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沉櫻留言(1 / 3)

沉櫻(1907—1988)中國新文學早期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

親情解讀

關於我的母親

梁思薇

我的母親沉櫻,當代青年或許不太熟悉。她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期就成名的女作家,原名陳鍈,後來因為去了一次日本,喜歡日本的櫻花,則將筆名取為沉櫻。

在我五六歲的時候,父母的情感就出現了問題。後來父親對母親發生情感背叛。(許多年後我才知,同為翻譯家的父親當年是掉進了一個陷阱,無法自拔而已。)本來父母之間彼此互相尊重,欽慕對方的學問與才華,但因性格不合,很多事情格格不入。他們之間感情緊張以後,並沒有因此而鬧家庭大戰。1947年,母親未與父親離婚,便毅然決然帶著我的外婆、她的家人,以及不滿十歲的我們三個姐弟同赴台灣,旋而在地處鬥換坪的大成中學教書,幾年後又受聘於“總統府”對麵最有名的台北女子第一中學任教。母親在那所學校的教學極顯示了她的才華和實力,深受師生愛戴,直至退休。退休後的母親長期生活在美國北卡羅來那州,後來又到馬利蘭州弟弟那裏安居。

母親到台灣後,在教學之餘和退休以後的漫長歲月裏,翻譯了很多外國文學作品。她把所有的精力和情感都投入到教學與翻譯中。她早期的小說曾為讀者喜愛,而她的翻譯作品更令讀者愛不釋手。她翻譯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說《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在台灣暢銷之極,竟在一年內再版十次,之後又連續出版達幾十次。母親的翻譯,如同閱讀原著,讀來絲毫沒有異國文學之感。因此,母親的譯著曾掀起台灣閱讀翻譯小說的熱潮,也可以說,母親將翻譯小說推向一個很高的階段。她翻譯的最大特點,就是將作品吃透,易於中國讀者接受。正如章潔思女士寫母親的文章中所言:

沉櫻來訪不久,我們收到重慶出版社出版的沉櫻譯作《女性三部曲》。這是她離開大陸後的部分譯作,內收不同國家的三個中篇,其中有我喜愛的屠格涅夫的小說。因我對屠氏作品早已爛熟在心,所以沒加在意,就把書隨便放置書架。沒曾想,一天,年幼的妹妹告訴我說,書,好看極了!我立刻拿出翻閱,竟一口氣讀完。我學的是英文專業,從事的是外文編輯,而眼前沉櫻的譯本,竟是我所讀過文筆最優美最流暢,而且感覺也最切合原文的。我反複閱讀,愛不釋手,後來實在好奇,就用她的中譯文去還原英文,居然很容易做到,再找出英文本對照(限於自己的專業,我隻能找英文本),禁不住大聲驚歎。後來才知,沉櫻在每篇小說翻譯之前,都要先為孩子們講述多遍,等到故事在腦中全部融會貫通,才拿筆寫下。試問這樣的翻譯,當今還有幾人會做?

潔思女士真是一位母親的知音,一位母親作品的真誠讀者。她介紹的母親表達貼切,我從內心感激她如此熟悉和了解母親及她的翻譯工作,並借此機會表達我對章女士的謝意。

長久以來兩岸隔絕,我對許多往事印象已經不深。許多母親那個年代的朋友和往事,國內“文革”期間的家庭,凡是有海外關係是很避諱的事情。在台灣也是一樣,也是回避提及大陸的親人。加之母親那時全身心投入教學和文學翻譯,以此來撫平自己往日的情感痛苦,所以對往事很少提及。我所知道台灣的林海音、羅蘭、鍾梅音、潘琦君(《橘子紅了的時候》一書的作者),這些朋友與母親年齡差距不是很大,但都稱呼母親為“先生”,我想,這是對母親人格與學問的尊重。至於母親以前在大陸的文壇朋友,有徐誌摩、朱自清、朱光潛、丁玲、巴金、趙清閣、方令孺、章靳以……還有翻譯家羅念生等。我可以肯定的說,沒有一個與她結識的人不是母親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