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字長卿,西漢蜀郡成都人也。為了好養,家人給他取小名“犬子”。少時的司馬相如有點口吃,也許正因為此,他更加喜歡與文為伴,與字為友。他在飽讀詩書的同時,又喜歡練習劍術。司馬相如在讀古人詩書的時候,由於尊崇春秋戰國時的名相藺相如,於是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飽覽史書,不僅文采出色,還懂得音律,他很想憑自己的文才韜略治國安邦。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他隻身前往長安求取功名。他到了長安,被當時的漢景帝封為“武騎常侍”,職責就是陪皇帝騎射狩獵。這樣的職位,對以辭賦見長的司馬相如來說不僅是對他才氣的浪費,更不是他的誌趣所在,所以,他做得並不開心。就在他鬱鬱不得誌時,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劉武從梁地進京麵聖,梁孝王與司馬相如一見如故,梁孝王很欣賞和傾慕司馬相如的文采,於是力邀他到梁國。梁孝王走後不久,司馬相如就以生病為借口辭去武騎常侍一職,然後投奔梁孝王門下。當時,梁孝王門下有文人鄒陽、枚乘等人,在梁孝王與諸多文人的影響下,梁地文風興盛,司馬相如在那裏如魚的水,不久,就寫出了著名的《子虛賦》,這使他的大名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司馬相如的才情得到了梁孝王的盛讚,與是把當時當時不可多得的名貴樂器“綠綺琴”贈送於他。司馬相如是自信的,也是自負的,所以,他並沒有梁孝王的盛情厚意而驚寵,就如他當初也沒有因為身為小小的“武騎常侍”而氣餒一樣。於是,對於梁孝王的贈琴美意他也坦然受之。就這樣,司馬相如在梁地出則伴與達官,入則撫琴作賦,在詩文美酒中,過得逍遙自在。可惜,好景不長,梁孝王不久病死,失去了梁孝王這個靠山,司馬相如不得不回到成都故裏。此時的司馬家已經家道中落,回到故鄉的司馬相如一不懂做工,二不懂犁田,很快吃穿用度都成問題,於是他開始為生計發愁。就在這時,司馬相如的好友王吉正好擢任成都西郊臨邛(今邛崍)縣令,他一直都很欣賞司馬相如的才華與風采,當他知道司馬相如的境況後,就邀請他前往臨邛做客。對於司馬相如來說,王吉的邀請無異於黑暗中的一道亮光,他二話沒說的就啟程前往臨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