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社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社區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做好社區服務工作對於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擴大就業、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就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以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充分發揮政府、社區居委會、民間組織、駐社區單位、企業及居民個人在社區服務中的作用,整合社區資源,健全服務網絡,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強化服務功能。
(二)基本原則。1.堅持以人為本。著眼於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特別是對居民最關心、最需要、通過努力又可以解決的問題及時提供服務,為社區居民排憂解難。2.堅持社會化。發揮政府、社區居委會、民間組織、駐社區單位、企業及個人在社區服務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務,鼓勵、支持社區居民和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3.堅持分類指導。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區分不同類型的社區服務,實行分類指導。既要整體推進,又要解決薄弱環節、重點項目和關鍵問題;既要堅持廣受居民歡迎的傳統服務方式,又要善於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不斷提高社區服務水平。
(三)主要任務。通過努力,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覆蓋社區全體成員、服務主體多元、服務功能完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較高的社區服務體係,努力實現社區居民困有所助、難有所幫、需有所應。
二、大力推進公共服務體係建設,使政府公共服務覆蓋到社區
(四)推進社區就業服務。加強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台建設,通過提供就業再就業谘詢、再就業培訓、就業崗位信息服務和社區公益性崗位開發等,對就業困難人員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和援助。結合居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開發就業崗位,挖掘社區就業潛力,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提高就業穩定性。探索建立信用社區、創業培訓與小額擔保貸款聯動機製,為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創造條件。建立就業與失業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聯動機製,促進和幫助享受失業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關人員盡快實現就業。
(五)推進社區社會保障服務。加強企業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加快老年公共服務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具備條件的地方,可開展老年護理服務,興建離退休人員公寓。充分發揮勞動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促進和幫助城鎮居民按規定參加各項社會保險。
(六)推進社區救助服務。加強對失業人員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及時掌握他們的就業及收入狀況,切實做到“應保盡保”。積極開展基層社會救助服務,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進一步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加快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業。大力發展社區慈善事業,加強對社區捐助接收站點、“慈善超市”的建設和管理。
(七)推進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健全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主體的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網絡,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重點,為社區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康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診療服務。大力培養社區衛生服務技術和管理人員,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監督管理,保證服務質量。實施國家政策規定的計劃生育基本項目免費服務。建立民主監督製度,把社區居民滿意程度作為考核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人員業績的重要標準。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運行機製,發揮社區衛生服務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
(八)推進社區文化、教育、體育服務。發展麵向基層的公益性文化事業,逐步建設方便社區居民讀書、閱報、健身、開展文藝活動的場所,加強對社區休閑廣場、演藝廳、棋苑、網吧等文化場所的監督管理,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調動社區資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區內中小學校開展素質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區環境。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不斷提高居民科學素質。統籌各類教育資源,充分發揮社區學院、市民學校的作用,積極創建各種類型的學習型組織,麵向社區居民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和科普活動,建立覆蓋各類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區學習服務體係。培育群眾性體育組織,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配置相應的健身器材,不斷增強居民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