經行政規劃重大調整之後,杭州市區麵積由原來的683平方千米擴大到3068平方千米,市區人口由原來的179.2萬人(2000年底)增加到379.5萬人(2001年底),其中非農業人口從143.7萬人(2000年底)增加至193.3萬人(2001年底)。杭州已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都市。

蕭山餘杭的撤縣建區對於杭州的城市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個裏程碑事件。如果說1996年杭州並入蕭山餘杭六鎮使杭州獲得了跨江發展、沿江開發的基礎,那麼2001年杭州並入蕭山餘杭兩市使杭州真正進入了跨江發展、沿江開發的時代,同時也邁入了大都市發展階段。

2002年2月,中共杭州市第九次代表大會上,書記王國平作了題為《構築大都市,建設新天堂》的報告,王國平:《構築大都市,建設新天堂》,在杭州市第九次黨代會上的報告,杭州網,http://www.hangzhou.com.cn/20020127/ca75483.htm。對杭州的大都市發展戰略作出了規劃。提出實施“城市東擴、旅遊西進,沿江開發、跨江發展”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形成“一主三副、雙軸六組團、六條生態帶”的開放式空間結構:以一個主城,江南城、臨平城、下沙城三個副城作為中心城區;東西向以錢塘江為軸線(城市生態軸)、南北向以主城—江南城為軸線(城市發展軸);以臨浦、瓜瀝、義蓬、塘棲、餘杭、良渚為六大外圍組團;並規劃在中心城區、外圍組團之間設置六條生態隔離帶,保持組團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推動杭州從以西湖為中心的“西湖時代”邁入以錢塘江為軸線的“錢塘江時代”,形成“東動西靜南新北秀中興”的城市新格局,“東動”就是江東和臨平工業區要建成現代化大型製造業基地,為構築大都市東部產業帶、發展新世紀杭州加工業提供充足空間,並帶動義蓬組團;下沙城要增強科教和城市服務功能;臨平城要建成承東啟北的城市副中心。“西靜”就是城市西部地區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建成城市旅遊擴展區和生態保護區,並輻射餘杭組團。“南新”就是江南城要接納主城的部分市級功能和人口,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建成具有大都市新功能的城市副中心,並輻射瓜瀝和臨浦組團。“北秀”就是貫徹“積極保護”方針,妥善保護和利用好良渚文化遺址,增強良渚和塘棲組團的休閑度假、旅遊觀光和科教產業功能。“中興”就是優化西湖核心景區,整合南線資源,改造北山路,實施“西湖西進”;建設湖濱商業特色街區;實施運河(杭州段)和市區河道綜合整治和開發;將錢江新城建成城市新中心。

大都市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得杭州的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邁上了新的台階。

2001年底市區人口379.5萬(其中非農人口193.3萬),2006年底市區人口達到414.2萬(其中非農人口256.4萬)。從人口來看,杭州已經成為市區人口超過400萬,非農人口超過250萬的特大城市。從道路建設來看,2001年底實有道路長度1298千米,2006年底達到1942千米,年均增長8.4%。

2001年市區GDP為1226.1億元(人均32607元),2006年市區GDP增至2737.8億元(人均66476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4.4%(其中人均GDP年均增長12.3%)。

從區域經濟發展理論來看,杭州的城市化進程和區域發展具有顯著的增長極特征。杭州市區作為區域內的一個增長極,通過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對周邊地區,特別是位於杭州東部平原的餘杭和蕭山產生作用。盡管行政區劃會限製城市的發展,但城市發展最終會突破行政區劃的限製,並將受到增長極巨大輻射作用的周邊區域逐漸納入其中,成為擴大了的中心區域,並對更廣闊的周邊地區產生更強的輻射效應。2007年底,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城鎮體係規劃(2007—2020)》(評審稿),規劃中將以杭州市區作為核心,構建杭紹大都市區,包括杭州市區、紹興市區、富陽市、臨安市、紹興縣、上虞市和諸暨市,形成一個杭紹城鎮連綿帶,在這些市區、縣(市)之間還將建立“同城化”公共交通體係(見圖5·1)。

圖5·1浙江城鎮空間發展規劃(2007—2020)

來源:城鎮規劃網,http://info.upla.cn/html/2007/12-21/81773.shtml。

四、中小城市群模式——浙中城市群發展

戈特曼(1957)的城市群理論指出,城市群不僅僅是過分膨脹的單個大城市或多個城市的簡單組合,而是城市群體的有機整體,其內部城市之間存在著有機聯係和一定程度的區域分工。根據戈特曼的標準,浙江中部的金華市區、蘭溪、東陽、義烏、永康等城市之間就是一個有機的城市群。

(一)浙中城市群的形成

浙江中部,錯落分布著金華市區、蘭溪、東陽、義烏、永康五個中等城市,如第五章第二部分所述,金華地區的各個城市經濟實力相對較為接近,區域總體實力較強,但任何一個城市都無法單獨承載起區域增長極的作用,因而構建城市群成為金華地區各個城市加速城市化進程的一種可能選擇。然而,要形成一個真正的城市群還要求各個城市在地理、交通、文化、產業分工等多個方麵達到有機關聯。幸運的是,浙中各個城市之間在上述方麵均已形成了緊密聯係。

首先,浙中各個城市之間相距都在30千米左右,城鎮布局極為密集,為發展城市群創造了良好的地理條件。而交通網絡的建設,也為加強城市聯係交流奠定了基礎,以金華市區為中心,以連接杭州、寧波、台州、溫州和臨安的五條高速公路為網絡,形成了半小時城市群交通圈。

上述城市之間的關聯不僅在於距離上的接近,還在於其一脈相承的八婺文化積澱。金華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早在南宋時期,婺學就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特色鮮明的浙江第二大劇種“婺劇”、粉牆黛瓦馬頭牆的婺州古建築,以及金華火腿、東陽木雕等地方工藝,構成了八婺文化的深邃內涵。共同的文化,產生了相近的價值觀念,形成了區域交流的思想基礎(張濤、王建偉,2008)。

地理空間上的接近和文化上的一脈相承為浙中城市群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和人文條件。而改革開放以來,市場機製的引入,則進一步促進了浙中城市群的形成。在市場機製的作用下,浙中各個城市之間逐漸形成了既有競爭分工又有合作互補的產業和市場體係,特別是初步形成了醫藥化工產業鏈、汽摩配產業鏈、輕工產業鏈、五金工具產業鏈、食品工業產業鏈、建材產業鏈等六條產業鏈,形成了以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為中心,由金華市區汽車城、浙中建材城、東陽世界貿易城、國際建材城等組成的錯位經營的規模化市場群鏈(羅金良,2008),進而優化和強化了城市群的功能特色。

在市場自發作用的同時,政府也積極參與到了城市群的建設中。早在1991年,金華市第二次黨代會上,就提出了“建設浙中小城市群的戰略目標”,這是有關“浙中城市群”的第一次文字記載(楊守春,2008)。1999年,浙江省委發布《浙江省城市化發展綱要》指出,“浙江中西部地區目前尚缺乏有足夠影響力的中心城市,而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求看,培育中心城市的任務已相當緊迫。從區位條件、經濟基礎、文化優勢和曆史因素等方麵看,對金華應優先加以重點扶持。同時加強周邊城市群建設,發揮群體優勢”。

2000年底,國務院批準撤銷金華縣,設立金華市金東區,金華市區的行政區劃麵積從原來的301.3平方千米增加為2044.7平方千米,市區建成區麵積從1998年的30.5平方千米擴大到2001年的40平方千米,市區人口規模由1998年的32萬人上升到2001年底的44.4萬人,城市發展空間和人口規模的擴展使得金華作為浙中中心城市的地位得以加強。2002年,金華市政府著眼於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加快構建中心城市發展框架,先後提出了建設市區“三環三橫三縱”的道路框架(“三環”即內環、二環和外環三條城市環路;“三橫”為三條城市橫向主幹道;“三縱”為三條城市縱向主幹道)和“一中兩翼兩三角”的城市布局(“一中”就是建成區中心區塊;“兩翼”就是金東新區和婺城新區;“兩三角”就是以孝順、傅村為中心的金三角和以湯溪、羅埠、洋埠為中心的金西三角)。

此外,義烏、永康、東陽等地也都進行了較大力度的行政區劃調整。義烏市還提出了“農村人口城市化、外來人口本地化”政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強。

“浙中城市群”各個城市各具特色,產業間的互補性強,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以及各個城市自身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深,它們之間的相互聯係也日益密切。在市場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浙中城市群”逐漸形成。

(二)浙中城市群的發展規劃

2004年,浙江省省政府和金華地方政府共同製定或批複了一係列關於浙中城市群的發展規劃。

2004年年初,浙江省交通廳和金華市政府聯合批複同意《金華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設規劃(2003—2010年)》,提出規劃建設“八高八快十二聯”道路主幹網。“八高”是指杭金衢、金麗溫、甬金、台金、諸永、臨金、東永、杭金衢高速金華支線八條高速公路;“八快”是指由四條縱向和四條橫向國、省道一、二級公路組成的貫通浙中城市群內部主要城市的快速通道,也是金華通向臨近省、市的快速公路出入口;“十二聯”是指以市區為中心的浙中城市群內部的12條城際快速聯係通道。

同年,金華市委、市政府下發《金華市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規劃綱要》,提出“一基地兩中心五大產業區”的產業布局。“一基地”就是以汽車、摩托車及零部件為重點的製造基地;“兩中心”就是以中國小商品城為依托的中國小商品製造中心和以中國科技五金城為依托的中國五金製造中心;“五大產業區”是指醫藥化工產業區、食品製造產業區、電子材料產業區、建材產業區和新興產業區。

同年,浙江省政府編製了《金衢麗地區生產力布局與產業帶發展規劃》,金華市政府編製了《金華市生產力布局和產業帶發展規劃》,提出了浙中城市群的產業發展框架——“四大產業帶、八大產業集群、十二個重點開發區(園區)”。其中,“四大產業帶”即金蘭產業帶、金義產業帶、義東浦產業帶和永武東產業帶。金蘭產業帶主要以重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金義產業帶、義東浦產業帶主要以日用小商品等輕工製造業和商貿物流業為主;永武東產業帶主要以五金機械、文化用品產業為主。“八大產業集群”即引導建設“一基地兩中心五大產業區”為重點的八大百億產業集群。“十二個重點開發區(園區)”即經省政府初核同意保留的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金三角經濟開發區、金西經濟開發區、蘭溪經濟開發區、義烏經濟開發區、永康經濟開發區、東陽經濟開發區、浦江經濟開發區、武義經濟開發區、橫店電子工業園區、義東北經濟開發區和磐安工業園區等12個重點開發區(園區)。

在2005年召開的中共金華市第五次代表大會上,書記徐止平提出了“發展城市群,共建大金華”的發展目標,明確了浙中城市群之間“產業共樹,設施共建,資源共享,生態共保”的十六字方針,提出了浙中城市群“一軸一環”的空間布局(“一軸”即杭金衢沿線城市聚合軸,市區、義烏城區、蘭溪城區都在這一軸線上,是浙中城市群城鎮和經濟發展主軸;“一環”即從市區—武義—永康—東陽—浦江沿線城市密集環,“一軸一環”合圍成D型)。徐止平:《發展城市群,共建大金華——在金華第五次黨代會上的報告》,金華浙中城市群網站,http://jhzb.jinhua.gov.cn/zzfzlt/gyrt·bj·04.asp。

2006年2月,《金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出台,提出了加快培育以金華市區為內核,包括義烏、永康、東陽、蘭溪四個市和浦江、武義、磐安三個縣及一批中心鎮共同組成的浙中城市群,建設成功能分工互補、空間布局合理、產業各具特色、交通快速互聯、資源優化配置的浙中城市群。規劃提出了“聚合主軸線、依托兩市場、構築四沿帶、培育多集群、營造生態網”的空間發展策略。

“聚合主軸線”,即將金華市區—義烏之間高速公路(鐵路)、城市快速幹道沿線地區作為城市群發展主軸放在優先發展和重點開發的戰略位置,形成金華—義烏兩市功能互補、融合發展,使這一發展主軸成為浙中城市群“城鎮人口集聚最為密集、城市服務功能最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最為先進、主導產業升級最為快速”的黃金發展軸線,並輻射帶動其他市縣的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

“依托兩市場”,即充分發揮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永康中國科技五金城——全國最大的五金產品交易市場等對城市群發展的帶動作用,增強市場國際競爭力;以貿興工,以工促貿,進一步提升市場輻射力,將兩個市場建設成為帶動浙中城市群發展的重要依托。

“構築四沿帶”,重點是突破行政區劃局限,優化空間布局,促進集聚發展,重點開發杭金衢、甬金、金麗溫、諸永、浙贛、金溫鐵路等高速公路及鐵路、城際快速幹道沿線區域,構建四大產業帶。

“培育多集群”,即充分利用現有塊狀經濟優勢,從中擇優培育多個有發展潛力、國際競爭能力的特色產業集群,重點是汽車摩托車及零部件生產、小商品製造、五金機械製造、現代醫藥與精細化工、電子信息、食品加工、新型建材、新興高附加值產業等八大產業集群,拉長產業鏈,強化產業集群的服務平台支撐,促進部分區域塊狀經濟轉型為國際性產業集群。

“營造生態網”,依據自然生態環境特征和城市群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山體、水體、河網、綠地等,在城市之間、城市各組團之間、城市與重點園區之間,構建城市群綠色開敞空間,形成多層次、網絡化的自然景觀與人工環境和諧統一、城市空間與生態空間有機融合的綠色生態空間網絡。

規劃按照功能互補、協作共贏、錯位發展的要求,明確提出了城市群內各城市、縣城的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

提升金華市區在城市群中的內核功能,著力強化工業基礎,提高產業能級和開發強度,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建設品位,增強城市的綜合服務能力,著力培育現代科教文化功能與人居功能,打造浙江中西部的金融服務中心、交通信息樞紐、汽車及現代醫藥和精細化工基地、現代服務業及人居休閑中心、高新技術研發和創新成果轉化基地、科教人才高地,全麵強化城市的服務功能、集聚功能、生產功能、創新功能和行政功能。

發揮義烏在城市群中的市場輻射作用,以國際商貿城為主體,充分發揮市場帶動作用和空間擴散效應,深入實施國際化戰略,著力提升小商品商貿流通和製造的優勢,推進市場現代化、信息化、國際化水平,加快提升商貿業核心競爭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逐步增強對全市的產業帶動輻射能力,引導優勢產業向周邊地區轉移。

做強蘭溪、東陽、永康三個中等城市。蘭溪市,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用高新技術改造和培育現代醫藥、機械、紡織、化工、冶金、建材等產業,注重與金華市區的產業協作和功能互補,建設浙江中西部地區重要工業基地、休閑旅遊勝地、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生態城市。東陽市,加強區際之間的功能互補與分工合作,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積極發展輕工紡織、醫藥化工、機械電子、影視文化等產業,建設中國影視文化城、省級曆史文化名城和浙中先進製造業基地。永康市,充分發揮“中國科技五金”品牌優勢,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和品牌培育,配套發展商貿物流和旅遊休閑功能,建設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五金機械工業基地、重要的汽車摩托車及配件製造基地、產品與原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國五金名城。

培育浦江、武義、磐安三個特色城市。浦江縣城,積極發展水晶工藝、掛鎖、絎縫等傳統特色優勢產業及新興產業。武義縣城,積極培育五金機械、文旅休閑用品、汽摩及配件等特色優勢產業,建設以五金機械等為主導的特色工業基地,以溫泉旅遊和曆史文化為特色的生態旅遊城市。磐安縣城,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培育發展塑料製品、五金工具、工藝品加工、休閑居住等生態型特色產業,建設具有生態特色的旅居休閑城市。並扶持發展一批優勢中心鎮、中心村。《金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金華政府網,http://www.jinhua.gov.cn/002003002010/2007062500053.htm。

2007年底,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城鎮體係規劃(2007—2020)》(評審稿),將浙江省域城鎮空間結構由原先的“三核”(杭州、寧波、溫州)變為“四核”,即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區域中心城市。這一規劃的出台強化了義烏市在浙中城市群中的中心地位,使得義烏和金華共同成為浙中城市群的兩個發展中心(見圖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