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班主任工作的內容和方法(1 / 3)

一、了解和研究學生

了解和研究學生,是班主任教育和管理學生的首要工作。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師想從各方麵教育人,那麼他應從各方麵首先了解人。”班主任要對全班學生的全麵發展負責,就必須全麵地、經常地調查研究,深入了解學生,使班主任工作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了解和研究學生包括了解、研究學生個人和班集體兩個方麵。了解學生個人包括: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健康狀況、家庭情況及社會交往等。了解集體包括:(1)班級一般情況。如學生總人數、性別比例、年齡組成、團隊員人數、姓名等。(2)班集體形成情況。班集體形成所處的階段、特點;班級中存在的團體及團體的核心人物;班級幹部情況、班集體輿論傾向、班風班貌等。

了解和研究學生的主要方法有:

1.觀察。

指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然後記述、評定的方法。觀察是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直接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基本的常用的方法。班主任要善於在課堂教學、課外校外活動、生產勞動、團隊活動中通過觀察獲得學生多方麵的真實情況。班主任在觀察學生時要注意幾個問題:(1)觀察應在自然狀態下進行,防止“假象”出現。教師要經常深入到學生的各項活動中去,同學生打成一片,盡可能多地獲得真實而生動的第一手資料。(2)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作係統觀察,並寫好觀察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是複雜的,要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需要進行有目的、有計劃、長期而又多方麵的觀察。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積累經驗是為製定教育措施作準備工作。(3)觀察要細致。個別學生的異常表現往往是教育問題的先兆,細致觀察、敏銳地捕捉新情況,才能防微杜漸,不致貽誤教育時機。

2.談話。

談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準備地和學生通過問答的方式了解情況的一種方法。教師在與學生的直接交談中,可由學生的表情、態度、用詞等了解學生內在的世界和看法。通過談話可以更有意識地、主動地探究學生的情況和內在的思想,以補充觀察的不足。班主任與學生談話時態度要誠懇、親切,平易近人,使學生願說真心話,方式上要注意啟發、誘導,並有接納之心,理解之意,使學生敢說真話。

3.分析和研究書麵資料。

有關學生的書麵材料很多,大致可分為三類:(1)學生檔案材料:如入學登記表、學籍卡、成績冊、體格檢查表等。(2)班級記錄資料:如班級日記、班會和團支部會議記錄、好人好事登記簿以及圖書借閱登記表等。(3)學生個人寫的資料:如作業、日記、周記等。分析、研究書麵資料可以掌握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交往等方麵的情況,可以了解學生現狀和發展趨勢。

4.調查研究。

調查訪問的方法是采用訪問、開座談會以及書麵問卷等方式,向家長、教師、學生以及社會有關人員了解情況的一種方法。其中家訪是重要方式,是協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措施。

通過觀察、談話、分析和研究書麵材料和調查訪問等方式,班主任可以全麵了解學生,在這基礎上,班主任還應科學地研究學生。班主任既要看到現象,又要分析原因;班主任既要看到現實的表現,又要找出曆史的原因;既看到學生個人的表現,又要考慮學生的家庭、朋友、社會對他的影響。班主任要注意做到:(1)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有些學生行為表現相同,但問題成困和性質有異,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2)要分析學生思想行為的主流和交流。主、支流倒混,會造成教育失誤,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大忌。(3)對了解的情況要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切忌做表麵的、片麵的、膚淺的文章。

5.測驗法。

這是一種規格化的考試方法,可分為智力測驗、學習能力測驗、性向測驗等。這種方法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它為教師了解學生提供了一定依據。但由於目前各種測驗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教師不可過於迷信測驗的結果。

了解學生是一件長期的、複雜的工作,班主任應注意在長期的教育過程中,綜合各種方法,彙集多方麵情況,對學生進行全麵的科學的分析,為教育好學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健全的班集體既是班主任培養教育的對象,又是班主任進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組織和培育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班級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幾十個學生編在一個班級,形成一個群體,但學生群體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班集體。一個真正的班級體應具有以下標誌: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共同的奮鬥目標;有堅強的集體核心;有嚴格的規章製度與紀律;有正確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的班風。由班群體發展為班集體有一個培養與提高的過程,集體是群體發展的高級階段。

組織和培育一個健全的班集體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麵開展工作:

1.確定班集體的奮鬥目標。

班集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明確的方向、共同的奮鬥目標和共同的集體活動。班集體的奮鬥目標在班集體組建過程中起著導向、推動、激勵和規範的作用。創建班集體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幫助、指導學生製定班級目標。

班集體的奮鬥目標要符合以下要求:(1)方向性。班級的奮鬥目標必須和國家的培養目標一致,而且是學校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同時,它必須得到師生的隊可,成為師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成為統一全班認識和行動的綱領。(2)鼓舞性。目標應適合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學生具有吸引力和鼓舞作用,並有利於各小組開展競賽活動以推動全班的工作。(3)可行性。奮鬥目標要體現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可將目標分為近期、中期、遠期目標,保證目標切合學生實際。確定班級目標時,教師應盡量讓全班學生參與,使目標真正被集體成員共同認可。目標確定後,班主任要組織全班學生認真討論,定出實現目標的計劃和步驟,圍繞目標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並以此檢查督促班集體,使它成為班集體前進的動力。一個目標實現後,班主任要及時總結、評比,並提出一個要求更高的目標,以推動集體不斷向前發展。

2.選拔和培養班幹部,形成班集體的核心。

一位優秀的班主任指出:“要帶好一個班,不怕有後進生,就怕沒有得力的班幹部;一個好的班幹部核心一旦形成,就能很快使一個鬆散班級,變成為團結同學、教育同學的小熔爐。”的確,班幹部是班主任進行工作的有力助手,是形成班集體的核心力量。班級工作能否開展得順利和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班幹部的能力。所以,選拔和培養班幹部,就成為班主任經常性的、需要認真做好的一項工作了。

班幹部的人選方麵,可考慮選一些品學兼優,作風正派,關心集體,在同學中有一定威信,並具有一定組織工作能力的學生為主要幹部。同時,恰當地選一些雖不完美,但有某方麵優勢的同學擔任班幹部,以激發他們的上進心,長善救失。

班幹部的選舉方式有多種,如先委派後選舉,先推薦後選舉,自薦與選舉結合等等。班主任應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意願來確定。條件成熟的班級也可以采用班幹部輪換製,每學期或每學年輪換班幹部。還可以采用“值日班幹部製度”,即除委派一個常務班長外,班級的每一位同學都輪流當值日班長,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這對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逐步形成學生自理、自立、自治能力,培育學生愛護班集體以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集體主義精神有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