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初二,帶著哈條和一些點心去到一個藏族同事家拜年,藏族同事家的庭院打掃得幹幹淨淨,屋子的家俱擦得鋥亮,我向藏族同事及家人敬獻了哈條,道了“紮西德勒”,穿著新衣的藏族同事將我讓進屋子裏在藏式客廳裏,落座前,藏族同事示範著,從切瑪中抓了一撮糌粑、青稞粒,先在口中嚐一下,然後向空中拋3下,以示供奉天神、虛空神和勒神之意,我做起來顯得也些笨拙,但卻十分認真,入鄉隨俗,表示著對民族習慣最起碼的尊重。坐下,藏族同事為我倒上酥油茶,用藏刀從切下一塊放在一個盤子裏叫做“褪”的食物給我,“褪”香甜可口,很好吃。“褪”實際上就是奶渣糕,是將酥油、碎奶渣、紅糖粉攪拌均勻後,加入小量的水,慢慢糅合在一起,放在木板上切成塊而成。剛吃完“褪”,藏族同事又送上了白糖拌和的酸奶,這是藏族同事在牧區的親戚帶來的自家製作的酸奶,犛牛酸奶濃稠似豆腐狀,吃起來卻一點也不膩,原汁原味,其營養價值極高。在藏族同事家坐著喝著茶,聊著天,她說起他丈夫,一位博士,西-藏農牧口第一位藏族博士,有一種想念、一種牽掛,藏曆新年,他在國外參加國際會議,未能夠與家人在一起過藏曆年。
與藏族同事正說著話,藏族同事家院子裏道“紮西德勒”的聲音此起彼伏,走到院子裏一看,單位團拜隊來到職工家拜年來了。大家說著祝福的話,藏族同事忙著讓座、倒酥油茶,家裏的節日氣氛一下熱了許多,大家見我在此,讓我一起去各家團拜。一家又一家,去到了平時熟悉與不熟悉的同事家,同事們穿著色彩鮮豔的藏式冬裝,家裏擺放著式樣繁多的美食佳肴,令人眼花繚亂。晚上,在一位藏族同事家吃晚飯,長條桌上,擺滿了牛羊肉,鮮菜水果,大家在一起享用了一頓豐盛的節日晚餐。
藏曆新年放假結束了,單位開始上班,藏族同事們的新年卻並沒有結束,大家輪流著在休息時間一起前往某一家“吃切瑪”,有點類似於集體性的拜年活動。“吃切瑪”在時間上可持續半月之久,藏族同事們在一起相互祝福,相互敬酒,人人互敬,大家在一起開心暢談,開懷暢飲,歡樂揚溢在心。藏族同事邀我去家裏“吃切瑪”,每一次到藏族同事家“吃切瑪”,都會為人與人之間那種融融的相處和歡樂的氣氛所感染,心極其舒放。“捧來喜馬拉雅的聖水為您祝福平安;獻珠穆朗瑪編織的哈達為您祝福幸福安康;捎雅魯丈布江邊的格桑花帶去我的問候。紮西德勒!”藏曆新年間朋友們彼此這樣的祝福著。祝福,人與人的一種關愛,一種希望家人朋友快樂幸福願望的真誠表達。
藏曆新年,雪域最濃重的節日。雪域生活中,幾乎月月有節日,節日大致類型有俗人的節日、僧人的節日、僧俗共有的節日。俗人的節日主要有,藏曆新年、送魔節、春播節、娛驢節、布穀節、**節、插箭節、賽馬節、林卡節、香浪節、望果節、沐浴節、血祭娛神節等等;僧人專有的節日有,默朗飲波節、默朗道嘉節、放生節、亮寶節、迎佛下凡節、柔紮勸法節、燃燈節及各種大法會等等;僧俗共有的節日主要有,瞻佛節、薩噶達哇節、四月八轉山節、雪頓節、酥油塑佛節、燃燈節、仙女節等等。
藏曆四月十五,薩噶達哇節。這一天,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得道、圓寂的日子,全世界佛教徒都隆重的紀念著這一個日子,在雪域高原,人們為此創立了薩噶達哇節。四月,按藏曆的說法,星象上將出現28宿中的薩噶達哇星宿,即氏宿星,達哇為月之意,四月拉-薩的人們稱作薩噶達哇,祭佛日簡稱為“薩噶達哇節”。這一日,晨曦初露之時,祭神祭佛的桑煙彌漫於拉-薩城,以大昭寺為中心,伸延至布達拉宮、藥王山、功德林、龍王潭、小昭寺周長20裏的轉經道上,全是轉經的人,整天轉經道上的川流不息,六字真言之聲浪回響在轉經路上。轉經的人們,或撚動著佛珠或擺動著經輪,胳膊肘下夾著香柏枝,口中不斷地念著“嗡嘛呢叭咪哄”六字真言,佛典言,佛家弟子及其它人,凡在這一天做一件善事,或念一遍六字真言,就等於平常做了三億件善事,念了三億遍真言。於是,有了薩噶達哇節的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