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唐朝的時候,許多地方的老百姓把狐狸當作神仙來祭祀,這是為什麼呢?

這源於中華先民祭祀社神的風俗。社神,就是土地神。古人祭祀土地神,表現了他們對自然的崇拜。這種自然崇拜在遠古時代就產生了,那時先民祭祀的隻是自然物,夏朝人祭祀鬆樹,商朝人祭祀柏樹,周朝人祭祀栗樹。後來這種自然崇拜就轉化為對神靈的崇拜,神靈成了自然的化身。比如黃河的河神叫河伯,北海的海神叫若,土地這一自然物也就有了神靈。最初的社神叫田祖,也就是神農氏,他是社神祭祀中的正神。古代社祭中,正神之外還有配祭之神,叫做社配。治水的大禹就曾充當過社配,後世人們則多把後土當做社配。

社祭之俗發展到後來,便發展成朝廷的社祭,州縣的社祭和鄉民的社祭三個等級。這三級所祭祀的神又有不同。朝廷祭祀的是神農、後土;州縣祭祀的是地方土地之神,比如城隍、郡神;鄉民祭祀的是鄉裏的土地神。鄉裏的土地神往往是百姓們按照自己的想象塑造的。比如有些地方百姓們祭祀的“田祖”不是神農氏,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生平行善,老老實實地教養兒孫,最後有百年長壽,是農民自己的田祖偶像。還有的地方祭祀社公、社婆。

從唐代開始,社神在鄉裏又有了一個從神到仙的變異,有些地方把狐狸奉為社神。據史料記載,那時百姓們往往侍奉狐狸,在房中祭祀它們以求福,給狐狸同人們一樣的飲食。甚至有了“狐魅無,不成村”的說法,認為如果沒有一隻狐狸,村子就不能算是一個村子,可見鄉民們普遍認可狐狸是社仙,它有保佑村民的職責,它的存在是村落存在的必要條件。

69人們是因為月亮上有玉兔和嫦娥才過中秋節的嗎?

八月十五中秋節源於古時祭祀月亮的禮俗。中國古代祭祀月亮的禮俗由來已久。古時天子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為兄,以月為姊,所以天子祭祀天地是在做“孝”的示範,祭祀日月是在做“悌(敬愛兄長)”的示範,以此教導百姓。由於朝廷祭月的目的是教導百姓,所以很有可能把這個祭月的風俗推廣到民間。不過,八月十五除了祭月的風俗以外,還有遊賞的風俗。中秋之夜秋高氣爽,風輕雲淡,圓月皎潔,是個遊賞的好日子。按照史料記載,漢代晉代的時候就有八月十五觀江潮或泛舟遊江的風俗了。可以說中秋祭月風俗與中秋遊賞風俗的交彙形成了中秋的節日風俗,雖然我們還不能準確地考證出中秋節起源的年代,但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在盛唐時人們已經開始過中秋節了,因為那時出現了大量吟詠中秋的詩歌。

在祭月所拜祭的神和神物中,人們最早拜祭的是玉兔。根據現代學者聞一多先生的考證,最初人們認為月亮上有蟾蜍,由於“蜍”與“兔”音近混淆,蟾蜍變成了蟾兔,所以人們又認為月亮上既有蟾蜍,又有玉兔。再後來,又出現了玉兔搗藥的傳說,人們認為,玉兔搗的是長生不老的仙藥。

除玉兔外,人們還要祭祀月姑娘嫦娥。嫦娥美貌非凡,是後羿的妻子,後羿是堯帝手下的神射手。那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燒焦了莊稼,烤死了草木,人民沒有了食物。於是堯命令後羿射掉九個太陽,隻留了一個太陽。後來,後羿從西王母那裏得到了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相約兩人分吃,長生不老。不料嫦娥經受不住天上生活的誘惑,趁後羿外出狩獵,獨自吞食了不死藥,飛升成仙。嫦娥由於背棄了丈夫,怕天庭諸神嘲笑,就飛到了月亮上。可是月宮空無一人,出奇的冷清,她在漫漫長夜中咀嚼孤獨、悔恨的滋味。李商隱曾有詩感歎:“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按照聞一多先生的說法,嫦娥、蟾蜍和玉兔,三者本是同源,嫦娥奔月後化為蟾蜍,蟾蜍又在傳說中分化為蟾蜍和玉兔二物。然而老百姓畢竟不是學者,不曉得月姑娘嫦娥與玉兔的同源關係,於是就分開祭拜了。

70據說中秋節吃的包餡月餅與元末農民起義有關,月餅怎麼會和戰爭有關係呢?

目前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錄是在宋朝人的筆記《洛中記聞》中。這本筆記中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覺得味道極美,就命令禦廚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到了宋代,月餅的製作更加精致,還有了“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宋代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還講究花式。起初人們大概在紙上先畫出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相關的圖案,然後將圖案貼在麵餅上。後來在此基礎上又加以改進,把圖案製成模子,直接壓製出各式各樣的麵餅。古代的月餅大的直徑有兩尺,它像中秋的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月餅當做節日的食品,用它祭月,用它饋贈親友。那時候的月餅有沒有餡,書中沒有記載,但有個傳說卻與月餅餡有關。

包餡月餅據說與元末的農民戰爭有關。相傳,在元朝時,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采取高壓政策,每十戶人家就派一名士兵監視,十家隻允許用一把菜刀。百姓們忍無可忍,就趁八月十五互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裏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小紙條,紙條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上一張紙作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複國。明朝建立以後,月餅裏不再裝蠟丸,而是換上了各式各樣的餅餡,這就是包餡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