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跨學科’的視野”,呼應了複興後的中國比較文學繼往開來、渴望拓展新視野,開辟新天地的訴求。“跨學科”理念的提出,使文學走出了自我封閉的藩籬,使部分的、彼此孤立的文學連成了一個整體。同時,又將文學置於同其他學科相關聯的時空領域中,不但擴大了文學研究的範疇,而且使人們得以站在其他學科的視角上觀察文學,研究文學,鑒賞文學,從而對文學有新的認識和新的發現。
二、對“跨學科研究”內涵的解讀
中國比較文學複興至今,學者們不但在所著所編的教材中設立了“跨學科研究”專章,而且還從不同的學術視角表達了對“跨學科研究”內涵的理解。
1984年,盧康華、孫景堯在《比較文學導論》中認為“非本科範圍研究”就是“跨學科研究”,指出:“凡以文學之外的學科來研究文學與自然科學、文學與社會科學、文學與其他藝術之間的相互關係與作用的,都列入這類研究的範圍。”並將其細化為“自然科學與文學的關係”、“社會科學與文學的關係”和“其他藝術與文學的關係”三大類。今日看來,如果將其轉換為“文學與自然科學”、“文學與社會科學”和“文學與其他藝術”的話,更接近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實質。
1988年,陳惇、劉象愚在《比較文學概論》中指出:“比較文學中的跨學科研究是近二三十年以來興起的一種學問,有的學者稱他為‘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專指對於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雖然文字不多,且僅僅事隔4年,但在對這一研究途徑的理解上,卻準確了許多,精煉了許多,昭示著中國比較文學在引進借鑒中的思考。
1988年,樂黛雲在《比較文學原理》中將跨學科研究稱為“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認為它是“關於各門學科相互關係和比較的研究”。她指出,是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才使跨學科研究由不可能成為可能,才使人們對以往沒有注意到的不同學科之間的共同屬性和關係的研究成為可能。因此,“科際整合,亦即比較與其他學科的關係,一直是比較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997年,張鐵夫主編的《新編比較文學教程》認為跨學科研究是“文學與其他各門學科相互關係的比較研究”。《教程》認為:“到了現代社會,科學的發展走向新的融合,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出現了一種整一化趨勢,不同學科領域所具有的共同屬性日益明顯。特別是係統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出現,不僅使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成為可能,而且十分必要,當今世界,文學的跨學科研究已成為比較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1年,劉獻彪、劉介民主編的《比較文學教程》認為跨學科研究又稱“交叉研究”、“科際研究”、“跨類研究”。“作為比較文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之一,它是從文學的外圍入手,並通過對這些外圍領域和文學關係的研究來研討文學的本身。因此,它又是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其他門類藝術聯係的良好途徑。”
2002年,方漢文主編的《比較文學基本原理》認為跨學科研究是“研究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整合,……是比較文學的一種重要分支”,“文學活動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文學創作、文學發展、文學研究都與人類意識活動的其他方麵有著密切的聯係。文學與藝術、宗教、哲學、心理學等學科或同源共生,或互相滲透、互相推動”。
2002年,楊乃喬主編的《比較文學概論》認為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是強調以文學為中心,以突出文學特征、探尋東西方文學規律為指歸而進行的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比較研究。《概論》認為,在比較文學這門學科誕生之前,對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互相關係的研究已經存在。所不同的,那是一種旨在研究包括文學在內的各種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中心不在文學。
2003年,孟昭毅在《比較文學通論》中指出:“跨學科研究又稱跨類研究、超文學學科研究、科際研究或科際整合。跨學科研究是從文學的外圍入手,通過這些外圍領域和文學的多種關係,以及二者交感區域內的種種專題的探討,來研究文學本身,從另一層麵加深對文學本質的認識。簡言之,跨學科研究是專門探索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