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王維的詩與佛教的“空”(1 / 3)

“空”是佛教術語,源於梵文,意譯成漢語後有空無、空虛、空寂、空淨等含義。“空說”是佛教理論,《壇經》曰:“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頭無尾。諸佛刹士,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心經》中也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一說。《涅槃經》又將“空”分成多個種類,指出“空者,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空空、大空”。正所謂“有道本性相,一切皆空無”。

王維享有“詩佛”之美譽,一方麵他本身就是佛教徒,深受佛家思想的浸潤且術有專攻。另一方麵佛家思想也深深影響了他的詩歌創作,俯拾皆是地充盈在他的詩作之中,情不自禁地在詩句中洋溢出來,而“空”就是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讀他的作品,不時可見“空山”、“空林”、“空穀”、“空門”、“空堂”、“空房”、“空宮”、“空館”、“空性”、“空日”、“空心”、“空潭”、“空居”、“空曲”、“空翠”、“空虛”、“遠空”、“趣空”、“浮空”、“心空”、“養空”、“書空”、“寒空”等“空”字詩句。據統計,“空”字在他的詩作中出現過90餘次,“空字詩”占他的全部詩作近百分之二十的份額。“空”字的大量使用不但成了王維詩歌的“空病”,也成了王維詩歌的重要意象和研究鑒賞其詩作的關鍵詞。

一、山林之“空”

關於佛教中的“空”,《壇經》有言:“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這種“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皆為“空”的思想,自然會影響到身為佛教徒的王維和他的創作,也致使他很多描寫山川叢林的詩都帶有一種很強烈的“空”的情結。這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空山”和“空林”。

例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由於王維本人就是畫家,因此他的這首詩就多了一份畫家的聯想,多了一絲山水畫的意境:那是一個雨後的夜晚,空氣清新涼爽,皎潔的月光傾瀉在林間,清澈的泉水在潺潺流動。翠綠茂密的竹林叢中,不時傳來洗衣歸來的女子們輕快的笑聲。這時,水中蓮花搖曳,漁舟順流而下。那令人陶醉的景色,那令人流連忘返的美景,使《山居秋暝》被曆代推為山水詩的經典之作,所謂“詩中有畫推王維”也早成定論。然而,詩作的開頭卻是一個“空”字,由這個“空”所修飾的是“山”。詩人用“空山”開頭,一語定下了全詩的基調。那“新雨”,那“晚秋”;那“明月”,那“清泉”;那“浣女”,那“蓮舟”,一切令人賞心悅目,洗滌心扉的場景的前提卻是“空山”。而“空山”不空,因為有秋雨落下,有明月照耀。“空山”不寂,因為有清泉流淌,有美女喧囂,有漁舟唱晚。所“空”的是那美景之外的、隔離塵緣的潔淨的心。

又如《過沈居士山居哭之》:

楊朱來此哭,桑扈返於真。

獨自成千古,依然舊四鄰。

閑簷喧鳥鵲,故榻滿埃塵。

曙月孤鶯囀,空山五柳春。

野花愁對客,泉水咽迎人。

善卷明時隱,黔婁在日貧。

逝川嗟爾命,丘井歎吾身。

前後徒言隔,相悲詎幾晨。

拋開詩人在詩中多次用典不談,這是一首十分傷感的憑吊詩或悼亡詩。斯人已去,居所猶在;人去樓空,一片破敗。鳥兒在簷梁上悠閑地嘰嘰喳喳,故人的床榻上落滿了厚厚的塵土。夏日的月空中,夜鶯在孤獨地鳴叫,故人的舊居空空蕩蕩。麵對此情此景,就連路旁的野花麵對訪者時都麵帶愁容,流淌的泉水也哽咽著迎接客人。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短暫令詩人感歎不已。生離死別,使世人和故人言語隔絕,相距遙遠。這首詩的關鍵詞是“哭”:“楊朱來此哭”,哭故人的離去,哭故居的凋殘;哭孤鶯的嗚咽,哭山水的淒慘;哭生死的相隔,哭人生的瞬間。然而,在哭聲的背後,在傷感的背後,在憑吊的背後,在感歎的背後,卻是一個“空”字。“空山”不空,因為故人的居所還在,故居的憑吊者還在;“空山”不寂,因為鳥兒的鳴叫聲還在,山泉的流淌聲還在。這裏的“空”流露出詩人看空一切的情懷。

再如《戲贈張五弟諲三首》其一:

吾弟東山時,心尚一何遠。

日高猶自臥,鍾動始能飯。

領上發未梳,妝頭書不卷。

清川興悠悠,空林對偃蹇。

青苔石上淨,細草鬆下軟。

窗外鳥聲閑,階前虎心善。

徒然萬象多,澹爾太虛緬。

一知與物平,自顧為人淺。

對君忽自得,浮念不煩遣。

張諲是王維的好友,二人年少離家出遊時,曾一同在河南登封的嵩山少室山居住了10年。因其在家排行老五,故稱張五。從表象看,王維在詩中惟妙惟肖地描寫了張五慵懶散漫的隱居生活:豔陽高照還臥床不起,中午的鍾聲響起才吃早飯。他發髻淩亂,看過的書散堆在梳妝台上。青山翠穀連綿起伏,岩石上有翠綠的青苔,腳下有鬆軟的細草,窗外有鳥兒的叫聲,階前的老虎也成了溫順的朋友。縱然有氣象萬千的外麵世界,他依舊用平淡之心享受這寧靜的生活。寫到這裏,詩人將筆鋒轉向了自己。在張五灑脫的生活態度麵前,他不但深感自愧不如,以前存於心中的煩惱也瞬間煙消雲散。詩人寫了張五的懶,也寫了張五的散,又寫了張五的閑。而隱藏在“懶”、“散”、“閑”之後的卻是一個“空”:“清川興悠悠,空林對偃蹇”。“空林”不空,因為有張五悠閑充實的生活情趣;“空林”不寂,因為有大自然的萬物在陪伴著張五的生活腳步。所謂的“空”依舊是一種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王維的“空山”和“空林”詩,還有《送神》中的“來不言兮意不傳,作暮雨兮愁空山”;《鹿柴》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鳥鳴澗》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桃源行》中的“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中的“夜坐空林寂,鬆風直似秋”;《送李太守赴上洛》中的“野花開古戍,行客響空林”;《與蘇盧二員外期遊方丈寺而蘇不至,因有是作》中的“法向空林說,心隨寶地平”;《過乘如禪師蕭居士嵩丘蘭若》中的“食隨鳴磬巢烏下,行踏空林落葉聲”;《早秋山中作》中的“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和《積雨輞川莊作》中的“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