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合理的風險評價。要建立風險與收益匹配的風險評價體係,規定不同層級、不同類型機構的風險收益控製目標,通過EVA、RAROC等綜合反映風險收益水平的指標,對機構進行考核,加強對各部門和業務人員的過程管理考核。同時,對交易層麵的風險、收益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持續進行管理、溝通、反饋和修正,保證商業銀行的風險與收益水平嚴格控製在風險偏好設定的範圍之內。
四是充分的機構授權。根據機構的職能設定,建立客戶、產品和渠道三個維度的準入體係,在信貸政策的指引下、在風險敞口的約束下,給予機構充分的授權,將風險與收益的要求落實到經營機構。通過風險量化手段使統一的風險偏好在不同的風險領域得到合理的體現,進而實現風險控製與業務發展的完美統一。
第四節 全球風險管理戰略的執行
在國際化進程中,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模式轉型要符合全球化戰略要求,並順應跨境發展、國際化和全球化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風險管理需要,根據自身經營特點、風險管理偏好以及所處發展階段,充分借鑒跨國銀行的成熟辦法和先進經驗,著力推進全球化的風險管理範疇、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流程、風險管理方法和風險量化模型建設。
一、全球風險管理戰略的總體思考
作為國際化戰略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全球風險管理在不同發展階段因客戶群體、產品創新和網絡布局等發展戰略不同,麵對的風險複雜程度和風險管理的內容會逐步增加,具體而言:
(一)跨境發展階段
中國商業銀行客戶主要以國內“走出去”客戶和國外“走進來”客戶為主,客戶群體相對集中和單一;境外業務基本分布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以對公業務為主;基本扮演國際金融市場的追隨者角色,隨著交易對手的多樣化和產品競爭領域的擴大,會麵臨更多的市場、利率、彙率等組合風險,但整體仍處於風險管理的“淺水區”;風險管理更多以總部集權式管理為主,通過總部人員派駐實現點對點的風險管理傳導模式,以流程管理為抓手和載體對風險進行有效防控,該階段全球風險管理工作重點以夯實基礎性建設為核心,加強風險管理標準化體係建設,堅持以科技為引領推動風險管理和加強風險管理人才隊伍培養,為後續國際化和全球化階段打下堅實基礎。
(二)國際化階段
中國商業銀行的客戶群體已經在戰略性重點地區本土實現了縱深擴展,逐步建立起了深入本地的銀行布局網絡;業務對象更多涉及本地的企業和客戶,業務範圍從對公業務向當地業務傾斜,本地客戶和跨境客戶實現了更為均衡的發展,逐步發展成為國際金融市場活躍的參與者;風險管理由單一的客戶風險逐步向行業風險和國別風險進行延伸,風險管理模式以總部集權式向總部授權式過渡發展,通過對不同地區進行差異化授權實現對全球風險管理的總體把控,並在當地建立起強有力的風險管理團隊。該階段全球風險管理工作重點要以加強授權管理和量化評估國別風險控製為主要目標,根據所在地區、市場的風險狀況和業務發展情況確定區域風險管理重心,建立區域風險管理機製,強化區域維度的風險管理,保證風險管理能力滿足區域發展戰略的要求,並著力推動建立與RPC管理模式相匹配的全球風險管理模式。
(三)全球化階段
中國商業銀行已經在全球主要市場建立起紮實、廣泛的客戶群體,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球的銀行網絡,將日益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風險隨著全球業務擴展,從單一層麵上升到組合層麵,並且互相交織、疊加、互相轉化和衍生,進入風險管理的“深水區”;中國商業銀行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選擇專業銀行發展道路或全能銀行發展道路,風險管理的核心任務也要根據戰略選擇在全球範圍內統籌配置資源,實現全球範圍內的主動資產組合管理,並且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形散神聚的風險管理文化,體現集中和分散的綜合平衡。需要注意的是,在國際化和全球化階段,風險管理標準化建設、堅持以科技引領以及人才隊伍培養等基礎性工作仍然需要持續推進,使之貫穿於全球風險管理戰略執行的始終。
二、全球風險管理戰略的具體措施
(一)跨境發展階段
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全麵風險管理能力持續提升,已經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和成熟的風險管理體係。在跨境發展階段,中國商業銀行需要將原有總分行式集中、單一維度的風險管理模式向國際化維度延伸,滿足新時期、新市場、新挑戰下的全球風險管理需求,通過實施標準化風險管理模式建設,推動風險管理流程的持續優化,提高風險管理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通過以科技為引領,建立以係統為支持的風險管理體係,實現海內外一體化的管理,提高風險管理的量化水平;通過加強風險管理人才培養,打造一支國際化的風險管理人才隊伍,以適應在國際化發展戰略中的風險管理要求。
1.實施標準化的管理。標準化管理是中國商業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求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通過對比跨國銀行的風險管理經驗,中國商業銀行在國際化經營中,首先應實施標準化的風險管理機製。
一是要建立全球統一的標準化流程,探索風險管理的標準化模式。對比花旗銀行、彙豐銀行的風險管理模式可發現,其共同點之一就是無論在對客戶的風險管理還是業務流程上,都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並實施了統一的標準。例如彙豐銀行對於全球客戶,均采用同樣的評級體係,對不同規模的客戶,適用同樣的審批流程,在統一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客戶確定不同的風險管理要求。業務流程的標準化將有助於促進商業銀行管理活動的程序化、規範化、科學化,使得銀行在跨國經營和管理中遵循統一的標準,是銀行強化全球風險管理與內控建設的重要保證。中國商業銀行要建立標準化的風險管理模式,首先就是要在包括客戶準入、授權管理、信貸審批、信用評級、信貸管理等方麵,建立整體統一的業務流程和標準。在具體實施中,可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設置差異化的機製,通過推動業務流程的持續優化,提高內部運作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
二是要建立模塊化、標準化的政策製度體係。完善的政策製度體係是促進全球風險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證。在全球化經營中,中國商業銀行應從集團層麵建立分層次、標準化的政策製度體係,從客戶管理、業務流程管理、產品管理、營銷管理、人員管理等多方麵建立完善的政策和規章製度。通過製度標準化建設,對各個業務條線管理工作和具體操作程序進行有效規定,規範各項業務的操作方法和要求,為實施標準化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要加強對製度的更新和管理,不斷提高製度的可操作性,加強對製度執行情況的監督,通過製度標準化建設,提高集團標準化管理的水平。
三是要建立標準化的風險傳導機製。有效的風險傳導機製應該是一個自上而下有效傳導、逐步分解,同時自下而上檢測、反饋並持續跟進的封閉流程。建立標準化的風險傳導機製,對於落實中國商業銀行在全球化經營中的整體發展戰略,實現風險偏好從總體戰略框架向具體執行邊界的有效轉換至關重要。首先,中國商業銀行應根據內外部環境和自身特點,綜合考慮利益相關者的風險收益期望形成風險偏好,通過製定製度、授權管理、授信審批、限額管理、經濟資本、績效考核等多種途徑和手段,自上而下地分解並傳導成為各職能部門、業務單元和具體分支機構的具體行為目標,從而將戰略層麵的風險偏好傳導細化到商業銀行的每一個業務環節之中。同時,有效的風險傳導機製還必須全麵分析銀行的實際風險狀況,對風險偏好各層次目標及實現情況進行對比、反饋和糾正,以此作為風險傳導的有力支撐。因此,中國商業銀行應通過“製定風險政策和製度—具體執行及反饋—實施檢測與評估—適時審計與檢查—動態調整與持續改進”等環節,逐步建立並規範標準化的風險傳導機製,以此促進銀行在全球化經營中,資產規模、發展節奏與集團整體風險偏好的有序銜接,以此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四是要熟悉國際市場慣例。在國際化的初級布局階段,中國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的是追隨者的角色。要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遵守由處於領先地位的跨國銀行製定的遊戲規則。麵對國際化過程中日益複雜的風險類型和越來越高的風險管理要求,中國商業銀行必須加快熟悉國際金融市場的慣例,係統學習並熟練掌握全球通行的會計、稅務、法律和監管規則,為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打下良好的製度基礎。
2.加強信息科技對風險管理的有效支持。隨著監管要求不斷提升,中國商業銀行注重加強IT係統建設,建立以係統為支持的風險管理體係,實現海內外一體化的管理,可以促進風險管理的定量分析和事前分析,促進風險早發現、早暴露,實現風險的早期幹預。
(1)與全球統一授信相匹配的係統覆蓋。作為跨國發展的銀行,必須建立全球覆蓋的IT係統;同時,相關係統的建設應當與全球統一授信相吻合,與區域中心的設置相匹配,兼顧管理與係統響應的便利性,更好地提供統一的客戶基本信息管理,為客戶提供全球範圍內的金融服務,為管理提供全球範圍的統計響應。總之,要具備多機構邏輯集中、多時區係統運行、多語言客戶服務的係統功能。
(2)與標準化業務相匹配的流程控製。IT係統的建設要與業務流程的標準化相匹配,促進業務流程的規範統一,加強操作風險的管理。要形成標準的海外IT支持框架,共享在渠道、產品等方麵的係統建設成果,有效縮短新設行的IT建設周期,支持海外網絡的快速布局,支持兼並重組過程中係統的快速融合,實現風險管理的模塊化擴展。
(3)與全球風險決策分析相匹配的數據挖掘。提供全球範圍的數據準確性、時效性和完整性,更全麵、準確、快捷地提供全球範圍的風險決策分析。對信貸組合的行業結構、地區結構、信用評級結構等進行圖表化的分析,提高對資產組合分析的全麵性和準確性。同時,IT係統能提供對所有授信的貸款餘額、承諾餘額、貸款五級分類情況、不良率的實時監控、利息收益分析,可以查閱即時的情況,查詢以前任何一天的情況,並對以後的發展變化情況進行預測,提高風險管理的實時性、準確性,提高風險管理的工作效率。.
(4)與風險預警要求相匹配的IT工具。IT係統不僅僅要滿足報告風險的需求,還要充分發揮IT技術的作用,建立風險預警指標體係。不僅需要分析各種單變量與信用風險之間的相關關係,而且也必須有效監測、分析和應對多種變量的綜合變動和綜合作用。通過科學設定風險預警指標,不斷完善預警體係,達到加強數據積累、完善風險計量模型的效果,提升風險識別的準確度。
在風險管理監控技術方麵,係統要實現與Bloomberg、Moodys.KMV.EDF等外部信息係統的實時對接,實現借款人信用評級變動的自動監控、預警、自動通知功能;要引入違約概率分析、資產限額管理等資產組合管理、風險控製功能,在風險量化的基礎上更準確地管理風險。
3.加強風險管理人才的培養。中國商業銀行在國際化進程中,要實施有效的全球風險管理,還必須加強風險管理人才的培養,加強國際化的風險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以適應銀行在國際化發展戰略中的風險管理要求。
一是在風險管理人員隊伍和組織體係上,要逐步建立與全球客戶/產品經理緊密銜接的全球風險經理體係。全球風險經理應具備全球化的風險管理能力,能夠站在集團整體角度綜合分析不同地區和不同業務發生的風險,服務於銀行業務運營國際化的要求。全球風險經理通過與全球客戶/產品經理緊密配合,建立良好的溝通機製,及時將相關地區、市場、行業的綜合信息傳達到相關地區和人員,在客戶/產品經理拓展業務及創新產品的同時,從風險經理的角度給予專業建議。全球風險經理體係的建立將有助於商業銀行更好地管理全球化經營過程中麵臨的風險,特別是對國別風險、全球金融創新等整體性、綜合性和跨地區的風險。
二是要加強全球風險管理人才的儲備,加強風險管理知識的積累和更新。風險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是提升銀行業全球風險管理能力的基礎和保證,應建立全球風險管理人才儲備庫,通過培訓、全球招聘或國際交流等多種形式,盡快培養具備整體性、綜合性和跨地區的風險管理人才。同時,加強風險管理理念、知識和先進工具的學習和運用,不斷滿足全球風險管理新模式的要求。
(二)國際化階段
國際化階段,中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已與東道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密切相關,此時,加強國別風險管理成為全球風險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探索建立區域風險管理機製,設立區域風險管理總部,將成為防範國別風險的有效途徑。此外,在國際化階段,風險管理如何與客戶基礎、產品創新和渠道網絡等三方麵內容在東道國實現有機結合,也將成為影響中國商業銀行全球風險管理戰略執行的重要因素。
1.建立區域風險管理機製,加強國別風險管理。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進程正在加快推進,在進入海外市場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地區風險,確保銀行區域發展戰略得到實施,保證風險管理能力滿足區域發展戰略的要求,在全球風險管理模式的構建中,可探索逐步建立區域風險管理機製,強化區域維度的風險管理。
根據海外區域發展戰略,根據所在地區、市場的風險狀況和業務發展情況確定區域風險管理重心。例如,許多實證研究發現,商業銀行在海外市場的經營規模與商業銀行母國和東道國之間經濟關係的密切程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當前與中國貿易量較大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其次主要集中在東亞新興市場經濟體;與中國貿易增長較為迅速的國家和地區則集中在中東、南美、東歐和非洲。中國商業銀行可以根據海外布局戰略,設置亞太地區新興市場、拉美、歐非等區域風險管理中心。同時,根據風險策略和地區特征,確定區域風險管理的重心。
區域風險管理中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模式,加強對所在區域、市場、客戶和產品風險的分析和判斷,通過對區域內經濟體的經濟金融情況和國家地區風險進行跟蹤分析,充分利用接近市場的優勢研究市場、客戶群的風險特征,適時調整風險政策和策略,從而確保區域風險政策的統一性和專業性,更好地實施風險管理。同時,區域風險管理中心還可作為集團風險管理的延伸機構,保證風險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進一步加強集團對不同區域風險管理情況的掌控。
2.建立與RPC管理模式相匹配的全球風險管理模式。RPC運營模式包括了商業銀行在提供公司金融服務過程中所涉及的專業化的“客戶關係(R)”、規範化的“銀行產品(P)”、全方位的“服務渠道(C)”三方麵的管理內容。RPC模式致力於提供更高效更規範的公司金融服務,因此需要配備更加專業的風險管理模式,包括在不減弱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基礎上的加強產品和渠道方麵的風險管理。
隨著產品功能在營銷過程中的強化,風險管理應有專門的產品風險管理模式。與傳統產品風險管理體現在特定產品在業務操作過程中不同,全球化的產品風險管理模式應涵蓋結合產品風險管理特點的產品維度的準入機製(區別於客戶維度的準入)、產品創新的動態風險控製機製、產品操作過程中的風險控製機製和產品維度的風險計量機製等內容。產品風險管理,在中國商業銀行的全球化發展中,要承擔不弱於客戶風險管理的作用。
國際化發展需要中國商業銀行建立多元化的服務渠道,服務渠道的豐富也給渠道風險管理帶來新的挑戰,主要體現在:電子渠道的拓展對安全性的挑戰、全球化渠道帶來的操作風險控製的挑戰、同一客戶服務渠道多樣化帶來的風險控製的挑戰以及渠道物理分布的分散帶來的風險控製的挑戰。麵對這些挑戰,需要建立渠道風險控製的專門機製,由專門的機構統籌渠道風險控製,而非像傳統的渠道風險控製那樣單純圍繞並依賴渠道進行,渠道風險控製應該廣泛依賴電子技術,通過遠程影像、電子複核、邏輯集中進行渠道風險控製。
(三)全球化階段
全球化階段,中國商業銀行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了廣泛布局,在主要市場建立起紮實、廣泛的客戶群體,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球的銀行網絡,風險性質也隨之上升到組合風險特點,呈現出互相交織、疊加、互相轉化和衍生,客戶和業務層麵的風險控製已經完全標準化,風險量化程度較高,風險管理的核心任務進而轉變為在全球範圍內統籌配置資源,實現全球範圍內的主動資產組合管理。
1.從事先限定到動態全程控製。全球化階段的主動資產組合管理是根據全行的經營戰略,有準備地針對已經發生和可能發生的業務敞口進行組合安排,而非量入為出開展業務,而傳統的資產組合管理,往往是根據風險偏好,設定若幹管理限額,將業務的敘做控製在限額以內,或者在貸款發放環節,通過銀團貸款等形式改善貸款集中度和調整客戶結構。主動資產組合管理是根據年初製定的戰略規劃和信用風險交易市場的狀況,確定資產組合管理的總體目標,在業務敘做的全過程以效益最大化為原則進行動態調整,擇機進行風險資產交易,優化信貸結構,保持信貸資產的高收益。
在全球化階段,每個財務年度之初,將根據風險管理偏好與市場情況,根據銀行不同的內外部因素,兼顧建立長期客戶關係的重要性,由業務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共同確認資產組合的方案,在此基礎上將資產組合的管理要求清晰地表達為以利潤率為基礎的限額管理公式。
在全球化階段,信貸組合管理的主線是優化國別風險的配置。傳統的組合管理,是針對國家和地區事先靜態地核定限額,以此控製風險的敞口。但是在全球一體化的形勢下,國別風險的誘因多元化,主權政府違約、宏觀經濟變化、社會政治狀況變化甚至自然災害都可能誘發國別風險,這些誘因的發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突發性,傳統的靜態管理模式無法有效應對。
在主動資產組合管理模式下,應建立以國別風險監測和報告機製為基礎的動態國別風險管理模式。每個財務年度確定當年的國別風險管理限額框架後,根據全球的風險偏好和國別風險的監測情況,根據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的變化,利用貸款二級市場、資產證券化以及衍生產品等工具,動態調整國別風險的分布,優化全球資源配置。動態國別風險管理的核心,是保證信貸資產組合的靈活性和對戰略的支持度,比如在新興市場地區拓展的階段,不可避免地麵臨著較高的風險,而在此時,不應單純地對業務進行限製,而是應當通過組合管理降低敞口和優化分布,在控製邊際風險貢獻率的前提下保持較為寬鬆的業務發展空間。
2.服務於綜合效益的提高。除了貸款交易轉移風險,通過貸款交易方式改變銀行資產負債表組成內容,通過對貸款的買賣過程改變貸款組合的集中度和降低資產負債表的風險度之外,全球化階段的主動資產組合管理還將貸款交易視為組合高收益資產的手段。除了通過信用衍生工具部分或者全部地轉移貸款所蘊含的信用風險,在不影響客戶關係的情況下靈活地改變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承擔狀況,對衝信用風險之外,衍生工具的使用在主動資產負債組合管理中還將起到優化資產收益水平的作用。
通過不斷完善PD、LGD和EAD及其他風險評估要素,進而提升資產組合管理分析模型(使用ER,.EL,.UL,.Credit.VaR作為主要參數),采用組合風險模型來計算經濟資本,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將經濟資本分配到各個層麵,運用風險調整後的回報率(.RAROC)來考核績效,最終促使整體資產回報率提高。
為了提高綜合利潤,要將“貸款發放”與“組合管理”分離,使業務部門可以更加充分地從市場角度考慮,業務部門負責以合理的價格發售資產,資產組合管理部門則負責控製和管理信貸資產組合的風險,二者之間的平衡,通過內部資產價格轉移機製完成,最終使雙方的行為有效服務於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通過內部資產價格轉移機製,提高業務部門定價的自主度,也使得資產管理部門可以更加靈活地管理信貸組合。
3.從被動管理到主動管理。在主動資產組合管理模式下,信貸資產組合管理部門不再單純通過影響業務部門的信貸決策從而影響未來信貸組合的構成,還需要主動調整現有組合的風險收益狀態;同時,需要根據業務部門辦理業務的需要,進行“微觀”層麵即交易層麵的組合管理。此時,信貸資產組和管理部門將持有部分信貸資產,以便對其靈活采用出售、銀團、資產證券化以及衍生產品等形式進行管理。管理部門可以以貸款直接交易或證券化等現金形式出售資產同時購買其他銀行的貸款,將出售貸款的收益進行再投資;或是在信用衍生市場上進行組合保值。
為了實現主動資產組合管理,管理部門要充分建立信貸組合信息係統評價組合風險和組合的回報水平,對上述信息進行動態反映,作為與業務部門交流的重要內容。當組合風險和回報水平與業務部門的預期或與組合管理的目標出現偏差的時候,業務部門可以主動發起交易層麵的組合管理要求,由組合管理部門提供解決方案。
從“以客戶為中心”的角度出發,業務部門還可以就以下三種類型的業務及時提出組合管理需求:首先是出於長期客戶關係維護需要而辦理的高信用風險集中度客戶的業務,其次是出於綜合效益考慮而需要辦理的低回報客戶業務,最後是在貸後管理過程中識別出現的存在有重大風險客戶的業務。
4.一體化的多維組合管理。全球金融市場已經逐步形成了以銀行為主導,包含多種金融機構參與的多層次的信用風險管理市場,為商業銀行實施主動資產組合管理提供了充分的條件。中國商業銀行可以在貸款出售與交易、使用信用衍生品和實施資產證券化等主要手段中進行選擇。目前,信用衍生產品主要包括信用衍生產品和內含信用衍生結構的合成票據兩種方式,其中前者主要包括信用違約互換、總收益互換(Total Return Swaps)、信用差幅期權(Credit Spread Option),而後者包括信用連接的票據(Credit-linked Note)以及各種合成CLOs。資產證券化市場的主要品種包括ABS、MBS、CMBS、CMO、CLO等。這些產品和市場為商業銀行在全球範圍內組合資產提供了保障,而風險的對衝和受益的平衡,也可以通過跨領域的產品進行。
全球化階段的主動資產組合管理已經突破了地域的限製,單純根據組合管理的需要和市場變化將貸款組合作為一個全球組合或分成若幹子組合分別謀求區域性優化。前麵所述的國別風險的降低,同樣可以在所屬區域內進行信貸組合分散與優化。此外,國別風險的控製同樣可以上升到區域的層次進行組合,而非單純以某一國家和地區為單位。
與此同時,資產組合管理也超越了信用風險交易的範疇,追求在更大範圍內組合市場風險和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計量技術逐漸被用來計量某些類型的具有流動性並且可進行對衝的信用風險暴露;隨著交易賬簿/組合信用風險的顯現,交易賬簿下增量違約風險計提資本的量化日益成為銀行和監管者的優先考慮。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相結合的重要範例,就是國別風險和彙率風險的結合,不同國家的信用風險敞口需要充分考慮彙率風險的因素,而在彙率風險層麵的對衝,則可以有效地從組合層麵降低部分國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