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歙等在樊嫂的招呼下走進屋內,一杯茶還未喝完,女伺將飯菜已經備好。兄弟倆來到飯桌上你一杯,我一杯喝個不停,盡情盡興、酣暢淋漓的用酒抒發著兄弟情誼。直到深夜,兄弟兩喝得不醒人事,樊嫂才安排侍女將他們安頓好,離去?。
劉欽自弟弟來了,給弟弟安排好房子住下,又去為弟弟置辦田產,忙前跑後樂哈哈,每日促膝暢談至深夜卻不知疲倦?。
時日很快,劉歙來到南頓縣,一晃半年已經過去?。
一天中午,劉歙挎著籃子去稻田捉鱔,日偏西時他的籃子已經裝滿,足有三十多斤。劉歙將魚籃放到渠旁,下渠洗完腳俯身站直整理衣袖時,見田中的稻穗不同於往常,竟一株莖稈上長出三穗。劉歙不敢相信眼前的事,他又到田中又仔細查看,結果田中的稻禾一莖有長二穗的,有長三穗的,甚至還看到一莖長出五穗,最多者竟達九穗。劉歙從稻田出來,提起魚籃趕回家。
他家後將在稻田看到的事告訴了右鄰右舍,大家一聽都競相到田中觀看。其中一位80歲的老翁到田中看後,說自己還是頭遭見到。鄉親們看到一莖多穗無不稱奇,便奔走相告,一時在南頓縣盛傳?。
一提捉鱔這事,劉歙在南頓縣可算得上是一把好手。又一天,他送鱔去樊嫂家,剛將籃子放進院內,聽到嬰兒的哭聲,一轉身碰見了哥哥劉欽。於是,他向哥哥打聽“誰家嬰兒在哭?”?
哥哥莞爾一笑,說:“還能是誰家嬰兒在哭?你樊嫂剛給你生了一個胖侄子?”。
劉歙聽了哈哈一笑,邊笑邊說:“那太好了!我們劉家又多一條漢子?”。?說罷,他和哥哥一起走進屋內,屁股還沒挨椅子又問“那胖侄子叫啥,取名沒?”?
哥哥看著弟弟,沉思了一會兒說:?“?今年稻禾一莖多穂,實屬罕見,大家有都稱奇,天兆豐年,看那一莖多穗的稻禾多麼秀美呀!那就給胖仔取名‘秀’如何?”?
劉歙一聽哥哥的話,欽佩不已,連連說“好,太好了?”!?他一邊喝茶一邊想:這“秀”與“袖”同音,在“領”下,除領而袖,攆一而動全身。自此,劉歙不敢再往下想,起身找桶打水洗鱔,給侄子打奶?。
劉欽在南頓縣做縣令,他由於勤政廉潔,治水有方,很受百姓擁護。百姓聽說劉縣令得子都競相恭賀,院內天天擠滿了人,一連持續二十多天。他們全家更是喜上眉梢,不亦樂乎?。
劉歙自從蔡陽遷到南頓縣以後,生活較前相比滋潤多了,吃喝不愁,每天捉鱔還可賺到很多零花錢。家眷在家紡線、織布、做飯,他領著家丁在田中幹活,豐年連連,夫唱婦隨、全家和睦美滿,日子過得甜甜蜜蜜?。
而自湘南遷到蔡陽的劉侯卻不同,白水與上塘年年水患不斷,家境已是捉襟見肘,糧食不能自給,年年還得到水塘內采挖烏芋頭一度饑荒。又因當地豪強不斷侵蝕封地,他的耕地也越來越少。自劉歙遷往南頓縣以後不久,劉仁就離開了人世。
更始帝劉玄的爺爺劉利雖在蔡邑繼承了“舂陵侯”位,可對家中的困境也無計可施,缺鹽斷油自是常事。家有大事發生,劉利隻有賣地一解燃眉之急,其中葬父就賣掉五十餘畝田地。劉子張見父親對家庭困境毫無辦法也不事家事,整天領著兒子(劉玄)東遊西蕩、混跡社會,偶爾到河中捕些魚烤食,很少幫襯父親分憂。劉玄倒是伶牙俐齒,討人喜歡?。
公元四年,由於劉欽在南頓治水修田,積勞成疾不治身亡。他曆任期內,新修田一部分分給了參與治水的草民,一部分賣給了當地的郡侯,買地所得款項又全部用於治水工程,從未中飽私囊。除劉欽上任初所得的三百畝籌田,到他亡時未增一分地。這和當朝以丞相為首的相國、大司徒等王侯的圈地新潮,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僅丞相匡衡就圈地35萬畝、可見吏一下的郡侯又有多少??
新任南頓縣令一改前製,治水增田名收歸充公,實則以飽私囊,使很多草民失去土地輾轉他鄉,再次為奴。過去跟著劉縣令辛辛苦苦參治水修田,現今治水修田的黎民從未分得一分田地。後來水患又起,洪水吞噬農田無數,卻再也召集不到人治水修田。在洪水吞噬農田中,劉歙的田產也未幸免。好在劉歙具有捉鱔的手藝,才勉強可以為繼生存?。
幾年後的一天,劉秀騎著放的牛歸來,走到村口遇見叔叔挎著魚藍,即刻從牛背上下來,對叔叔說:“叔叔晚好,今天賣得可好?”?
劉歙一聽是侄子在對自己說話,趕快說:“賣得不好?”。
“何故?”??劉秀又問叔叔。
“吃鱔的人越來越少,皆因大家手中無錢?”?劉歙對侄子解釋道?。
劉秀牽著牛跟著叔叔一起進村。叔侄倆在回家的路上唧唧咕咕說個不停。回家吃過晚飯以後,劉歙對侄子講起秦朝衛鞅在秦朝改革的故事,一直講到公雞二次打鳴才住?。
劉歙躺倒床上不一會兒就呼呼地睡著了,可劉秀翻來覆去怎麼也不能入睡?。
“衛鞅將幾丈長的木杆立在城的南門,說誰能將此杆移到北門,將給誰賞黃金十兩。過了一會兒,衛鞅見無人移,又說誰能將此杆移到北門,給移北門者賞黃金五十兩。這時,從人群中走出一位憨夫,試著將此木杆移到北門。衛鞅當著大家的麵,果然給憨夫賞黃金五十兩?”。
還有“重刑、弱民、抑商、禁旅。以及“太子犯法,處罰太子的老師”使大家免除了心存僥幸的心理,形成有法必依的局麵。讓秦從一個弱國躍為‘天子致胙,諸侯畢賀’的強國?”。
“短短十年,把秦治理得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人人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聞戰則喜的虎狼之幫?”。
?“被稱為當世的‘方伯’”等等,在劉秀的腦中,似翻江倒海一般。這些,可與現實的社會相比。有怎不讓他刻骨銘心呢?
劉秀非常喜歡聽故事,到了傍晚又來找叔叔,要叔叔講故事給他。劉歙非常喜歡侄子,再累再疲倦也不厭其煩的為侄子講。從三皇五帝到前朝後還,從種桑扶犁到嚐草醫病,從天南海北到今古奇觀,凡是自己覺得有趣的事都講給劉秀。聰明伶俐的劉秀睡到床上反複思考,將叔叔所講故事一一記在心裏?。
又一天晚上,當劉歙講到:
?
“秦打敗魏、韓、趙三國後,形成以秦和魏韓為一方,齊和楚為另一方的兩大對立團體。秦王欲攻齊,又恐楚助齊,不但齊楚聯手難以取勝而會殃及自身。秦王後來心生一計,派張儀去楚,許諾割地六百裏,要楚與齊絕交?。
楚懷王信以為真,遂與齊斷交。楚懷王派使者往秦索地?。
而楚國的使者聽命於楚懷王,使者來秦要見秦王。秦王讓手下的相國張儀會見楚國使者?。
使者說楚國已經兌現了諾言,與齊國已經斷交,不再往來。要求秦國也要兌現諾言,割地六百裏?。
秦國張儀對楚國使者回答,說楚懷王記錯了,楚國與齊國斷交,秦國隻許諾割地六裏?。
楚國使者到秦國沒有談攏割地六百裏一事,回楚國複命。使者回國後見到楚懷王,將自己在秦相談的實況告訴了楚懷王,楚懷王一聽大怒,派大將軍屈丐率軍攻秦?。
秦惠文王派庶長魏章及樗裏疾、甘茂率軍迎戰,韓國派兵相助秦軍。秦韓與楚戰於丹陽,秦施巧計離間楚將關係,致使楚將各自保存實力互不配合,從而打敗楚軍,俘大將屈丐和裨將逢侯醜等七十餘名,斬楚軍八萬人,獲取漢中與南陽兩城?”
當講到這裏,劉秀睜大眼睛問叔叔:?“?丹陽在哪?”?
“衛鞅封地與南陽郡交界附近的丹水河旁?”?叔叔看到侄子急切的想知道丹陽之地,便對侄子輕聲說道?。
劉歙說著沒有留意,而劉秀卻銘記在心。夜已很深,劉秀毫無睡意,兩隻眼睛撲閃撲閃轉個不停。劉歙看著侄子,喝口水沉思了一會兒繼續講:
?高祖欲廢太子劉盈,立他與戚姬的兒子如意為太子。
呂後知道高祖的想法以後,心裏非常著急卻豪無辦法,去請張良勸說高祖。張良聽了呂後的話,說“在開國大戰中,為高祖出計都未必全部采納。更何況這是高祖的家事,豈能容忍外人參合?”。
呂後一聽急了,?“?不管怎麼說,你都得給我出主意?”。
張良一看推脫不掉,隻好為呂後出謀劃策,‘讓劉盈修書一封,言辭一定要誠懇謙虛,派可靠的人多帶些貴重物品,可去南山請四皓出山。四皓來家後一定要以上賓對待,不能有絲毫的紕漏,方可與太子一起穩定名位’
呂後按照張良的囑咐,派自己的侄子呂春前往南山尋找四皓?。
呂春來到南山,經過千辛萬苦,果然在南山中找到了四皓。他對四皓恭謙禮讓,情真意切,繪聲繪色的講述了呂後請四位尊師出山相助的誠意。呂春滔滔不絕的遊說,經過三天的跪請,終於說動了四位尊師。四位尊師同意一道前往長安,輔助公子劉盈?。
公元前195年,高祖評定黥布叛亂凱旋歸來,在宮中設宴,看到太子身後有四皓跟從,非常驚異地問:?“?孰乎??”
四皓分別上前,彬彬有禮地報上了姓名: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鹿裏先生周術,綺裏季吳實?。
高祖說:?“?我找了諸位好多年,你們一直逃避,現在為什麼跟我的兒子來往呢??”
四皓說:?“?良禽擇木而棲,賢才擇主而事,臣等不願受你的辱罵,隻好躲起來。現今太子既仁慈又孝順,謙恭下士,所以臣等投奔太子,願為賓客”四皓說完離去?。
宴罷,高祖離開晏桌進入內宮,見到戚姬說:“太子的羽翼已經豐滿,甚得人心已不好動之?”
戚姬聽後,痛哭不已?。
不久高祖逝世,太子劉盈登上皇位,稱惠帝。漢惠帝劉盈為報答四皓,封侯命爵,四皓謝絕封賞,重回南山隱居,直到壽終?。
漢惠帝聞訊四皓壽終,令三千禦林軍每人自長安攜土十斤去南山為四皓墓培土,又在上雒縣城南高車為四皓修廟建祠,以表彰四皓避秦安漢之功?。
四位尊師人稱四皓,避秦知亡,安劉知存,應聘知進,拒命知退。危則助之,安則去之,來致公於民,往無私於一身。他們從秦朝的都城來到千山蒼蒼,四野茫茫,泉石幽幽的南山?”
“這南山在哪,能帶我去看看嗎?”??劉秀用懇切的目光望著叔叔問道?。
劉歙告訴侄子:?“?南山在秦嶺以南,當時四皓為躲避秦軍的追殺,應該在秦楚的交界地帶。他們看到秦兵追查一定會躲在楚界,楚軍追查一定會躲到秦地,所以四皓逝世以後葬於商縣(丹鳳)的商鎮,這與惠帝對四皓的安漢之功有關。至於帶你去看看一事,等忙完這陣子,一定帶你去看看這四位聖賢的華容?”
劉秀聽了叔叔這番話,才肯睡去?。
早晨起來,劉秀與往常一樣趕著牛去河灘放牧,路過自己僅剩的八畝田時,見田中沒有一片綠葉,心裏很驚奇,下田查看隻見禾苗的根莖與地上的蟲便。劉秀又慌慌張張的把牛趕到河灘上,荒灘中布滿了蝗蟲,不時地飛上牛背、爬在上麵,牛尾的大刷子不停得來回擺動,可怎麼也揮不完那頑皮的蝗蟲,總有幾隻爬在牛背上?。
劉秀放牧回到家中,跑去找到叔叔,將田中所見的一切全告訴了叔叔。叔叔看著遠方,低沉有力地說道“看來大災難已經降臨,先是旱災,後是水患,現在又是蟲災。當朝昏庸無能,庶民災難不遠矣。這裏除過村莊已再無藏身之地,不偌打算早投他鄉?”。?說罷,將侄子摟入懷中,兩眼淚入泉湧。
劉秀不知如何,身似篩糠,顫而不已,也不知適從?。
早晨,劉歙挑了幾頭壯實的公牛和一頭母牛留用,將剩餘的牛趕到牛市上出售。日近偏西,以低價售予牛販王瘸子。收拾行囊來到初來時住過的院前,看看這曾經給自己帶來過快樂的地方最後一眼時,遇到了在蕭縣做令的哥哥劉良,兄弟相見抱頭痛哭?。
劉歙問哥哥在蕭縣的情況,哥哥劉良將蕭縣的情況一一道來,當說到“水患不斷,蟲災造成田中顆粒無收,草民不斷變奴賣身,城中積糧吃空,不斷有人餓死道旁,朝中將賑災推到地方,我已盡力但被革職”時,已泣不成聲?。
劉歙聽到此時,不由得也淚流滿麵,並將自己打算遷徙的想法告訴了哥哥。哥哥一邊點頭,一邊說“隻能這樣?”。
哥倆回到家中,將打算遷徙的事又告訴了樊嫂,一相病病怏怏的樊嫂長歎一口氣說“隻能仰仗二位兄弟,幫我收拾家中的東西?”
劉歙、劉良邊收拾東西,邊說些安慰話。不料吵醒了正在睡覺的劉秀。隻見劉秀一骨碌從床上爬起,問“叔叔,這是幹啥?”?
劉良見侄子一時半會兒也說不清楚,就答“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
劉秀見答話的人麵生,又問“你是誰,怎麼沒見過。是到四皓隱居的南山嗎?”?
劉良一聽,感到驚訝,心想他怎麼會知道四皓的事呢。正在沉思的劉良還沒有回答侄子的問題,卻見樊嫂大聲斥責“你這個沒大沒小的東西,怎麼能對大伯這樣講話?”。
“侄兒錯了,大伯好”劉秀見媽媽責怪自己,一邊認錯,一邊向大伯問好?。
劉良看到侄子一臉茫然無知的表情,更感無比內疚。這不正表明自己來看樊嫂太少,對侄子也關懷的太少,才導致侄子不認識自己,又怎能怪侄子呢?劉良想到這裏,一步衝上去抱起侄子,用臉上的胡須刺著侄子的臉,看著侄子對侄子說“我是你大伯,是大伯不好,與你見麵太少,大伯不怪侄子不認識我?”。
劉秀從劉良的懷裏掙脫出來,為劉良深深地鞠了一躬,喊了一聲“大伯?”?,又跑回劉良的懷內?。
劉良與樊嫂談家常,劉秀聽著聽著竟在劉良的懷內睡著了?。
劉歙與劉良將搬遷的東西都放到車上,讓長期患病的樊嫂坐到車內,讓劉秀騎著牛,帶著家眷與家丁一起迎著朝陽開始遷徙?。
附近的人聽到劉縣令的家眷出遷,都出來送行。後來,劉縣令家眷出遷的消息大家爭相轉告,送行的人如同潮水般地湧來,相送了十裏有餘,人們無不落下傷感的眼淚。
劉良領著大家行了一日,走的路不過六十裏地,已經人困馬乏,隻好尋了個村子駐紮下來。傍晚,安頓住宿看到一些陌生的麵孔時,等問明情況,才知道二十戶多戶追趕上來,一起隨遷?。
剛歇下不久,劉秀跑到叔叔劉歙身旁,又問“這是去哪兒?”?
劉歙不耐煩地說“去蔡邑白水鄉?”
劉秀聽後很生氣地說“叔叔不是說等些時日,一起去南山的衛鞅封地,尋找四皓的足跡,參拜四位尊師的華容嗎?怎麼不像衛鞅一樣立木為信,重一言而輕百金呢?”??說完撅著小嘴跑到一邊去了?。
劉良聽到侄子的話,心裏很震驚,忙和劉歙、樊嫂商議。他講“南山氣候適宜,林密山高,洞多好藏身,可獵可耕,好避兵匪等,更不能讓孩子失望”劉歙、樊嫂聽了哥哥的話,都點頭同意?。
劉良找到侄子劉秀,對侄子說:“叔叔剛才和你開玩笑,現在實話告訴你,我們正是遷往衛鞅封地草橋關?”
劉秀一聽叔叔的話,說“真的嗎?”?
“真的,大伯從來不說假話?”。?劉良一邊說著,一邊看著侄子。劉秀一聽此話,高興地雀躍起來。劉良、劉歙等商議的遷往地,終因劉秀的向往而改變?。
晨曦,一起遷徙的好多人還未起床,劉秀就從鋪上爬起來騎上自己的牛,來到媽媽麵前要媽媽上路。劉歙等也隻好緊跟在劉秀母子倆的後麵,一起踏上遷徙的征途?。
走了一段行程,劉秀高興地給叔叔指著剛出地平線的紅太陽說“今天勝過了紅太陽,明天更要勝過紅太陽?”!
叔叔聽後喜得合不攏嘴,但沒有想到侄子後來會安邦立國,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