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班主任工作的內容和方法(2 / 3)

挑選幹部固然重要,培養和提高幹部尤為重要。班幹部要嚴格要求班幹部,教育他們以身作則,不斷提高修養水平和工作能力,謙虛謹慎,團結同學。班主任對班幹部既不苛求又不偏愛。對他們工作的成績要給予充分肯定,對他們工作中的失誤要正視,幫助他們改正。班主任還要著重培育班幹部和班集體的自治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大膽放手讓班幹部開展班集體的活動。班主任的一切教育工作都要著力於使學生成為班集體的真正主人。

3.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一個班集體存在著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這兩大關係,兩大關係中又包含著更多的小關係,如教師與學生幹部之間、教師與普通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幹部與普通學生之間的關係等等。班集體的人際關係不僅對班集體的建設影響大,而且對學生的發展乃至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也有影響。因此,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組織和培養班集體中十分必要。

首先,要優化師生關係。在班級社會關係中,師生關係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關係,尤其是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對班集體的形成影響更大。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關鍵在班主任。班主任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揚教育民主,尊重、理解學生,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點,全麵關心學生,班主任還要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正確處理師生矛盾。班主任真誠的付出必能得到學生真心的回報。

其次,要優化同學關係。學生中存在著班幹部與一般學生的關係,男生與女生的關係,優生和後進生的關係等等,能否處理好這些關係對班集體的形成亦有深刻影響。班主任應指導學生學會交往,並有計劃地開展集體活動、培養學生集體精神及體諒別人、團結互助、顧全大局的良好情操。

4.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教育活動。

班集體是通過開展集體活動逐步形成的。隻有在實現集體目標的共同活動中,全班學生才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家才能充分交往、相互了解,為集體的形成奠定情感基礎;隻有在活動中,班級的組織機構才能發揮其功能,班幹部得到鍛煉;隻有在活動中,學生才能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個人與集體、班與學校、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隻有在活動中,班級目標才能得以實現。因此,班主任要有計劃地開展集體活動,使班集體的形成有切實的落腳點和有效的途徑。

5.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

輿論是在集體內占優勢的、為大多數人所讚成的言論和意見。它以議論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體的動向和集體成員的言行,成為影響個人和集體發展的一種無形然而卻是有力的力量。輿論有正確與錯誤兩種,錯誤的輿論會使是非不清、正氣不揚、善惡不分。隻有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才能使集體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成為教育的主體。

正確的輿論是在多種教育活動中逐步形成,並以認識水平的提高為基礎的。為此,班主任應經常組織學生學習政治理論、道德規範,提高學生的認識。對班級學生中存在的思想、道德上的是非問題,班主任要善於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或辯論,以積極引導,澄清是非,為形成正確的輿論打下思想基礎。此外,正確的輿論還是在正確的表揚與批評的過程中形成的。班主任要堅持原則,敢於扶正抑邪,把輿論引向正確的方向。

三、做好個別教育工作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班主任在教育集體時,實際上也就在教育學生個人;而他在教育個別學生時,正是為了更好地培養集體,但兩者又有區別。集體教育主要抓集體共性的問題。個別教育則是麵向個別,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需要和問題而單獨進行教育。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麵向集體,又不要忽視個別教育工作,使每個學生都得到進步,班集體才能健康發展。

隻要有人群的地方,總有先進、中間、落後三部分人,班級裏的學生也是如此。班主任的個別教育工作就是促使各類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使先進更先進,中間變先進,後進學先進、變先進。

對先進學生的教育,班主任應抓兩條:一是教育優秀生正確看待自己。優秀生優點突出,但缺點也有,正確看待自己既可以使優秀生更健康發展,又有利於他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處理好同學關係。另一條就是嚴格要求。優秀生的發展潛能較大,嚴格要求他們,能使他們更先進。同時,優秀生往往學習成績好,考分高,現實中“一好遮百醜”的現象容易出現,對他們的缺點如果一味掩飾、縱容,會導致先進變後進。

對處於中間狀態的學生,班主任切不可因他們沒“問題”而置之不理。中間學生人數多,他們既受先進學生的影響,又受後進學生的影響,班主任應善於把握他們思想的發展動態及時點撥,調動他們的上進心,幫助他們向先進轉化。

對於後進生,班主任首先要有正確的教育思想,相信學生是可以學好的。隻有具備堅定的教育信念,對後進生才會有真誠的愛與尊重。而愛與尊重對於有自卑心理、自暴自棄甚至對人生具有冷漠蔑視的學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其次班主任對後進生要更有耐心。青少年在思想轉變過程中出現反複,這是正常的現象,特別是後進生往往前進的動力不強、意誌較為薄弱、學習、思想各方麵的基礎不好,更容易出現反複。班主任要正確對待反複,了解反複的原因,對出現反複的學生仍然要尊重、信任,對他們要有堅定的信心,不急躁、不嫌棄、不灰心,善於從學生的反複中看出成績,用愛心點燃他們前進道路上的希望之火,使他們勇敢地去戰勝各種困難,逐步變後進為先進。

四、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育活動

為了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效地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每個班級都會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包括:

1.各種例會。

包括晨會、校會、班會與少先隊或共青團的組織生活會以及不定期的班委、隊委幹部會議等。組織各種例會要有針對性、要強調會風會紀,要求會議的效率與質量。特別是至少兩周舉行一次的班會,是班主任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和重要陣地,班主任要作好計劃與安排。班會的形式主要有常規例會、主題班會和民主生活會等。常規班會又叫班務會,它的內容有班級學習及紀律情況的階段性小結。主題班會是由班委會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圍繞一個專題或針對班上某一問題開展的活動。它的內容非常廣泛,形式生動活潑。民主生活會是由全班學生暢所欲言發表意見和看法,為班集體獻計獻策的“群英會”。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班會,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做好會議的準備工作,準備班會的過程就是一個教育過程。班會是學生自己的活動.班主任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既不包辦代替也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

2.傳統教育活動。

班級活動包括結合節日和紀念日而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如:元旦前迎新年,“三八”慰問母親,“四五”祭掃烈士墓,“六一”營火晚會.“七一”訪問優秀共產黨員,“八一”開展擁軍活動,“九十”尊師活動,“十一”慶國慶活動等等。

3.社會實踐活動。

包括班級勞動,社會公益活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

盡管各種班級活動的目的、內容、形式不同,但每種活動要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在組織和指導活動時都要注意以下一些共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