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興趣的讀(1 / 1)

豐子愷的文章,有一些從網絡上先讀過,更早不記得是從哪裏的期刊上轉載讀過。

近來重讀整本的文選,無論是過去讀過的,還是不曾讀過的,都仿佛第一次閱讀。隻有似曾相識的親切,毫無看某些當代文章,讀了開頭不想再讀下去;讀了一遍,不想再讀第二遍的厭倦。

豐子愷以漫畫小品和小品文章出眾。淡、雅、清、雋,是我年輕時所讀不多他的作品的印象。

讀了《憶兒時》,不僅知道豐子愷有過早期的快樂趣味,閑適豐足,親友和睦,也第一次知道,童年的後期,豐子愷所遭遇的創痛,絕非一般人所能承受。7歲全家的依靠祖母去世,不久父親和諸姐弟相繼去世,母親將豐子愷獨自撫養成人後,亦絕世而去。

我想,這既是豐子愷後來篤信佛教的緣由之一,也是他的作品,無論繪畫還是文章,沒有絲毫浮躁、虛妄、驕縱、矜傲、乖戾之氣的緣故吧。

比較當下自幼及長,家教欠缺,春風得意,社會寵溺,孤芳自賞的作者們,豐子愷低調的為人和作品,是令人景仰的清峻山峰。懷著朝拜的謙恭深入其中,細細品味一路秀雅風景,是讀者自願選讀他的作品的一致心境。

豐子愷的世相漫畫,生活小品,處處閃爍著不刺目的靈氣。讀完難得一見的他較長篇幅的文章《我的苦學經驗》,才知道他並不是靠著得天獨厚的求學條件,和無師自通慧巧之術輕易得來綜合的學問和技能。無論是花17個小時臨摹維納斯頭像木炭畫,還是為學英文、日文,每篇課文誦讀22遍(他以讀字作為讀完的記號,每讀一遍,劃一個筆畫),自謂“機械的笨法子”,總能看到令今日之優越學習環境中,不思讀書、耽於享樂的學生們驚愕甚至於恥笑的孜孜不倦和刻苦勤勉。

我當年參加自考,最多的閱讀遍數,不過一本教材,通讀十幾遍。

外麵寒風料峭,我開始不信有這麼冷,直到傍晚,擁被臥讀時(豐子愷文章中所懷疑的擁被臥讀心態和效果,是指學生的讀教科書),護眼節能燈白光中,發現自己呼出的白氣嫋嫋,才知道室內溫度低得可以。

但有上世紀初如此可愛慈祥、睿智達觀的老人一冊選集在手,不覺幾小時已經細細讀完近3萬字。

豐子愷的文字,可以讓我自覺放緩閱讀速度,一個字一個字品讀。也讓我能夠少見的,讀完一小段,放下書本,思考一會兒。能夠使我的心安靜、舒暢。

再次驗證,文章不在於字多,以量嚇唬讀者,蠶食市場,吞並思維。而在於以精致、雋永、暢達的語言,潛移默化深入人心,與讀者的思想自然融為一體。

名師出高徒也被再次驗證,首先這個弟子的悟性和勤奮出類拔萃。否則,李叔同教過那麼多學生,何以隻有豐子愷一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假如重回學生時代,我祈望李叔同、豐子愷作自己的老師,而不會介意他們當年的境況、履曆和聲望。

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