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清)嚴可均輯:《全北齊文·全後周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69.(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70.(清)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
71.[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72.[加]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4.[美]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版。
75.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版)(上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
76.[美]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77.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8.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
79.樂黛雲、陳玨選編:《北美中國古典文學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0.張伯偉:《禪與詩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1.張海明:《魏晉玄學與遊仙詩》,《文學評論》1995年第6期。
82.張海明:《玄學本體論與魏晉六朝詩學》,《文學評論》1997年第2期。
83.張節末:《比興、物感與刹那直觀——先秦至唐詩思方式的演變》,《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4期。
84.張節末:《禪宗美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5.張節末:《中國美學史研究法三題》,《光明日報》2001年10月16日。
86.張靜:《“物色”:一個彰顯中國抒情傳統發展的理論概念》,《台大文史哲學報》2007年第67期。
87.張鬆如主編,鍾優民撰稿:《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沈陽: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88.張亞新:《漢魏六朝詩:走向頂峰之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89.趙昌平:《謝靈運與山水詩起源》,《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4期。
90.趙昌平:《趙昌平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91.(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
92.趙鼎新:《解釋傳統還是解讀傳統?——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出路何在》,《社會觀察》2004年第6期。
93.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94.鄭毓瑜:《觀看與存有——試論六朝由人倫品鑒至於山水詩的寓目美學觀》,逢甲大學中文係編:《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版。
95.(南朝梁)鍾嶸著,陳延傑注:《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
96.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97.朱狄:《當代西方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8.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十卷、第二十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9.(宋)朱熹撰,蔣立甫校點:《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0.朱自清:《詩言誌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101.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