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藥王山,走過布達拉宮廣場,走到布達拉宮背麵的龍王潭,從五孔石拱橋上走到潭中小島,島上壇城,精致玲瓏,島上及潭岸林木繁茂,別有天地。龍王潭是拉-薩著名的園林建築之一,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修建布達拉宮時,從山腳大量取土而形成的大水潭,傳說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曾從拉-薩墨-竹-工-卡縣迎請八龍於潭中,故稱龍王潭,龍王潭藏語為“宗角祿康”,意為布達拉宮的龍王亭。和平解放後,政府對龍王潭進行了改建,增加了兒童公園,體息廳等場所,成為人們休息、遊覽的好去處。一般旅遊者知道或前往龍王潭的人相對少,來西-藏到拉-薩,人們必去的地方除布達拉宮外,或許就是大昭寺與八廓街了,溯源拉-薩的建城曆史,與大昭寺與八廓街一體相聯。
拉-薩,具有1300多年的建城曆史,位於雅魯丈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海拔3650多米,全市總麵積近3萬平方公裏,市區麵積52平方公裏,全市人口1999年底總人口近39.8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3.8萬人,居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87%。“拉-薩”在藏文中為“聖地”或“佛地”之意,長期以來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早在公元7世紀,鬆讚幹布兼並鄰近部落、統一西-藏後,定都拉-薩,建立吐蕃王朝。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薩進入新的曆史發展時期,1960年,國務院正式批準拉-薩成為地級市,1982年被列入國家首批24座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拉-薩古稱“惹薩”,藏語意為“羊土”,相傳公元7世紀唐蕃聯姻文成公主進藏時,這裏還是一片荒草沙灘,後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臥塘,寺廟建好後,傳教僧人和前來朝佛的人增多,圍繞大昭寺周圍便先後建起了不少旅館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為中心的舊城區雛形。這時,鬆讚幹布在紅山修建布達拉宮,此後在拉-薩河穀平原上宮殿陸續興建,高原城市形成,9世紀時,稱其為拉-薩,過去在西-藏人的概念中,“拉-薩”僅指大昭寺和圍繞大昭寺而建立起來的八廓街,到了八廓街和大昭寺,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薩。
(未完待續,請見下一章)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手機用戶請到m.qidian.co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