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的象征意義,社會教化意義不再贅言。
從愛倫·坡的經曆來看,威廉·威爾遜的言行舉止,很有愛倫·坡青年時代生活的影子。區別是,威廉·威爾遜的家族和父母無休止地滿足兒子,並有通過兒子的外出求學炫富來滿足自己的虛榮意圖。而生活中的坡,大學生活雖則短暫,卻天資聰穎,語言學習尤其突出。然而交友不慎,縱情酒色,生活放縱,其頗有資財的養父也因再次續弦,而將愛心轉移,對於坡的豪賭欠債2000元不予資助償還,致使心高氣盛的坡離家出走。
每個小說家在虛擬一篇、一部小說時,多少都會帶有生活和環境的真實印記。從愛倫·坡臨終前窮困潦倒,在巴爾的摩街頭被人發現送進醫院的現實結局看,《威廉·威爾遜》似乎是坡一語成讖。寫作動機,也許是坡的自我分析與懺悔(猶如盧梭的《懺悔錄》,曹雪芹的《紅樓夢》,比較常見的解釋延伸、擴大了作品的社會意義,而我一向喜歡就作品論事實),希望通過惡的自我終結,而重生善的自我(揣度,沒相關資料佐證)。現實的悲劇,顯然坡最終沒有戰勝自己。
愛倫·坡的品行究竟如何定位——前期的“惡棍說”,後期的“純潔說”,不在文學評論範圍。每個作家、藝術家,如果單看其生活作風和性格,幾乎少有無可詬病。而研究作品,隻能從作品本身立論;研究作家,隻能從他的藝術成就來考究。愛倫·坡影響了很多後人,在聲名狼藉90多年後,才被美國文壇追認。柯南道爾、波德萊爾、艾略特都對其推崇備至,並自稱作品深受影響。
這個波士頓流浪藝人的兒子,12歲開始寫詩,17歲讀大學,隻讀了11個月,卻學成希臘文、拉丁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的語言天才;18歲出版第一本詩集,22歲出版了3部詩集的早慧詩人;當了兩年兵,在西點軍校進修一年,其後不堪紀律約束而被開除的不合格軍人;在幾家雜誌社當編輯,同時創作出大量以怪誕凶險離奇見長的短篇小說的文學風格創始者,在世時可謂極為不幸,命運多舛,無意中卻為後世的世界文壇,造就培養了一大批一流的大作家和名詩人,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此前讀坡的作品,沒有注意到前言介紹他的4個文學觀點。今天才讀到心有靈犀、所見略同的兩條:文學作品既要唯美,又要精簡。
20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