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浙江的區域發展與城市化(3 / 3)

(三)浙中城市群的內涵

陸立軍(2007)對“浙中城市群”的內涵進行了概況,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麵來把握:

第一,“浙中城市群”是一個產業協作網絡。合理配套的產業分工與協作網絡,是城市群不斷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所在。城市群的發展使區域經濟在生產要素的組織與創新方麵具有較強的可更新性和自生性,促進區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並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和優勢互補。浙中城市群以“金華—義烏”為發展的主軸線,大力培育區域特色產業,做到錯位發展、分區開發、突出重點,初步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產業協作網絡。金華市的六大特色產業集群實際上都是浙中各個城市實行產業協作的結果:醫藥化工產業群以金華工業園區醫藥區、臨江分區為龍頭,以金華市區、東陽、蘭溪、永康等地一批骨幹企業為依托;汽摩配產業群以金華市區、永康的整車企業為龍頭,金華、永康、武義等配件生產企業為依托;輕工產業群以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市場為龍頭,東陽、義烏、浦江、蘭溪、金華市區為依托;五金工具產業群以永康中國科技五金城為龍頭,永康、武義、金華為依托;食品工業產業群以婺城、金東的食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金東、東陽、武義、磐安等地的生態農業產業區為依托;建材產業群以蘭溪的建材企業為龍頭,東陽、浦江、婺城、永康為依托。這些特色產業群的建設與發展,都充分體現了各縣市之間的協作。而目前“浙中城市群”內部產業協作網絡也正在構建之中,以義烏為例,在發揮中國小商品城市場核心作用的基礎上,周邊縣市通過來料加工等多種協作形式,已經或正在成為義烏小商品市場重要的產品加工和製造基地。

第二,“浙中城市群”是一個功能整體。城市群的功能遠遠超出多個相同規模的孤立城市的功能之和。“浙中城市群”中任何一個城市都難以單獨成長為功能完備的核心城市,它隻有作為一個整體才能在與杭、寧、溫等特大城市的競爭中,形成一個獨立的城市體係。在“浙中城市群”中,金華市區是該地區的行政、文化、科教、交通、信息和經濟中心之一;義烏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的所在地,成為帶動“浙中城市群”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永康、東陽分別以五金產業和中國五金城市場以及建築業、中國影視產業基地等成為該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蘭溪是浙中的老工業基地和主要的能源供應地。武義、浦江、磐安等小城市在發展特色工農業和休閑旅遊業等方麵也具有巨大潛力。

第三,“浙中城市群”是一個城鄉統一體。浙中各城市的密切聯係和強烈的相互作用增強了城市的經濟與文化輻射力,擴大了輻射範圍,從而加速了農村城市化進程和城市文明的普及程度。在“浙中城市群”中,各個城市之間的空間距離較小,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群必將從點狀分布走向連綿分布。2001年,金華市區設立金東區和婺城區,並著力建設金東新區和金三角兩個城市新區,這就將金華市區和義烏市這兩個浙中最發達城市之間及其周邊的鄉村地帶融入整個“浙中城市群”之中。通過“聚合主軸線”,將使這一區域成為浙中城市群中“城鎮人口集聚最為密集、城市服務功能最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最為先進、主導產業升級最為快速”的黃金發展軸線,並輻射、帶動其他市縣的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以上關於浙中城市群的內涵的論述引述了陸立軍(2007)的觀點。

在區域經濟理論的視角下,浙中城市群與戈特曼(1957)所謂的“城市群”極其相似,浙中各個城市有著共同的地理和人文背景,它們在市場的無為與政府的有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的產業分工和互補關係,最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政府出台的一係列旨在發展浙中城市群的政策和規劃則充分體現了陸大道(1984、2001)的點—軸開發思想,其中金華市區和義烏是兩個最重要的點,兩點之間的線狀基礎設施構成了區域發展的主軸線,並沿著這一主軸線對整個城市群產生了巨大的輻射作用,並向著城市群的高級階段——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五、新建城市模式——台州組團城市

如第五章第二部分所述,在1994年以前,整個台州在地區沒有中心城市,城市化進程遲緩,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台州撤地建市,在原椒江市、黃岩市和路橋鎮的基礎上新建了一座城市,也就是台州市區,在其帶動下,台州的整體經濟和城市化進程得到了加速發展。據此,我們將改革開放以來,台州的城市化進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到1994年撤地建市以前,第二階段是1994年撤地建市至今。本部分關於台州城市化進程的階段劃分等內容參考了史晉川等(2004,第12章)。

(一)台州小城鎮帶動城市化階段

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逐漸向市場經濟體製轉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在這種背景下,台州的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各類鄉鎮企業和大大小小的集貿市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農村工業和城鎮個體工商業轉移,城鄉分割的傳統體製被逐漸打破。1984年10月國務院發出《關於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就積極支持有經濟能力和有技術專長的農民進入集鎮經營工商業,並準許符合有關規定的農民在小集鎮落戶(葉裕民,2001)。這一規定打破了城鄉分割的就業和戶籍管理體製,大大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農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台州地區的鄉鎮企業也得以迅速增加,1984年台州鄉鎮企業數量達到14421個,比1983年增長了75.3%;同時,城鄉集市也進一步增加,上市交易的商品種類從農副產品、日用品為主向工業用品和生產資料為主轉變,大批商品專業市場從傳統綜合市場中分離出來,以各級城鎮為依托,形成了多類型、多功能、開放式的集市貿易網絡。鄉鎮企業和專業市場的興起和發展,也大大促進了人口和各種生產要素向非農產業和小城鎮的集聚,城鎮數量和規模也日益增長。1990年台州地區城鎮數量為81個,比1978年的13個提高了近5.2倍,1994年進一步增加到99個;1994年台州建製鎮總人口已達到262.67萬人,占總人口的近一半;農村非農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達到42.9%,比1990年上升約12個百分點。台州地區農村工業化的飛速發展,鄉鎮企業和專業市場迅速成長,促進了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空間集聚,成為台州城市化的巨大內源性推動力。

伴隨著我國計劃體製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台州地區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小城鎮的不斷湧現,使生產要素的空間配置機製由單純依靠行政劃撥向多元化自發的市場調節轉變,行政中心區和經濟中心區產生了自發的偏離和錯位。新中國成立以來,台州地區的行政中心一直是在臨海(椒江以北)。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台州地區民營經濟的日益活躍,經濟活動的主體日益多元化,生產要素的流動也大大加速,要素分布的區域差異逐漸明顯。從整個台州地區看,以椒江為界,把台州分為南北兩片經濟區,北部經濟區包括臨海、仙居、天台和三門;南部經濟區包括黃岩(包括路橋)、椒江、溫嶺和玉環。南北兩片人口基本相近,但經濟水平差異卻日益擴大,已逐漸形成南強北弱的格局。此外,在南部經濟強區中,又以椒江、黃岩、路橋所構成的三角地帶的經濟優勢更為突出。以1987年為例,從人均GDP看,北部為646元,南部為983元,南部是北部的1.5倍;從GDP構成看,北部二產比重為32.4%,南部比重為42.4%,南部比北部高出近10個百分點,南部工業化水平明顯要高於北部;而全區最大的商品批發地在椒江,最大的小商品貿易市場在路橋,南部的商貿活動明顯強於北部。而南部經濟強區中,又以椒黃路三角地區最具優勢,如1987年,椒黃路三角地區的工農業總產值已占台州地區的38.5%,國民收入占全區的37.8%。此外,椒黃路三角地區的交通運輸等城鎮基礎設施相對先進,其中的海門港已成為台州地區的主要物資外運港,電力、電子儀器、工藝美術等新興產業不斷向該地區集中(張玲耕,2002)。由此看出,至少到1987年為止,椒黃路三角地區已成為台州地區的經濟中心區,而臨海的經濟地位大大下降,僅成為行政中心區。

隨著台州地區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經濟活動主體的空間行為開始從單純以生產要素為主的產業集聚,轉向以生活消費服務和信息、資本、人才等生產服務要素為主的綜合經濟要素集聚。整個台州地區對於組建中心城市的需求也變得日益迫切。

(二)台州中心城市帶動城市化階段

實際上,台州政府早在1983年就已經提出要積極創造條件,充分發揮沿海與港口優勢,促進台州地區中心城市的早日形成,並多次向省委、省政府彙報和爭取。1988年,省政府肯定了以椒江、黃岩、路橋三區為基礎構建組合型中心城區的方案。此後,部分政府機構陸續地從臨海原行署駐地搬往椒江新的行政中心。1993年初台州政府向省政府提交了《關於爭取撤地建市、實行市管縣體製的決議》,並於8月由省政府向國務院做出關於台州撤地建市的請示報告。國務院於1994年8月正式批準台州撤地設市的請示。同年,台州市正式成立,實行市管縣製,組建以椒江、黃岩、路橋三區為框架的新型組團式中心城區——台州市區,並於1995年初,將行政中心搬遷至椒江。至此曆時十年的為構建台州中心城區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而此次中心城區組建和市管縣體製的建立,為此後台州發展國民經濟和推動城市化進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台州市區形成後,城市發展從分散的以小城鎮為重點向區域中心城市為重點轉變,台州的城市化進程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同時,台州民營經濟所表現出來的巨大經濟活力,也在不斷促進台州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台州市開始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發展的新階段。

為了促進城鄉人口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和合理配置,充分發揮市場機製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台州市政府相繼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全市城市化進程的若幹意見》、《關於加快中心鎮發展的若幹意見》、《關於改革戶籍製度,加快中心城市人口集聚的若幹意見》等一係列相關配套政策,在行政管理體製、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財政體製、建設用地、人口和產業集聚、組織機構等方麵都製定了具體的傾斜政策,從而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和農村工業向各級城鎮集聚創造了更加寬鬆的環境,市場機製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更加明顯,中心城區、中心鎮及各級城鎮都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城鎮體係功能日趨完善,中心城區的產業集聚和輻射功能不斷增強。

台州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心城區和城鎮體係功能的不斷完善,反過來為工業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紮實的載體。在這個階段,將以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為主要特征,產業向城市集聚與產業升級同步進行,城市人口規模擴大則進一步刺激了以服務為主要特征的第三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從而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進而為工業化提供了更有力的人才、技術、信息和資金等方麵的支持,加快地區的工業化進程。隨著台州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近年來以人口的規模集聚為基礎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1994年,台州市(地區)三次產業的比重為23.63∶48.47∶27.90,2006年這一比重轉變為7.24∶53.46∶39.30。產業升級的同時,國民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GDP從1994年的270.08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1463.5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3.6%,人均GDP從5146元上升到26026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3.0%。數據來源:台州統計局網站,《1978—2006主要年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部分數據經過計算得到。

隨著經濟發展,台州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斷提高,全市非農人口的比例分別從1994年的10%上升為2006年18%。台州市區的建成區麵積從1994年的35平方千米上升到2006年的114平方千米,市區人口達到150萬,市區GDP占全市的比重達到37%。市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06年市區實有道路麵積達到1825萬平方米,人均達到12.15平方米,園林綠地麵積達到1885公頃(見表5·4)。台州市在城市化進程中采取整體推進的方式,一方麵突出發展中心城市,另一方麵也積極培育中心鎮,合理規劃中心村。全市的城鎮建設體係呈梯度結構層式,即中心城市—中心鎮—中心村。積極實施小城鎮重組,適當調整鄉鎮行政管理體係,並專門出台了《關於加快中心鎮發展的若幹意見》(台市委[1999]6號),為中心鎮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中心鎮已完成大批道路、通信、供電、供水、綠地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城鎮功能進一步改善,全市的城鎮體係趨於合理。

表5·4杭州、金華、義烏、台州、麗水市區若幹指標比較(2006)

杭州市區金華市區義烏台州市區麗水市區

人口(萬人)414.1892.2170.67150.237.75

非農人口(萬人)256.4231.3321.1229.7712.71

非農人口比例61.9%34.0%29.9%19.8%33.7%

麵積(平方千米)30682044110515361502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1350451641978251

GDP(億元)2737.77240.11352.86547.296.42

人均GDP(元)6647626046502623660925663

三次產業結構2.7∶48.4

∶48.97.1∶47.3

∶45.62.8∶46.2

∶51.04.1∶52.5

∶43.49.2∶42.3

∶48.5

城市實有道路長度(千米)1942540390//

城市實有道路麵積(萬平方米)4216127810901825306

人均道路麵積(平方米/人)10.1813.8615.4212.158.11

城市排水管道長度(千米)241910809231053250

實有公共汽車營運車輛數(輛)488367360835793

續表

杭州市區金華市區義烏台州市區麗水市區

人均公共汽車(輛/萬人)11.87.38.62.42.5

自來水供應總量(萬噸)6473451345291108992843

居民生活用水(萬噸)244471494196342791250

生活用水人口(萬人)249.1147.8253.64118.5118.56

全年用電量(萬千瓦時)279936724974737508549159545538

居民用電量(萬千瓦時)32525534587480157930813839

城市園林綠地麵積(公頃)11309246419421885714

其中:公共綠地麵積(公頃)2926647505522203

建成區麵積(平方千米)327.5685611424.5

建成區麵積占總麵積的比例10.7%3.3%5.1%7.4%1.6%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年鑒,部分數據經過計算得到。

六、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麗水城市化進程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和實踐,城市化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一方麵,區域經濟發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反過來城市化也將促進經濟發展。因而,對於區域內的相對欠發達地區而言,加速城市化進程實際上是發展區域經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縮小地區間差距的必經之路。

(一)麗水的區域經濟發展

麗水市位於浙江省南部、甌江中遊,地理特點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屬於典型的山區經濟,同時也是浙江典型的欠發達地區。截至2006年底,全市麵積17298平方千米,人口252.53萬人,非農人口43.16萬人,非農人口比例17%,是全省最低的;其中市區麵積1502平方千米,人口37.8萬人,非農人口12.71萬人,非農人口比例34%,在全省11個地級市市區排名第九。2006年全市實現GDP355.37億元,人均GDP14104元,在全省11個地級市中排名分別為第10和第11,其中市區實現GDP96.42億元,人均GDP25663元,在浙江11個地級市市區排名分別為第11和第10(見表5·3)。

麗水的欠發達還表現在:它與其他城市的差距正在加大,1990年全省人均國民收入最低的三個地區分別是麗水、溫州和台州,三者之間的人均國民收入的比例為1∶1.16∶1.46,到2006年,這三個城市人均GDP的比例為1∶1.73∶1.85,差距逐漸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麗水區域經濟發展中三次產業結構變動情況以及同時期全省平均水平如表5·5所示。

表5·5麗水與全省的三次產業結構變動情況

年份

麗水浙江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197858.221.520.338.143.318.7

198054.824.920.335.946.717.4

198552.026.821.228.946.324.8

199039.028.132.924.945.130.0

199433.735.231.116.352.031.7

199534.736.029.315.552.132.4

199928.335.436.311.154.634.2

200025.837.436.810.353.336.4

200317.741.440.97.452.540.1

200612.646.141.35.954.040.1

數據來源:《浙江統計年鑒2007年》,《麗水統計年鑒2007年》。

如表5·5所示,麗水市的三次產業結構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第一產業比重始終偏高,第二產業比重始終偏低,第三產業比重則基本持平。到2006年,麗水市的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2.63∶46.06∶41.31,而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為5.9∶54.0∶40.1。相比而言,麗水的農業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7%,而工業比重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根據克拉克定律,隨著經濟發展,農業比重將逐漸降低而工業比重逐漸上升,這說明工業化程度偏低是麗水經濟較為落後的一個根本原因。

總體而言,麗水的三次產業都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麗水的農業產值高,但現代化程度低。一方麵,一些傳統農產品因為缺乏現代市場營銷手段進行包裝推廣,生產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弱;另一方麵,農業企業的技術裝備和創新能力差,又缺乏外部資金的注入,農產品加工水平較低。此外,麗水地處浙西南內陸地區,交通落後,導致各種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的市場開發比較滯後,而且與風景旅遊景點開發相互脫節(鄧月仙,2008)。

其次,麗水的工業化程度低。近年來,麗水工業形成了蓮都區的日用化工與文化用品以及微電機,雲和的木製玩具,青田的皮革製品,龍泉的青瓷,縉雲的燈管、包縫機等支柱產業,還有電力、機械、造紙、化工、建材、羽絨、紡織、食品等工業產品(宋鄂平等,2005)。但整體而言,麗水工業產品規模小、檔次低,基礎較為薄弱,除納愛斯集團外,麗水幾乎找不到一個大型的企業集團,也沒有全國知名的產業集群,能夠對本地企業產生前向和後向的帶動作用。即使是納愛斯集團,也隻是把總部設在麗水,其生產基地分別設在湖南益陽、河北正定、四川新津、吉林四平和新疆烏魯木齊等五地,營銷網絡則遍布全國,對於麗水當地經濟的前後向關聯度並不強。

麗水的第三產業比重不低,甚至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但發展後勁不足。因為麗水的工業化程度低,其第三產業比重較高並非是建立在工業經濟的高度發達後,區域經濟向城市集聚後形成發達的第三產業,而是由於工業相對薄弱,農村剩餘勞動力無法進入工業而轉入第三產業導致,因此麗水的第三產業缺乏強大工業的支撐而發展後勁不足。一個主要表現是,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分布不平衡,傳統服務如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和批零貿易餐飲業的比重高,而現代服務業中的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谘詢等社會服務業比重低。旅遊產業,作為一項新興服務業,由於政府和企業資金有限,開發投入不足,市場推廣力度不夠。而且麗水地處浙西南內陸,交通運輸條件相對滯後,遠離杭州、寧波以及省外的上海等大城市,假日旅遊和周末旅遊市場未能得到有效開發。

我們在第三章探討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互動關係。一般而言,一個區域經濟,如果沒有強大工業的支撐,是很難實現城市化的,麗水也不例外。

(二)麗水的發展戰略與城市化

改革開放十餘年後,麗水與省內發達地區的差距逐漸拉大。1992年,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帶動下,麗水地委、行署提出了“興工富民,興工富縣,興商搞活,興區升位(指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和各方麵工作在全省的橫向比較中位次前移)”的目標,配套提出了加快實施“沿江搞開發,沿路辦市場,集鎮辦工業”的“兩沿一鎮”經濟發展戰略,麗水的經濟發展出現改觀,特別體現在農業綜合開展、市場建設、鄉鎮工業三方麵。中共麗水市委宣傳部網站,http://xuancb.lishui.gov.cn/llxx/xswt/t20041217_40808.htm。

然而,“兩沿一鎮”的發展戰略隻實施了兩年時間,就沒有延續下去。1995年,麗水的發展戰略出現轉折,在“脫貧致富”的主題下,提出了“在山上再造一個麗水”的新口號。這使得麗水的發展戰略從原來的“工業經濟”轉變到了“農業經濟”上來。如表5·5所示,1995年,麗水的農業比重為34.7%,相比1994年,不僅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一個百分點。1995—1999年,農業產值的比重雖有下降,但速度緩慢,僅下降了六個百分點;而工業產值的比重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脫貧致富”主題是對的,但問題是脫貧致富的路徑選擇在本質上是一種偏離。現代化,其實質性的內涵是以市民“化”去農民,以城市經濟“化”去農村經濟。因而,“在山上再造一個麗水”的戰略,是違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本質內涵的。“在山上再造一個麗水”的戰略實施了五年時間,盡管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導致麗水的區域經濟整體水平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進一步擴大(莊育平等,2004)。

2000年,麗水經濟出現了新的轉機。經國務院批準,麗水撤地設市,撤銷麗水地區,設置麗水市,同時撤銷原縣級麗水市,設置蓮都區,即麗水市區。自此,麗水擺脫了持續多年的行署建製,獲得了相對的獨立性。

麗水市政府果斷改變了原有的發展戰略,提出了“生態效益型經濟”的發展路子,並配套以“三市並舉”的發展戰略。所謂“三市並舉”,是指“生態立市、工業強市、綠色興市”。“三市並舉”,突出的是“工業強市”,意味著麗水總結出了20餘年發展的最大經驗教訓,就是工業經濟落後。因此,麗水的經濟發展,關鍵就在工業經濟上形成突破(莊育平等,2004)。

麗水撤地設市以來,工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2006年,工業產值比重達到46.1%,相比2000年提高了九個百分點,同時農業產值比重從2000年的25.8%下降為2006年的12.6%,下降幅度達到13個百分點。

這一階段,麗水市政府出台了一係列推動城市化進程的措施:

(1)在城市發展戰略中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總體目標和定位,並在《“十五”計劃綱要》中確定了“著力推進城市化”的戰略重點,明確了城市化的目標,提出了人口再分布的思路和措施。同時突出中心城市,完善城鎮布局體係,提出並實施全市“一中心、兩片區、三等級”的城鎮發展體係。

(2)優化政府資源配置,集中建設中心城市。為了通過發展中心城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麗水市政府積極實施不平衡發展戰略,重點建設中心城市建設。以“一湖、二線、三山、四橋、五廣場”城市空間布局和“五縱四橫、三大出入口”城市道路走向為主線,加大了市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提高了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網絡化、係統化、綜合化、智能化水平,拉開了中心城市的建設框架。同時,加大了中心城市經濟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教育園區、城郊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等“四大園區”建設的力度,促進了城市產業的集聚。

(3)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是加快了戶籍製度改革步伐,實行在城鎮隻要有生活來源和住所都可落戶的政策,成為全省戶籍政策最為寬鬆的地區。二是加大區劃調整的力度,增強城鎮發展空間與集聚功能。2001年麗水市區有13個鄉,2006年減少為七個鄉,其餘六個鄉改為街道。三是加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商品化與使用權流轉製度改革的力度。加大城鎮鄉村建設用地管理體製改革。四是積極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製度。五是實施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和創新,變全能政府為有限政府,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以適應城市化發展的需要。

(4)積極開展“經營城市”的實踐。麗水市政府把市場經濟的經營意識、經營機製引入了城鎮建設,創新了體製,改革了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城市建設投融資體製,在全省率先開展“經營城市”的實踐。政府通過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對城市各行各業國有存量資產盤活、放開市政公用市場、項目融資、啟動民間資金等方式,成立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國有資產投資公司、土地收儲中心等一批參與市場運作的主體,通過市場融資,加大對城鎮基礎設施的投入。

(5)強化產業功能培育,增強城市的集聚和輻射能力。以城市產業集聚為基礎,突出工業化和市場化。一方麵,加大“三區”建設力度,把它作為三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載體。以工業化推動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業化,實現山區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另一方麵,大力發展各類市場,尤其是要素市場。重點進行產權製度、科技體製、投資體製、政府資源管理體製、行政管理和審批製度等方麵的改革,激活要素市場的發育;此外,依托域外大中城市,發揮城市互補功能,積極接受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

(6)實行“內聚外遷”政策,實施人口再分布工程。“內聚”就是適應山區人口再分布趨勢,因勢利導,通過製定有關政策,引導人口、產業等要素向城鎮集聚,減少農村人口。分化農業,大力發展非糧、非農產業,分化農民,促進其向城鎮流動。“外遷”就是勞務輸出,重點是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提高勞動力輸出的檔次,擴大勞動力輸出的規模。參見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員會:《麗水城市化發展戰略的探討》,2002年。

隨著上述城市化策略的實施和地方經濟的發展,麗水的城市化進程有了很大的發展,市區人口從2001年的35.81萬人上升到2006年37.75萬人,市區非農人口比例從31%上升到2006年34%。市區建成區麵積從2000年的9.2平方千米上升到2006年的24.5平方千米,城市鋪裝道路麵積從2000年的76萬平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306萬平方米。曆年《麗水統計年鑒》。

盡管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麗水仍然是浙江最落後的城市之一,城市化水平也仍然比較落後。以麗水市區的一些指標為例,如市區人口總量、非農人口總量、建成區麵積、城市鋪裝道路麵積、園林綠地麵積、排水管道長度、實有公共汽車營運數量、用電用水量等指標,麗水在浙江地級市市區中的排名仍然是最後的,而且與較發達地區(如杭州市區)之間的差距很大(見表5·4)。

(三)麗水的城市化進程趨勢

2006年,麗水市的工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6.1%,人均GDP達到14104元,約1770美元,已經達到工業化中期的水平。從城市化和工業化互動的角度來看,已經基本具備了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條件。

如何進一步加速麗水的城市化進程,發展地方經濟,縮小麗水與省內較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是省市兩級政府亟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考慮上述問題,本部分的討論僅僅是啟發性的。

第一,充分發揮麗水的區域比較優勢。盡管城市化可能會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反作用,但城市化水平最終還是取決於區域經濟發展,因而迅速發展地方經濟是實現城市化的必要條件。林毅夫(2002)的研究表明,一個地區隻能采取遵循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才能獲得更快的發展速度,實現產業升級,縮小與發達地區間的差距,最終實現BarroandSala·i·Martin(1992)意義上的收斂。相反,如果一個地區采取趕超戰略,盲目發展工業,盡管可能獲得暫時的快速增長,但最終的結果隻能是經濟比例不協調,居民消費水平低下,經濟發展緩慢。

對於麗水而言,同樣也麵臨上述問題,能否充分發現和發揮麗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靜態和動態比較優勢,選擇適宜發展的產業和技術,是最終決定麗水能否實現經濟快速增長並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關鍵。

第二,借鑒其他地區城市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浙中城市群中的義烏就是一個典型的從區域內欠發達地區轉變為較發達地區同時實現快速城市化的例子。改革開放之初,義烏是浙江的窮縣,1978年GDP總量1.28億,人均GDP235元,人均GDP水平甚至低於當時的縣級市麗水市(306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57.4∶21.1∶21.5,農業比重高於當時的縣級麗水市(後者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50.8∶22.2∶27.0)。這裏我們比較的是金華地區的義烏縣(後改為義烏市)和麗水地區的縣級麗水市(後改為麗水市區)的一些國民經濟指標。當時,義烏的城市化水平也非常低,總人口54.9萬,其中城區人口僅3萬,建成麵積僅2.8平方千米。改革開放以來,義烏順應改革大潮,較早引入了市場機製,在小商品市場的帶動下,義烏縣城稠城鎮形成商業貿易中心,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與傳統輕加工業開始圍繞商業中心形成產業集聚,中心城鎮建成區麵積不斷擴大,產業集聚和城市集聚相互促進,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開始啟動,到1988年義烏撤縣建市時,總人口增加到61.5萬,其中城區人口增至6萬,建成區麵積擴大到5.9平方千米,同時GDP總量達到10.99億元,人均GDP達到1800元(同年縣級麗水市人均GDP僅1220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26.6∶34.2∶39.2(同年縣級麗水市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4.4∶34.8∶30.8)。義烏建市以後,城市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城區迅速沿交通幹線向周邊鄉鎮輻射,其工業率先接受小商品城的輻射,小城鎮建設得到迅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也不斷提高。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義烏市內交通、通信設施不斷完善,開始出現城鄉經濟一體化趨勢。原有的周邊鄉鎮與日益膨脹的城區開始融為一體,一些中心鎮納入城區“十分鍾交通圈”,成為義烏城區的衛星鎮,義烏城市建設與城市化基本完成從點到線的擴張,開始走向麵的擴張(徐劍鋒,2003)。至2006年,義烏市人口總量達到70.7萬,其中城區人口40.2萬,建成區麵積達到56平方千米。GDP總量達到352.86億元,人均GDP50562元(同年麗水市區僅25663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8∶46.2∶51.0(同年麗水市區的比例為9.2∶42.3∶48.5),區域經濟和城市化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義烏的經驗表明,一個地區的城市化進程與該地區的產業發展和產業集聚密切相關,首先產業的集聚將帶動城市的集聚,而中心城市的集聚產生的輻射效應以點—線—麵的方式向外擴張,進而帶來更大規模的產業集聚和城鄉經濟一體化。麗水在下一步的城市化進程中可以吸收義烏等地的經驗,政府通過合理設計城市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通過在城市的某個區域實現較大規模的產業集聚,進而形成城市集聚,並以此帶動整個城市化進程。

第三,加強上級政府的支持。對於浙江省政府而言,有責任幫助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經濟和推動其城市化進程。一方麵,麗水的特點是地廣人稀,“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資源充沛,比較適合發展一些生態產業和綠色產業,而不適宜大規模發展汙染性的工業,因而其城市經濟發展的緩慢在很大程度上對全省的生態環境產生了一種正的外部性。浙江省政府可以通過一些轉移支付計劃和生態補償政策來給予一定的補償,既有利於消除外部性,又體現了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另一方麵,從整個浙江省範圍的區域空間來看,麗水位於金華和溫州之間,金麗溫高速公路的中段。根據點—軸開發理論,麗水位於金華和溫州兩點之間的線狀發展軸上(見圖5·1)。通過將麗水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加大金、麗、溫三點之間的擴散效應,將有利於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推動其城市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