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在高姓大媽家裏暫且住下,晚上又喝了大媽煎的藥,睡到半夜渾身冒汗,在炕上似烙餅一樣不停地翻身。樊嫂掌燈查看,聽到劉秀喊“阿媽!我餓了”此刻,她非常驚喜地說“兒呀,啊媽幾天都沒見你說話,你今天終於開口了,我馬上去做”
.樊嫂來到灶房,找不著米麵,急得直跺腳。這時,高姓大媽進入灶房到灶洞生著火,將麥仁飯煮熱端給樊嫂,樊嫂忙接過碗,讓高姓大媽睡去。高姓大媽又來到炕邊對劉秀打量了一番,去了裏屋。劉秀接過阿媽手裏的飯碗,不一會兒,將一碗麥仁飯吃個精光,樊嫂又到鍋裏舀了半碗遞去,他又接過碗吃了才躺下。
.劉良早晨起來,來看劉秀,見劉秀安祥的睡著,沒有驚動他,從屋內出來在草橋關附近查看,見草橋關的耳溝沒有人煙,林密坡緩,泉清水足,陽光充裕,不怕山壓,不怕水衝,易於墾荒開展生產。從耳溝出口轉個大彎,好似一隻巨大的金龜擋道、麵向行人,躺在鬱鬱蒼蒼的林蔭下麵;往前再走幾步進入密林,巨大的白鬆伏地而起,斷了頂的疤痕比盆還粗,苦楝、欒樹、櫟樹,油鬆等交相混雜、蔽天遮日,向空中望去很難看見掌大的藍天;再登高遠望,青幽幽的林海中,恰如一隻鳳凰拖著長尾在戲牡丹。林內的鳥語,既有清脆、婉轉悅耳之聲,也有刺耳、古怪的驚恐之調,更有那沉悶、恢宏而具穿透力的鳴嘀。正陶醉在優雅聖景中的劉良,未注意到弟弟劉歙也來到身旁。劉歙看著雅致秀美的奇觀,不由得使他想到金龜擋道是要留“秀”,鳳凰戲牡丹是要侄子在此流域娶親、母儀天下,因而他由衷感歎道“難道這裏的一切莫不與侄子劉秀有關嗎”
.劉良與劉歙回到草橋關,兄弟倆商議,各帶一部家丁到兩耳溝駐紮下來開荒種田,樊嫂暫住高姓大媽家陪劉秀養病。於是,劉良來到上耳溝,劉歙去了下耳溝,這兄弟倆去的地方被後世分別稱為劉家村和劉家嶺。
.劉秀在高姓大媽家養病,每日堅持吃藥,病情一天比一天減輕,姚期除每天在地理幹活之外,常常會到河裏抓些魚,或上樹在鳥窩內掏些鳥蛋帶回家,煮得給劉秀吃。這樣以來,劉秀自然與姚期親昵密切,無話不談。當劉秀問起姚期“是否聽說過四皓,曾否知道四皓在這裏的徒兒”時,姚期竟全然不知,直搖頭。劉秀並沒有因姚期的無知而瞧不起他,反而常常講一些不為他知曉的故事,姚期因此打心眼裏喜歡劉秀,對劉秀佩服得五體塗地。
.五天以後,劉秀的病情完全痊愈,隻是身體沒有完全複原,還有點虛弱,可他每天跟著姚期下田幹活卻從未間斷。而姚期在田中幹活,每次看到劉秀汗水淋淋,總勸劉秀休息,劉秀卻始終堅持不肯休息。恰恰相反,姚期幹活從不馬虎,腳手利索虎虎生風,無論在田間除草、挖地,還是下河抓魚、上樹掏鳥窩,都是手到拈來不在話下?。
.又住了些時日,劉秀的身體已經完全複原,他問起姚期“去商鎮的道怎麼走?”??姚期用手指著對麵的溝說“順溝而上,下嶺進溝,經火神廟,再下嶺入丹水,順丹水下走不遠處即是,一天可往返”劉秀一聽,心裏頓時有數,告辭姚期,去下耳溝找叔叔劉歙?。
.劉歙見侄兒來尋,問明情由,知侄兒欲往商鎮,遂與侄兒一起前往。進溝下嶺,經火神廟,又下嶺入丹水,順流而走,一路瘋跑來到商鎮,觀四皓畫像,為四皓掃墓,訪四皓遺蹤,尋四皓徒孫。劉秀跑來跑去不知不覺日已偏西,訪賢尋師豪無結果,無奈去鋪上買了兩餅遞給叔叔一個,自己坐在柏樹底下啃起來。他嘴裏嚼著卻無心下咽,雙目盯著前方,一直尋思去哪兒尋找賢士。劉歙討了碗水讓予侄兒,劉秀端起碗卻好久未動口,他不知侄兒怎的,用手去拭侄兒的前額,竟遭侄兒舉掌一擊。劉歙縮手不知如何應對,望著侄兒沉默不語,期待侄兒醒悟如初,快樂無憂。已盡黃昏,劉秀呆坐如初,一言未語,所異則水被喝。月已上勾,劉歙恐慌不安,遠處的林裏不斷傳出奇聲怪調,吼音時低時高,時弱時強,時近時遠,令他毛骨悚然。但劉秀坐在柏樹底下卻紋絲未動,依舊安然處之?。
.一連三天,劉秀都在四皓墓旁的柏樹下等待來人,打算尋訪四皓徒孫的下落,就是沒見人影。由於他身體複原不久,每天在四皓墓隻吃兩個餅,終於累得躺倒了。劉歙看到侄兒累倒,走去扶起、背到附近村莊,尋一客家住下。劉秀深夜醒來,一看自己在家,悄悄起床又跑到四皓墓前柏樹底坐下,眯起了眼睛,等睜開眼睛已是第二天大亮?。
.居住客家的劉歙,天亮睜眼一看,不見身邊的劉秀,驚出一身冷汗,爬身起床四下尋找,後來到四皓墓一看,見侄兒端坐在柏樹底下,心情才平靜下來。劉歙隻好陪著侄兒,也坐在柏樹底下等待。正中午時,一位花白胡子的老翁蹣跚走來,他見到柏樹下的劉秀,便了解情況,知道劉秀已在此多日。於是,老翁走近劉秀向他問“你為何在此多日不肯離去”劉秀見問,答“我不遠千裏,慕名前來求師,不知爺爺可曾知曉”老翁又問“你求師何學”劉秀答“儒學和兵法”老翁一笑又說“入學,你現在還沒有入學”劉秀愣了一下,又細想後答道“正因沒有入學,才拜師學習儒學”老翁仔細辨認了一下劉秀,看到他眉清目秀,雙耳下垂,鼻梁端直準頭高隆,口若一字且話不露齒,日後定當大富大貴,便對他說“你還是明天一早到四皓廟等吧”老翁說後竟不見人影了?。
.劉秀與叔叔一起行往商州城南,找到四皓廟,見廟門關閉,就在附近找了一店住下。第二天一早,他們來到四皓廟,見廟門敞開,遂入院內,又見廟堂裏一位年輕的師傅正在為四皓進香。劉秀見狀也跪下進香,年輕師傅不等劉秀開口,便說“你尋的師傅已經在此等了多時,看無人進來,他已經走了”劉秀無奈,隻有回店等待再天。
.第三天,劉秀在店內吃過晚飯,梳洗以後沒有睡覺,臨黑就來到四皓廟,一看廟門緊閉,他又上前用力叩門、也不見回應,便在廟門前等待。到了半夜子時,月光下一位老翁又蹣跚而來。劉秀站在廟門正中,向老翁鞠躬說道“你可是我要找的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