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葉淺予與戴愛蓮留言(1 / 3)

葉淺予(1907—1995)原名葉綸綺,浙江桐廬人,當代中國畫大師,著名美術教育家。

戴愛蓮(1916—2006)中國舞蹈藝術家、中國當代舞蹈的先驅者之一。

小瀅回憶

有關記憶

這是當年葉淺予和戴愛蓮夫婦共同給我的簽名。葉先生我不熟悉,現在也忘記當年的具體情況。隻是在去美國的船上見過一次麵。戴愛蓮女士後來倒是見過幾次,都是在英國。戴愛蓮是一位舞蹈家,她原來是西印度群島的華裔女子,後來回到了中國。她曾經去新疆等地學習少數民族舞蹈。我在船上見到她,她很活潑,這是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她的中文不很好。後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倫敦又見到了她,她好像每年都來一次英國,同時她也教華僑孩子們舞蹈。人很和氣,也很真誠。她雖然有許許多多的中國學生,舞蹈教得特別精彩,但她好像一直沒有能說好漢語。大概她的父母是廣東移民。

“麥琪號”旅行日記(摘錄)

葉淺予

1946年9月2日

11點達到公和祥碼頭,旅客已排成長蛇陣,等待海關檢查。許多朋友來送行,史東山和韓仲良為我們拍了一段電影,等到將近1點半才擠上船。秩序之亂,有如逃難。

原先這條“麥琪將軍”號是海軍運輸船,最近恢複運營。船艙隻分房艙和統艙兩級。房艙住官,統艙住兵。統艙分為四層,上下鋪隻二尺光景。全艙要住幾百人。艙裏那麼熱,人那麼多,如同進了地獄。

1946年9月3日

昨晚在鋪上一直淌汗,像淴了一次土耳其浴。

海水藍得像派克墨水,飛魚一陣陣從激浪中飛出,作弧形拋物線降落在激浪中。

太陽太強烈,我們將帆布躺椅放到房艙甲板上,又被船員趕走。

下午四時左右,看到海島一群,據說是琉球群島,傍晚過長崎海岸。

馮玉祥統艙來訪客。吳組緗告訴我,馮友蘭和華羅庚兩位教授也搭乘統艙。馮將軍看我們這些局促一隅的統艙客,寫信給船長,希望讓我們自由出入房艙甲板,結果當然沒有“允如所請”。

1946年9月3日

上午夥食櫃開門,買啤酒的旅客排成長蛇陣,司徒夾在其中。可是將輪到他時,關了門。下午我去排隊,買了四瓶啤酒,一條吉土煙,四包巧克力,花了二元二角,找回來的都是銀角子,這東西久違了,頗覺新奇。

三餐很豐富,可惜全是罐頭貨,隻有水果是新鮮的。

船上的秩序已較昨天有進步,在甲板上躺了一天。情緒逐漸平靜下來。希望明天能夠畫點速寫。

許多旅客搬到甲板上睡。我怕著涼把躺椅搬到艙口,找到一處風口,美美地睡了一晚。

親情回憶

我和戴媽媽的母女之情

葉明明

戴媽媽和父親的10年婚姻

我的三個母親,除了生母以外都是名女人:一個是與父親有過30年不幸婚姻的名伶王人美;一個是和父親有過10年幸福生活的著名舞蹈家戴愛蓮。

父親和我生母的婚姻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婚姻。兩人本來就不存在感情,加之生母是文盲,沒有交流的婚姻生活越發像死水一潭。抗戰爆發後,父親把妻兒送回老家避禍,他獨自奔向抗日前方。這次分別徹底斷了父親和生母的情分。

父親和戴媽媽的最早相識並非偶然。當年,宋慶齡的秘書廖夢醒大姐找到父親,說孫夫人想為延安國際醫院籌措一筆購置醫療器材的基金,於是請從英國到香港的華僑舞蹈家戴愛蓮舉辦一次表演會,希望包括父親在內的畫家在宣傳上給予幫助。生活中,戴媽媽一直講一口流利的英語,而父親的英文雖隻有中學水平,但基本的溝通不成問題。就這樣,他們一來二去很快熟悉並相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