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音樂大師,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卻並不出身於音樂世家;他終生未婚,體態肥胖,卻頗為講究衣著打扮;他睿智而驕傲,樂觀而幽默,盡管成就斐然,卻被圈內人士指責為桀驁不馴、傲慢無理;他一生坎坷,遭遇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上流社會貴族們的攻擊甚至迫害,卻從不消沉,不言放棄。
《聖經》上記載,上帝在六日之內創造了自然萬物,第七日便安歇。但有理由相信,上帝在休憩的間隙,不滿足於人類的單一,而又造了兩個稟賦天地靈氣的男女,所以,在後來的世界上,才出現了亨德爾類型的天才。
喬治·弗雷德裏希·亨德爾出生於德國的小鎮哈勒,作為理發師的兒子,他奇跡般地擁有極高的音樂天賦。但由於父親的反對,年幼的亨德爾隻能偷偷學習演奏。正如莫紮特的早慧一樣,7歲時亨德爾已小有名氣,並有幸得到當地的薩克森·魏森斯菲爾大公幫助,公開師從名師,得到深造。
雖然亨德爾11歲時已在柏林作過宮廷演出,但是父親去世後,亨德爾還是選擇實現父親的遺願,去法學院攻讀法律。直到大學畢業後,他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音樂中去。
1703年,熱愛世俗音樂的亨德爾移居漢堡,在當地一家歌劇院擔任管弦樂團的小提琴手。這時他開始嚐試創作,最早的兩部歌劇作品《阿爾米拉》和《尼祿》就是這期間誕生的,當時的意大利被稱為“歐洲歌劇中心”,亨德爾去意大利留學後,遊曆各大名城,廣交音樂大師。這個留學生的作品竟被譽為“歌劇典範”。
25歲的亨德爾學成歸國後,盡管身價倍增,甚至被封為漢諾威選帝侯宮廷樂長,但他很清楚自己的終極追求是什麼。德國不適合歌劇發展,他很快就去了倫敦,從此不斷往返於英國與德國之間。直至1713年,他以一首應景的作品《女王生日頌歌》大獲英國安妮女王的賞識,並獲得終身恩俸,才決定在英國定居。
此後,安妮女王去世,選帝侯喬治以英王親屬身份即位,亨德爾便深受寵幸,在歐洲樂壇大顯身手。但好景不長,厄運接踵而至。18世紀20年代末期,英國聽眾趣味突變,亨德爾的創作演出遭遇多次失敗。30年代他飽受宮廷陰謀與教會的攻擊,苦心經營的歌劇院被迫關閉,此後又是中風與偏癱的折磨;40年代他開始受到上流社會與貴族們的諸多指責,還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1751年,亨德爾再遭重創——雙目失明。然而正如中國詩詞創作規律“詩,窮而後工”一樣,亨德爾一生最經典、最恢弘、最絢爛的作品——清唱劇《彌賽亞》卻是在這期間創作的。亨德爾在自我封閉的狀態下,僅用20多天就寫完了它。在倫敦音樂廳演出時,英王喬治也為之起立。
1759年春,74歲高齡的亨德爾依然照例指揮了自己作品的演出。幾天後的4月14日,大師與世長辭。像波蘭的肖邦客死他鄉一樣,德國的亨德爾也以英籍身份長眠於倫敦。
困苦中的亨德爾曾低語:上帝啊,我的上帝,你為什麼離開了我?
而創作完《彌賽亞》後,他流著淚高喊:我看見了天國!我看見了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