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傳說臘月二十五是迎接玉皇下界的日子,這一天玉皇大帝來人間做什麼呢?
在臘月二十五,人們擺設香案,焚香誦經,迎接一位非常重要的神靈——玉皇大帝。在民間信仰中,玉皇大帝是至高無上的神,掌管著天上人間整個世界。那麼,他為何要在這一天降臨人間呢?
原因是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年來人間各家各戶的所作所為,詳細陳述了哪些是善行,哪些是惡事。玉帝掌握情況之後,就迅速作出回應,所以在二十五日降臨人間,處理灶王爺的報告。
據說,玉帝首先會核實灶王爺所彙報的情況,然後獎善懲惡。對於那些積德行善的人,命令使其延年益壽;對於為非作歹的人,嚴重的要減壽三百天甚至更長,較輕的減壽百天,最輕的也要減三天。通過這種方式,玉帝引導民間百姓去惡從善。所以,這天,人們會擺上香案,畢恭畢敬地等待玉帝的裁決。
由此可見,玉皇大帝不僅是天界神靈的主宰,而且也是人間善惡的主宰。他代表了宗教和倫理的最高權威,是民間信仰中地位最高的神靈。
然而,值得補充的是,這位大神並非最初就有,而是由上古時期的天神發展而來的。最初,先民崇拜上天,認為有一位最高的天神安排了人間的一切,從而形成了對“天”“上帝”“昊天上帝”的信仰。到了漢代,道教形成,人們所信仰的天神加入了道教“天帝”的形象特點,從而形成了後來人們所熟知的玉皇大帝。
95春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桃符是做什麼用的?
春聯又叫對聯或對子,一般包括上聯、下聯和橫批,是貼於門的兩側、包含吉慶之意的對偶詞句。貼春聯是過年的重要習俗,盛行於大江南北。那麼,春聯是如何產生的呢?說起來,這與桃木有關。
上古時期,人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現實生活中總會受到各種神靈鬼怪的影響和幹擾。所以,人們采用各種方式來趨利避害。其中一個方式就是用桃木來避邪。桃木為什麼能夠避邪,今天已經無從知曉了。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相信桃樹之木能夠祛除邪惡的東西。比如,當一個諸侯國的國君或大臣去參加下屬的葬禮時,就會先令巫師用桃木在死者的棺材周圍掃除邪祟。這種做法流傳開來之後,人們就開始在門口和窗口擺設桃木,以此來防邪和避邪。後來,桃木變成了桃板,並且在桃板上畫了一些宗教符號,也是為了增加避邪的功能。
同時,還有人在桃板上畫了兩尊神靈的圖像:一個是神荼,一個是鬱壘。傳說這兩位神靈是一對兄弟,長相醜怪凶狠,善於製伏餓鬼,消除邪祟,是著名的門神。人們將其畫在桃板上,顯然也是為了避邪消災。
後來,在桃板上畫符逐漸演變為在其上題字,久而久之,大概在唐宋之際,可能是在門上設置桃木、桃板、桃符還是較為麻煩,人們就將其改為在紙上寫聯語,貼於門扇之上,表達同樣的意願。就這樣,春聯產生了,並迅速流行起來。當然,後世以春聯代替桃木,不僅有避邪功能,還有喜慶、祝福之意,具有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96你知道第一個寫春聯的人是誰嗎?
過年貼春聯是一項源遠流長的民俗活動。那麼,誰是第一個寫出春聯的人呢?一個較為流行的說法是五代時期後蜀的皇帝孟昶。根據史書的記載,孟昶是一個窮奢極欲的皇帝。他有一個喜好,就是過年時命令朝廷學士為寢門的桃板題詞,然後刻在上麵。他們所題的詞,可能是一些歌功頌德的話,雖然不一定就是後世的春聯,但應該是春聯的雛形。
有一年,輪到一個名叫幸寅遜的學士題詞。但皇帝認為他所題的詞很不工整,非常不滿意,於是親自擬了一句——“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一句語意凝練,對仗工整,而且一語雙關。“餘慶”既是指富餘的喜慶,又是指皇帝剛剛任命的一個官員——成都知府呂餘慶的名字;“長春”既是指綿長的春天,又是指後蜀第一個皇帝孟知祥生日的名號。所以,這副對子既表達了對新年的祝福,也暗含了對後蜀政治的隱喻,是一副成功的春聯。由於它明確記載於正史之中,因而被人們公推為曆史上的第一副對聯。
可見,第一副春聯距今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當然,也有人認為寫出第一副春聯的不是孟昶,而是更早的人,比如清代的一些學者就認為南朝的劉孝綽就已經寫出對聯了。其實,從語言特點和藝術表現來看,對聯是從我國古典詩歌的對仗句發展而來的,而對仗的語言現象,早在先秦時期就產生了。到了南北朝以後,詩歌對仗、駢文對仗已經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了。因此,對聯應當是在中古時期隨著詩歌藝術的成熟而逐漸形成的。明白了這一點,就沒有必要去爭論誰是第一個寫出春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