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2 / 2)

1946年11月,我們到了英國。開始一切不習慣,不會說英語,父母第二天就送我進了英國的住宿學校,然後因工作需要他們去了法國。三本紀念冊一直帶在我身邊,但是那裏沒有人懂中文,就一直沒有拿出來。

以後,這三本紀念冊隨我跑了中國台灣、香港地區,以後又隨我去過英國、美國、西班牙、法國。雖說是“浪跡天涯”,但是紀念冊始終沒有離開過我,可以說那是我人生的動力和心情的驛站,是我在與祖國長久隔離時的心靈依托。那裏有祖國的溫暖,有深厚的友誼,有同學的笑臉,有前輩的希望,更多的是對建設新中國的憧憬。隨著歲月的流逝,我現在更加珍惜這些紀念冊,因為這裏收藏的不僅僅是友誼,更是曆史的見證,從中可以了解許多曆史和名家的經曆,了解那一代人的情操和他們追求真理的精神。當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民國元老吳稚暉先生的幽默話語,馮玉祥夫婦的愛國情懷,豐子愷與朱光潛先生對祖國未來的希望,繆朗山教授在特殊年代表達的心靈記錄,蘇雪林、商衍鎏先生的叮囑,陸小曼的心緒以及魯迅夫人的關愛等,無不映在這小小的紀念冊中,讓我時時想來就心潮起伏,他們那親切的音容笑貌時時在我腦海中出現,那美好的語言常常在溫暖著我的心。

z從1946年一別祖國,竟是近三十年的光景。但是,無論歲月怎樣衝刷,我那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始終沒有改變。正如《我的中國心》那首歌所唱的那樣:“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多年以後“文革”期間的1972年,我利用做中英文化交流的機會,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當我經深圳羅湖走過邊界的時候,看到祖國的五星紅旗,我怎麼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竟然大哭了一場!那是一個遊子多年來第一次回“家”呀,豈不讓人百感交集!後來,在我又一次回國的時候,王震、楚圖南先生在我的紀念冊上為兒子思源又題了字,這也是一種傳承的延續吧。

而後我多次回到祖國。到了2006年,我找到了小時候的朋友、同學,把紀念冊拿給他們看,他們驚喜萬分。大家都沒有想到過了六十多年,這小本子還在。他們影印了紀念冊,寄給更多的人們看,使我聯係到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當年的小朋友們在北京聚會,從武漢、鄭州來參加聚會的朋友們也看到了紀念冊,他們與我翻閱著經過一個甲子洗禮的紀念冊,同我一樣激動萬分。就在首次聚會後不久,百花文藝出版社編輯高豔華女士從熱情的文潔若阿姨那裏得知我回國探親,再次來到我家,她看到了我的紀念冊,也覺珍貴無比。雖然她與我應該算是晚輩,但是她懷舊的情結使我感到我們的交流沒有代溝。她甚感興趣地翻閱我的留言本,向我詢問著有關紀念冊的種種問題。因為當天晚上她要返回天津,有許多問題未能談透,但我們一直保持著聯係。再以後她向我提出建議,希望將紀念冊出版,我自然答應。

但是,把這些留言編成一本書,談何容易,因為許多墨跡由於年代的久遠已經如同記憶一樣變得很模糊了;再由於我當時年少,對許多題字的前輩無法清晰地敘說他們當時的情況。難得數月來,高豔華女士動員了我在國內的同學好友和她在編輯工作中結識的名家、名家後代與知情者,共同參與本書的編著,正是在大家友情的支持下,此書才得以順利出版,可以說本書是集體智慧、中外合作、跨越時空,幾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在此,我由衷地感謝豔華,感謝大家,感謝書中同我一起憶舊的朋友和當年為我題字題畫的名家及其後代。

由於時間倉促,許多朋友還沒有找到,許多留言還需不斷追溯,我就讓這本書先與讀者見麵,作為聯係曆史與現實、聯係我和少年夥伴友情的一座橋梁吧!責任編輯高豔華對我說,這本書收藏的不僅是友誼,更是曆史,是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人民心中精神火花的濃縮。的確,題字的這些名家以及未成為名家的普通知識分子,從心底裏發出的正義、友誼與勉勵的呼喚,已經不屬於我陳小瀅個人,更是留給祖國的、人民的、曆史的紀念,應該是我們民族的共同財富。所以我把它從私人精神世界中拿出來奉獻給讀者,讓讀者與我共同回憶那一段流金歲月,並從中領悟出更有價值的東西,也算是了卻我的一個心願吧!

最後我還要感謝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劉雁女士,她作為豔華的知己和支持者,在百忙之中與豔華一同來我在北京的居所,耐心聽我的回憶,為本書的出版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我還要謝謝百花文藝出版社的有關人士,沒有他們的鼎力合作,這本書的問世是不可想象的。我在心裏為他們深深地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