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城拉-薩,豐厚的旅遊文化積澱
拉-薩生活中有一種閑適,一種與自然人文環境相諧和的閑適。休息日節假節,同事與朋友每每相聚,喝茶聊天,一起過林卡,陽光暖融融的曬著,生活有一種輕鬆與自在。到拉-薩工作一段時間後,與大家熟悉了,也不時參加一些與同事的朋友的聚會,但更多的時候是喜歡獨自一人,背著背包,帶著相機,在拉-薩城,在陽光下,獨自地遊走,觀察著感受著拉-薩城的風情與風貌。如拉-薩,具備著大多數省會城市所有的通訊、衛生、交通、娛樂等條件,具備必需的生活條件,內地一般有的蔬菜、水果大部分品種這裏都有。在美食集中的街道上,餐館遍布,藏餐、川菜、蘭州拉麵、SX泡饃、北方水餃、火鍋、海鮮等,應有盡有。
冬日的陽光下,在落葉的樹幹間,從西郊拉-薩飯店順著紅牆黃瓦楞的關帝廟,走過拉-薩標誌性的城市建築—一對相依相靠金黃色的犛牛,走過紮郭嘎勒佛塔,藥王山,從布達拉宮前的長叩者,從推轉圍繞布達宮牆苑經輪的信眾跟前走過,走到龍王潭,擬或再從龍王潭走到大昭寺廣場、八廓角。拉-薩,車流與人流,總是靜靜的。靜靜的,尋著這個城市的文化古跡走著。
關帝廟,公元1793年,清朝乾隆皇帝派大將軍福康安統帥大軍戰勝廓爾喀入侵者,班師回到拉-薩,他們認為在邊陲萬裏險惡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中能順利擊敗以驍勇善戰聞名的廓爾喀人,一定是武聖關羽冥冥之中的相助,於是上下官兵捐銀7000兩,由福康安將軍和當時的攝政王達拭呼圖克總領其事,在布達拉宮西側的巴瑪山上修建了一座關羽廟,因為關帝形象與藏族史詩中的古代英雄格薩爾近似,因此拉-薩的人們將關羽廟稱之為“格薩拉康”,即格薩爾神廟之意。紮廓嘎勒佛塔坐落於紅山也布達拉山山腳、鐵山山腳和紅山、藥王山之間。塔的形製分別為神變塔、尊勝塔和菩提塔,相傳,紅山與鐵山之間曾有一索道相連,因索道破壞,後人為避邪,在此修建三座佛塔,花崗岩築成的佛塔為布達拉宮一景,佛塔邊的壘土上,是拍攝布達拉宮全景的最佳位置。
藥王山,與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民咫尺相對,藥王山現存廢墟原是門巴紮倉即藏醫學院,也稱藥王廟。據傳,藥王是釋迦牟尼的一個化身,相傳他能治百病。過去,藥王廟裏集中了一批學識淵博的藏醫,大約在17世紀發展為藏醫學府,20世紀60年代以後,原屬藥王廟的藏醫合並到門孜康,成為現在的藏醫院。藏醫學是藏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也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約公元1世紀,藏族人民就懂得了采集野果、野菜以消除疼痛,並用馬寶解治食物中毒,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公元4世紀時人們學會了製作酥油,並用熱酥油止血,在掌握了青稞釀製技術後,便以青稞糟治療外傷。遊牧生活與動物類的飲食習慣,消化不良是藏族同胞的常見病,為藏醫醫治消化係統的疾病,創立飲食療法積累了經驗。公元8世紀,藏醫第一部綜合性醫書《月王藥診》問世,8世紀未,著名藏醫學家宇妥·雲丹貢布編輯的藏醫學經典著作《四部醫典》創立了較完整的藏醫學體係,為藏醫學的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藏醫學在它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內地、印度、尼婆羅和阿拉伯的醫學經驗和理論,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立的完整理論和臨床經驗的藏醫學。
藏醫對生理、病理的認識,高度概括為“龍”、“赤巴”、“培根”。“龍”在人體中的功能是維持生命、氣血的運行、肢體活動、分解食物等,“赤巴”在人體的主要功能是調節和產生體溫,保持氣色、生智慧、助消化等,“培根”在人體中的主要功能是供人營養、長脂肪、潤皮膚、促使正常睡眠等,以上三種機能在人體平衡,就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這三種機能失調,就會產生各種疾病。藏醫認為,人體是由七大物質組成的,即飲食的精微、血、肉、脂、骨、骨髓以及精等,人體內有三種排泄物,大、便及汗,人體內存在三種機能支配著七大物質基礎及三種排泄物的運動變化,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協調,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的活動。人體是一個有機體,人體內的五髒六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經絡,把人體的各有個器官聯係在一起,形成統一的有機整體,人體與自然界有密切的關係,人不能離開自然界而生活,人體的生理功能,受著病理變化和自然界運動變化的影響。藏醫學對於人體解剖和某些生理方麵的記載比較詳細,《四部醫典》對於五髒六腑、肌肉和脈絡的解剖位置或數目,以及如何繪製人體解剖圖都有記述與說明,所描述的胚胎發育整過過程及圖示解析,與現代醫學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