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比較文學跨學科理念的提出與解讀(3 / 3)

2004年,胡亞敏主編的《比較文學教程》認為跨學科研究是比較文學研究的擴展,是“一種在保持文學主體性的條件下,探討文學與其他學科關係的一種科際性研究”。《教程》認為,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目的“是把文學置於一個廣闊的曆史、文化和學科背景下,通過考察文學與其他學科的聯係和作用,使文學的本質內涵得到充分地展示,從而更好地揭示出文學發展的方向”。

2006年,曹順慶主編的《比較文學教程》認為“跨學科研究是以文學為一端,以其他藝術門類、學科為另一端,在對其互相關係的梳理中,一方麵揭示在人類文化體係中不同知識形態的同質與異質,另一方麵彰顯文學為之文學的獨特性”。《教程》認為,各種藝術和學科之間,具有一種同源共生的關係。雖然在進化中擁有了異質性,但仍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和相互影響。對這種複雜關係的發掘和清理,是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起點。

從20世紀後期中國比較文學的複興開始,學者們對“跨學科研究”的內涵作出了不同時期的、既有相同理解又有各自特征的解讀。如今,“跨學科研究”作為比較文學領域中與“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相比肩的研究途徑之一,已經得到了學術界廣泛的認同和接受。綜合已有觀點,不妨做如下界定:

跨學科研究是由美國學者創立的、為比較文學界所廣泛關注的一種研究途徑。它以文學為中心,以文學的外圍為視角,以包括藝術、人文、宗教和自然科學在內的非文學學科為切入點,對文學與這些學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規律所進行的文學研究。

曆史上,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被頻繁解讀為“科際整合研究”,即把人類社會童年時期處於同一個母體的、日後被細化的社會分工所割裂開來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等學科重新整合起來,以文學為中心,從文學的外圍入手,在文化的背景下,在比較的視野中,對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規律進行研究。比較文學“跨學科”理念的提出,順應了國際比較文學對文學研究途徑的新訴求;順應了世界發展浪潮中各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依托、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的趨勢;順應了學術領域研究中視角和研究方法的嬗變。在多元化的背景下,當語言、國別和學科的界限被打破,當傳統的研究途徑無法滿足多元化的需求,無法得出令學界滿意的答案時,勇於跨越時空,敢於跨越學科界限的“跨學科研究”或許能為處於困惑之中的比較文學開辟新的康莊大道,帶來研究視野和思維觀念上的革命。

其實,在提出“跨學科”理念的同時,雷馬克就談到了“科際整合”或曰綜合研究的必要性,指出“我們必須綜合,除非我們寧願讓文學研究永遠支離破碎。隻要我們有雄心加入人類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我們就必須隨時把文學研究中得出的見解和成果集中起來,把有意義的結論貢獻給別的學科,貢獻給全民族和全世界”。因為古代時期,“人文科學的各個對象彼此係連,交互滲透,不但跨越國界,銜接時代,而且貫串著不同的學科。由於人類智力和生命的嚴峻局限,我們為方便起見,隻得把研究領域圈得愈來愈窄,把專門學科分得愈來愈細”。既然比較文學是“把人類創造活動本質上有關而表麵上分開的各個領域聯結起來的橋梁”,如果想發揮這座橋梁的作用,就要在研究領域上做文章,即“不僅把幾種文學互相聯係起來,而且把文學與人類知識與活動的其他領域聯係起來”。

跨學科研究充分體現了比較文學的邊緣性、滲透性和交叉性特征。它的出現,擴大了比較文學的外延,拓展了比較文學的空間,使文學研究跨越了單一的文學研究界限,使文學與其他學科連成了一個整體。與此同時,跨學科研究又將文學置於同其他學科相關聯的時空領域中,不但擴充了文學研究的內存,開辟出一條文學與其他學科溝通與對話的新渠道,還使人們得以有機會站在文學以外,用非傳統的目光反視文學,進而發現傳統文學研究中不曾發現的新領域,得出新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