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煲湯知識(四)(3 / 3)

經過長時間燒煮的湯品,其湯渣中的蛋白質已被充分水解,結構變得疏鬆,口感雖然不太好,但其中的氨基酸等營養成分更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因此為了充分吸收營養,食用湯煲時,應提倡將湯汁與湯渣一同食用。

湯煲飲用八大誤區飯後喝湯:飯前喝湯,勝似藥方,點明了湯與飯兩種食品的先後,而且符合科學。吃飯前先喝幾口湯,等於給消化道加了些潤滑劑,使後來的食物順利下咽,從而有益於胃腸對食物的消化與養分的吸收,並能在某種程度上減少食管炎、胃炎等疾病的發生。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飯前不喝湯,反而會衝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取湯而棄肉:一般人認為湯煲中的營養都集中在湯裏,所以煲好的湯就隻喝湯,而對於湯煲中的肉類等原料就棄之不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近年來發現,無論煲湯的時間有多長,肉類的營養也不能完全溶解在湯裏。所以喝湯後還要吃適量的肉。

煲參湯時間越長越好:一般老人在製作各種參湯時,常常是將參類早早地放到湯裏,一煲就是2~3小時,認為這樣才能將人參中的營養都溶於湯中。其實參類中含有一種人參皂甙,如果煮得時間過久,就會分解,失去其營養價值,所以煲參湯的最佳時間是40分鍾左右。

感冒喝薑湯:感冒是由人體感受自然界中的邪氣引起的,根據病人感受的病邪性質不同,可將感冒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並不是所有的感冒都適宜用喝薑湯捂汗來醫治的。中醫認為,對於患風寒感冒初期,喝熱薑湯確有好處,而對於風熱感冒,人體本來已經感受了熱邪,如果這個時候再服用薑湯,就如同火上澆油,適得其反。

老人喝骨頭湯補鈣:骨頭湯的真正價值在於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特別是蛋白質和脂肪,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但單純靠喝骨頭湯絕對達不到補鈣的目的。檢測證明,骨頭湯裏的鈣含量微乎其微,更缺少具有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D。另外對老人而言,骨頭湯裏溶解了大量的骨內脂肪,經常食用還可能引起其他健康問題,因此骨頭湯實屬老年人不宜的湯品。

喝太燙的湯:有人喜歡喝滾燙的湯,此舉是很傷胃的,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隻能忍受70℃的溫度,超過此溫度則會造成黏膜的損傷,雖然燙傷後人體有自行修複的功能,但反複燙傷損害健康。一般來講,喝50℃~60℃的湯更適宜。

湯水泡飯俗話說“湯泡飯,嚼不爛”。湯水和飯混在一起吃,是個不好的習慣。時間久了,會使消化功能減退,引起胃痛。湯和飯混在一起吃,咀嚼需要的時間短,唾液分泌亦少,食物在口腔中不等嚼爛,就同湯一起咽進胃裏去了。不僅使人“食不知味”,而且舌頭上的味覺神經沒有刺激,胃和胰髒產生的消化液不多,並且還被湯衝淡,使吃進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日久天長,會使的消化功能減退,甚至導致胃病。

晚餐喝湯不易胖有些愛美人士認為晚餐隻喝湯,可以達到減肥的目的,其實晚餐喝太多的湯,會使人體對快速吸收的營養堆積在體內,很容易導致體重增加,而午餐時喝湯吸收的熱量最少。午飯用湯佐餐,可使胃內食物充分貼近胃壁,增強飽脹感,從而反射性地興奮飽食中樞,抑製攝食中樞,降低食欲,減少攝食量,不但不會影響營養吸收和健康,還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因此為了防止發胖,不妨選擇中午喝湯。

產婦飲湯禁忌許多女性分娩之後,家人為了其盡快恢複身體狀況,也為了促進乳汁的分泌,總免不了會給產婦準備美味可口的菜肴,特別是要燉一些營養豐富的湯煲。然而,假如沒有掌握好科學的喝湯時機以及湯煲的營養搭配,很容易會適得其反,最終給孕婦留下健康隱患。

早期不宜大量喝湯產婦在產後1~2天內,由於機體組織阻留的大量水迅速返回血管內,血容量增加。若產後大量喝湯,就會加重心腎負擔。此外多喝湯有催乳作用,而此刻的新生兒吸吮能力較差,胃容量小,母乳進量有限,故很容易導致乳汁瘀滯,導致產婦乳房脹痛。

此時產婦乳頭比較嬌嫩,很容易發生破損,一旦被細菌感染,就會引起急性乳腺炎,乳房出現紅腫、熱痛,甚至化膿,增加了產婦的痛苦,還影響正常哺乳。因此,產婦喝湯,一般應在分娩一周後逐漸增加,以適應孩子進食量的漸增需要。

高脂肪濃湯不宜喝有人給產婦做湯,認為越濃、脂肪越多營養就越豐富,以致常做含有大量脂肪的豬蹄湯、肥雞湯、排骨湯等,實際上這樣做很不科學。因為產婦吃過多高脂肪食物,很少吃含纖維素的食物,很容易會使身體發胖,影響體態美。並且產婦吃了過多的高脂肪食物,會增加乳汁的脂肪含量,嬰兒對這種高脂肪乳汁不能很好吸收,容易引起新生兒腹瀉,損害嬰兒身體健康。所以此刻的產婦應多喝一些含蛋白質、維生素、鈣、磷、鐵、鋅等較豐富的湯煲,如瘦肉湯、蔬菜湯和水果汁等以滿足母體和嬰兒的營養需要。同時還可防治產後便秘。

不宜多喝薑汁湯產婦在分娩之後,由於腹壁鬆弛,盆腔壓力減少,加上臥床不動,胃腸蠕動減弱,容易造成便秘,而薑汁湯性溫味辛,過多飲用會加劇便秘症狀。

不宜喝加藥營養湯許多家庭,喜歡為產婦燉各種滋補雞湯,然而據醫學研究證明,不少營養滋補藥都或多或少含有激素,微量激素進入乳汁,嬰兒吃後,易引起性早熟。

煲骨頭湯的時間不宜過長不少人有愛喝骨頭湯的習慣,並覺得熬湯的時間越長,味道就越鮮美,營養就越豐富。其實,無論多高的溫度、煲多長時間,也不能將骨骼內的鈣質完全溶化。因為動物骨骼中所含鈣質不易分解,久煮反而會破壞骨頭中的蛋白質,因此,熬骨頭湯不宜時間過長。

煲湯的時間過長還會增加湯中鉛的含量,這也對人體有害。營養專家推薦煲骨頭湯的方法是:煲湯之前,先將洗淨的骨頭砸開,然後放入冷水裏煲,冷水要一次性加足,並慢慢加溫,水燒開後可適量加醋,因為醋能使骨頭裏的磷、鈣等營養素更多地溶解到湯內。

雞湯並非人人適宜雞湯內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內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的小分子蛋白質、脂肪和無機鹽等。雞湯裏所含的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雞湯裏的雞油大都屬於飽和脂肪酸。

所以對於如下人群,並不適宜喝雞湯。

高血脂者雞湯中膽固醇等脂類含量較高,飲用後會增加血液中脂類物質的濃度,導致病情惡化,易引發血栓、血管硬化、心肌梗死等。此外雞湯在增加血脂的同時,會使血壓不斷升高,使病情加重,所以高血壓患者應少飲用。

腎病患者雞湯中有很多小分子蛋白,這些小分子蛋白會加重腎髒的工作負擔,使腎髒功能衰退,雞湯喝多了就會引起高氮質血症,會加重病情,所以一些腎病患者,如急性腎炎、急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應盡量少喝或不喝雞湯。

胃病患者雞湯中含有能夠促進胃酸分泌的物質,可導致胃酸增多。因此對於胃潰瘍、胃酸過多、輕度胃出血等胃病患者不宜飲用。

膽道疾病患者雞湯中的脂類有賴於膽汁的分解消化,飲用雞湯加大了膽汁的消耗量,促使膽囊收縮,使膽囊炎、膽結石等病情惡化,因此對於膽道疾病患者不宜飲用雞湯。

煲湯最好用瓦罐煲湯用陳年瓦罐最好。瓦罐是由不易傳熱的石英、長石、黏土等原料配製成陶土,經高溫燒製而成,其通氣性、吸附性都較好,還具有傳熱均勻、散熱緩慢等特點。煨製鮮湯時,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的熱能傳遞給內部原料,相對平衡的環境滲透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鮮香成分溶出得越多,湯的滋味就越鮮醇,食品也就越酥爛。

魚湯鮮美有竅門將鮮魚去鱗、除內髒、清洗幹淨,放入開水中燙三四分鍾撈出來,然後放入燒開的湯裏,加入適量的蔥、薑、精鹽,改用小火慢煮,待出鮮味時離火,滴上少許香油即可。

將洗淨的鮮魚放入熱油鍋中煎至兩麵微黃,然後加入開水,放入蔥、薑,先用旺火燒開,再改小火煮熟即可。

將洗淨的鮮魚控去水分。鍋中加油燒熱,用蔥段、薑片熗鍋並煸炒一下,待蔥變黃出香味時,加入開水,用旺水煮沸後放入鮮魚,燒開後轉小火煮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