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衍鎏(1875—1963)著名學者、詩人、書畫家,清代最後一位科舉探花。
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廣東省政協常委等。
小瀅回憶
最後一位科舉探花
商衍鎏的題詞,我一點也不清楚,那時我大概太小了。他可能認識我的母親,算是母親的前輩了。當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今年大概他已誕辰一百三十多年了。他是清代科舉製度的最後一位探花。
我想商衍鎏老先生的墨跡,也許在民間難得一見了。先生的話今天讀來我更對於他的一片真情所感動,也希望天下青年在很好的家庭與社會環境中都要珍惜良好的條件,奮發有為。據商老先生孫輩商誌馥告訴豔華,他祖父是天津人,到底是哪個方位不知道,隻是知道那個村都姓商。他的大伯(祖父商衍鎏的哥哥商衍瀛長子)一家人現都在天津,在銀行係統工作。
親情回憶
我的父親商衍鎏
商承祚
我父商衍鎏,字藻亭,號又章、冕臣,晚年自稱康樂老人,緣於1956年遷居廣州中山大學,是地乃舊名康樂村。父親生於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初四日(1875年1月11日),廣東番禺人。解放後曆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
我先祖源出天津衛商家林村。父親於光緒甲辰科後赴天津采捃,村中父老相告,商家林族中於明季一支遷河南,一支遷沈陽,故祖父嚐自稱沈陽商某,或被稱沈陽商甫,實住鐵嶺,然已不知居於何村。清皇太極天聰五年,即明崇禎四年(1631),始納入漢軍旗。清初,商姓在鐵嶺為當地八大族姓之一。清康熙初平定“三藩”後,清廷乃於二十年(1681)決定派八旗軍(首派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漢軍)入駐廣東。商氏家族以正白旗漢軍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從鐵嶺遷徙粵地,駐防廣州,故當地方誌記載:“自清初移居境內,其族式微。”(民廿二年《鐵嶺縣誌》卷十一《氏族誌》)我父參加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科廣東鄉試、三十年(1904)甲辰科會試以及殿試中探花(一甲第三名)的金榜上,皆書“廣州駐防正白旗漢軍人”。
我父自幼勤學奮讀。六歲與伯父師事光緒十五年(1889)己醜翰林馮端(正白旗漢軍籍,是科二甲第一百零五名)及其母舅嶽炳卿於家舍,讀《三字經》、《千字文》及四書、五經以及《孝經》、《公羊傳》、《穀粱傳》等。十二歲以後,學作八股文,讀詩、賦、策、論等。十四歲至二十歲走讀從師,先在玄妙觀,後在光孝寺西華堂,受學章氏昆季(國荃、國珍)。在光孝寺師從二章先生最久,受熏陶最深。又從易氏兄弟鑒邦、鑒徽兩師於光孝寺雙桂堂,並學詩文、習書法。是時廣州府設立羊城書院正外課生,優者資助膏火之資,我父入選,受業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進士(為三甲第八十七名)易學清(鶴山人)達三四年。後再轉讀學海堂、菊坡精舍、越華書院、應元書院,得名師葉衍蘭進士(番禺人,鹹豐六年丙辰科進士,二甲第二十五名)、吳道鎔翰林(番禺人,榜名國鎮,光緒六年庚辰科進士,二甲第四十三名)悉心指導,於是通文史、善詩書、研書法。此外又同時在粵華等書院考課,或每月一課,或每月三課,優列者獲獎金以助學業,父親每每得以資生,在當時小有文名。我父晚年回憶說:“終日仆仆,皆以練習科舉考試為目標,以此白晝甚少讀書的時候,而用功總在夜間,‘三更燈火五更雞’,以這句話來形容士子的讀書,真是不錯。”
在清廷舉行的考核中,我父被評為最優列一等,晉翰林院侍講。從宣統三年(1911)翰林院“玉堂譜”記,父親的職務是翰林院侍講銜撰文,同時任協辦院理、實錄館總校、國史館編修、文淵閣校理等。職務繁重,卻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曾多次向清廷提出一些改革建議,未被重視。
1912年德國漢堡大學派員來華為該校東亞係招聘漢文教師,我父鑒於當時國內軍閥混戰,局勢很亂,決定應聘出國。漢堡大學董事會對這項工作很重視,專門撥出兩萬馬克,由我父與另一德國教師編製采購中文書目,並以我父的名義向國內訂購圖書,這是第一次大戰前德國購得了這批很有價值的中國圖書,成為擴展漢堡大學漢語係基礎的裏程碑。目前擁有八萬餘冊藏書的漢堡大學中國語言與文化係圖書館,已成為現今德國規模最大和最著名的圖書館。
我父在課餘堅持學習德文,熟悉德國各方麵的情況,雖然工作不太繁重,但也不輕鬆。在教學過程中,父親常向他們介紹中國的情況,以消除種種隔閡,同時宣揚有悠久曆史且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