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兩岸,處處可見充滿古風鄉韻的吊腳樓。這種千百年前山邊人家房屋的建築結構,沿襲至今仍改變不了它的獨特姿態,可能是環境所決定一,了的吧。
是稍大的鎮子,沿江都搭造著一溜吊腳樓。站在船頭遠望上去,幾百間小木樓整齊的排列著,並肩拉手挨挨擠擠;底層都是空的,斜坡上長著密密麻麻的木腿兒。象是兒童們在江邊擺設了一群積木,又象是燕雀們在山下修壘了一掙柴巢,稚氣而又壯觀。每個閣樓外,都留有一道走廊,矮簷下,老漢們躺臥竹椅中抱著長煙袋吸,抽旱煙,輕淡的霧縷兒冉冉升起;姑娘媳婦們身倚欄杆做著手工,宛若那彩衣花裙升飄在半空中的仙女。有一條白亮的石板路,從江邊一階一階鋪上鎮街去,真似細軟綿長的雲梯。
沿著陡峭的石板路氣喘籲籲地爬到鎮上,街道很狹窄,木頭房子石板路麵,異常清潔。街上行人雖不多,但攤鋪卻不少。竹竿上掛著港衫、西裝、尼龍太陽帽等等花花綠綠多種多樣的現代化用品,給土黃色的鎮容上增添了不少繽紛醒目的色彩。小商店門麵不大,貨還齊全,象好煙好酒一些城市裏緊俏物品這裏則能隨便買到,可能是消費者太少的緣故吧。大食堂沒有(因為沒有大房於),小飯鋪到處可見,一般都供應的是棕予米酒,甜糕稀飯,麻辣豆腐醬水麵之類的地方風味小吃。市場不算冷清,但從居民們陳舊的服飾和碗中的幹菜雜糧來看,他們的生活還是過得很清苦,其實那一張菜色的臉就是最好的說明。這兒的人身子雖精瘦卻充滿活力,說話嗓門挺大象唱高腔,站在街上吵架一方比一方勁頭足,快嘴利舌土腔土調根本聽不清他們吼一些什麼,隻見腳踩石板冬冬響,手揮上下指天地,頭顱一揚一?揚嘴裏射出白唾沫兒,大有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桑式,這在大城市裏則是少見的現象。還有一個遺憾,就是滿街裏找不到公共廁所,使外來的旅人十分難堪和窘迫。
又順著石板路快速衝滑下來,途中與停船卸貨的人相撞,趕緊收身躲在一側。眼見著他們矮小的軀體,扛著一件碩大鼓脹異常沉重的麻袋,氣不喘身不晃腿不顫蹬蹬蹬爬上鎮去,心裏讚歎不已。
又站立船頭打量矮小精致的吊腳樓,忽然覺得它們的古舊簡陋中其實蘊滿了剛勁,蘊滿了力量。它們懸身子空中,卻不搖不晃十分穩健,任憑風摧雨打不傾斜變形。我又想起了吊腳樓裏那些爭強好勝的主人,他們生活居住的土地隻有一半落在實處,但他們卻始終挺直身子堅持在這裏,辛勤勞作,繁衍子孫,不折不撓。
啊,美麗而古老的吊腳樓,你是山民們的傑作,又是曆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