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辨識力(1 / 1)

教育和文化的目標隻在於發展智識上的鑒別力和良好的行為。一個理想的受過教育者,不一定要學富五車,而隻須明於鑒別善惡;能夠辨別何者是可愛,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智識上能鑒別。……所以一個真有學問者,其實就是一個善於鑒別是非者。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第十二章《文化的享受》(一)“智識上的鑒別力”,越裔漢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

每個人的道德底線不同,是非觀也不同。比如林先生一生除了睡覺,每一小時都在吸煙,並認為他人從道德上進行批評有誤。比如林先生不僅在自家,在好友的客廳,也習慣將腳高蹺在桌台上,並以為不是關係極為親密的友誼,便不會有如此親密的舉動。比如林先生在上海生活優裕時,即可雇傭兩個以上傭人。

凡此種種,在某些人,某些時期,會被認為不夠道德。以林先生自己的理論,會被認為盡管學富五車,而缺乏“智識上的鑒別力和良好的行為”。

但我讀書,我尊敬和欽佩一個人,必然是因為他具有高於這些微不足道小節的,更為高尚的行為。比如人格和思想,以及用求知欲、平常心,刻苦努力積累和創造的學問。

假使看待一個具有卓越才能和創造力的人,過濾掉一切的精華,唯獨放大糟粕,不僅不科學,而且也缺乏“智識上的鑒別力”。反過來,如果一個人,除了過量吸煙、將腳翹在別人家桌台上,因懶惰、為虛榮臉麵雇傭兩個以上傭人……我隻能說,他就是一個糟人。

我讀書,吸取的是我認為有營養的精神養料,以及感受作者和作品的美好甚至偉大人格。而不是借來名家的光輝,讓自己閃亮起來;索取名文中一粒珠玉,充作自己額頭的飾品。更不會一顰一笑皆以大師為榜樣,大師的瑕疵也視作優長。

比如林語堂認為椅子越矮坐起來越舒服,我則喜歡高椅,因矮的椅子令我膝蓋彎曲憋屈。我若伸長雙腿,或架在自家和別人家的桌子抽屜上,不僅他人見了驚詫,我自己因家教習慣早已覺得不妥。至於過量吸煙一項,我更不會因林語堂、梁實秋兩位自己崇拜的散文大家習以為常,著文推崇、辯白,也學著抽煙,並且容忍濃厚的二手煙霧彌漫自己的居室。

20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