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節中,我提到了‘糧票’。很多年輕人可能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我在這裏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上世紀90年代前,我們國家都實行的計劃經濟。直到92年十四大要求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才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至於為何要加引號,我後麵會加以說明)。在那個時代,所有生產資料和生活物資都是由政府統一分配。細小的生活物資憑‘購貨卡’(每戶一本,憑此卡定量供應生活必須品)按戶或按人分配,比如:煤油(農村沒有電,晚上靠煤油燈照明,那時都叫‘洋油’)、食鹽、煙酒、副食品等。還有的東西是不能用‘購貨卡’購買的,有單獨的票券。糧票就是其中的一種,買米、買麵、饅頭甚至去食堂吃碗麵條都要用到它。其它的還有布票(那時沒有成品服裝賣,都是買布回家自己縫製)、肉票、油票(食用油)、棉花票(做棉被棉衣用)等等。總之一句話,在那個時代,你光有錢是買不到東西的(更多的人家是有票也沒錢買,而且自己不用的票還不允許買賣。如果發現誰買賣票券,會以‘投機倒把’罪處理的)。在所有的票券中,隻有糧票分全國通用糧票和地方糧票,其它票券都是地方性的。顧名思義,全國通用糧票是能在全國範圍內購買到糧食的,這在當時是很難搞到的。為了換取那幾十斤全國通用糧票,我先將家裏所有的糧食都送到糧站,換取到地方糧票,然後又搭上所有其它的票券托關係才換到的(反正我要離開家鄉,其它票券對我來說,都無用了。)
那時,不但所有物品要憑票供應,價格還是全國統一的,而且很多年一直不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食鹽每市斤0。14元(這是生活必須品,每月都要買的)和豬肉每市斤0。79元(過年的奢侈食品)。
另一印象深刻的是自行車,161元(不含車鎖、車鈴)。品牌有長征、永久、飛鴿和鳳凰四種,價格都一樣,能買到哪種牌子的,就看你關係如何了。自行車券一般人是見不到的,隻有機關單位才有很少的供應,一個公社(後來的鄉)也就一兩張。一般人家即使能弄到券也買不起,因為全家一年的收入很少有超過100元的。平時一天的工分就值兩三毛錢,年終結算時再扣除口糧錢,就所剩無幾了,有的人家還要欠生產隊錢的。所以那時誰家要是買一輛自行車,遠比現在買一輛轎車還轟動。
90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全國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各種票券逐漸退出消失,絕大多數的商品價格也有了很大變化。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商品漲價幅度都在十幾到幾十倍之間。漲價幅度最特殊的有兩樣:住房和自行車!
剛開始的商品房,價格在300-400元/平米(90年代初期的價格,早期的價格更低),現在動輒幾萬,甚至幾十萬/平米。上漲了上百上千倍!這難道真是‘市場經濟’產生的價格暴漲嗎?大家都知道,就現在的物價和工資水平,住宅樓的純建築成本在1500元/平米以下。房價之所以這麼高,是土地壟斷的結果!還有其它的一些商品價格,也是因為壟斷導致與市場水平不平衡。所以,現在並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因此我要加引號。
另一個特殊的商品-自行車,它的價格一直沒漲,還是一兩百元!以前要幾年的積蓄才能買一輛自行車,現在一天的工資就夠了。這就讓我懷疑,計劃經濟時代的商品價格是怎麼定的?包括現在的物價局、發改委,他們定價,究竟以什麼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