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不負君恩是楚腰(1 / 1)

公元前206年,項羽以霸王的身份,分封諸侯,而劉邦則被封為漢王。不久,諸侯以項羽分封不公為由開始反楚霸王項羽,於是開始了為時四年的楚漢戰爭。

在戰爭中,雙方各有勝負,僵持不下。公元前203年,楚漢議和,以鴻溝為界,東歸楚,西屬漢。項羽率軍動歸,不久,劉邦違背約定,率兵攻打楚地。公元前202年,劉邦、韓信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以十麵埋伏之勢把項羽的10萬楚軍困於垓下。此時的項羽已是“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一天夜裏,韓信命漢軍士兵高唱楚歌,目的是使楚軍以為他們的家鄉已經被漢軍攻占,從而引起士兵思鄉厭戰,以此來瓦解楚軍軍心。而歌聲也傳到了項羽與虞姬的耳裏,於是,項羽也大為震驚地以為“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羽知道這一次是死多生少,想到和自己爭戰沙場的烏騅馬,想到追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虞姬,憂思神傷,悲歌慷慨而唱: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而此時虞姬揮劍,隨歌而舞,並以歌聲與項羽相和:

漢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聲。

大王義氣盡,

賤妾何聊生。

關於這一幕,《史記·項羽本紀》裏這樣記載: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王泣數行下”,那樣剛毅勇猛的霸王,那樣身經百戰不畏懼的霸王卻泣數行。能夠讓英雄落淚的,能夠讓勇士落淚的,除了愛還是愛,除了情還是情。英雄的力量能夠征服女人,而英雄的眼淚卻足以把任何一個女人的心在轉瞬間擊碎,更何況是愛著項羽的虞姬。聰明如虞姬,她知道項羽的“泣”不是因為怕可能出現的死,而是怕與她的別,而且是死別。她也知道,如果沒有了自己的牽絆,以項羽的勇猛還是有可能殺出劉邦的重重包圍的。於是,就在轉身的一瞬,虞姬把劍劃向了自己。

曾經你給我保護,現在我要給你退路,我要用我的犧牲,成全你的抱負。

虞姬死後,被埋在了垓下。關於虞姬之墓,曾有兩種說法,據說她是身首異葬,身葬在靈璧東15裏的虞姬墓,頭葬在定遠東南60裏的“嗟虞墩”。今天,在靈璧縣的虞姬墓,已成為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後來,據說在埋著虞姬頭顱的“嗟虞墩”曾開出了淒美豔麗的花,人們叫它“虞美人”。而後來的文人,感慨於虞姬的情深義重,創了一種詞牌,名字就叫“虞美人”。比較有名的就有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在生死存亡的一線,虞姬拔劍向己。她把死留給了自己,而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她愛著的項羽。而項羽軍中的堂堂男兒,在項羽突圍時僅僅有“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清代詩人何浦感慨於此,寫下了這首《虞美人》:

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

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

正如虞姬所預料的,項羽還是衝出了漢軍的重重包圍而逃到了烏江邊。烏江亭長欲渡項羽過江,項羽卻拒絕了他的好意。《史記·項羽本紀》裏這樣寫道: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最後他把烏騅馬送與烏江亭長,然後自刎而亡。

中國有句古話: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最好的例證當屬西楚霸王——項羽。項羽,他寧願慷慨悲壯地死,也不願苟且屈就地活;一個雖敗得慘烈,但依然以其勇猛、悲壯而成為被世代傳誦的英雄。與他的英雄同樣被傳誦的,還有他的愛情。而與他的英雄事跡相比,虞姬的以死殉愛無疑是他的人生裏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綠綺傳情,文君夜奔中國向來多才子佳人的故事,而在所有的愛情故事裏,最大膽、最浪漫、典故最多的當屬文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從“綠綺傳情”到“文君夜奔”,從“當壚沽酒”到“白頭興怨”,寫盡了愛情中的熱烈與浪漫,寫勁了愛情中的勇敢與波折。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幕愛情故事又是如何上演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