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像詩人那樣思考、生活與交流(1 / 1)

為了慶祝中法詩歌交流係列活動“詩人的春天在中國”舉辦五周年,我們決定出版這本詩歌集。它收錄了自2005年以來應邀參與活動的十四位法國詩人的作品。這本集子是詩歌的擺渡者--詩人朋友樹才和所有曾經在此活動中相會過的詩人們,在卓有成效的交流、共同視角的分享和相互信任中取得的成果。沒有樹才堅持不懈的投入,無論是詩歌活動的舉辦,還是詩歌集的出版都將難以實現。這本集子收入的詩歌作品,將作為每屆交流活動的見證,向著未來綿延。

在法國駐華使館文化處的支持下,中法詩人無私參與,娜迪納·艾熱爾指導的“文本與聲音”協會熱情投入,第一屆“詩人的春天在中國”活動於2005年“中法文化年”期間成功舉辦。自這項活動精心籌備伊始,我們就希望加強中法之間在創作上的切磋之誼,並把每年四月定為中法詩歌相會的時間。

從更廣泛意義上講,這本詩歌集是適於高聲朗誦的詞語旋律,是對中法文化中定義各自身份的一種致敬。每年,我們傾聽各自語言和文化的音樂性,這已經成為必要。五年以來,話語、聲音、詞語以及姿勢糅合在一起,既是為了發掘和傾聽迥異的旋律,也是為了傾聽開放、寬容與交流的身份信息。每年春天,如同一種儀式,在數天的時間裏,作為詞語與情感傳遞者的中法詩人們,通過聲音讚頌,傾聽、訴說、閱讀並記錄一些出人意料、令人震驚的嶄新聲音旋律,這些旋律在文字之外傳遞著感動我們心靈的震顫。詩歌首先是情感的樂曲,或許傾聽更甚於閱讀,更能在文化的尊重和多樣性中傳達我們的身份。

詩歌集中收錄的作品曾在北京、成都、蘇州、杭州、西安、上海等地,以中法雙語的形式朗誦過,如同依據路線變動的聖詩一樣傳播開來。

誠摯感謝所有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像詩人那樣思考著的人們,感謝克服種種困難、勇敢地出版詩歌作品的人們。詩人們都同意,把他們的詩歌作品以自由版權的形式,無償地給予我們,以便中國出版社能出版這部詩歌集。這種給予,表現了詩人作為生命個體的慷慨。每一位詩人都憑借詞語的音樂性和對訴說的讚頌,語言中表達出強有力的動感、優雅的風格和區別於當下商業文學的思考方式。誠摯感謝所有為詩歌注入生命抗爭的人們,尤其是以下這些詩人朋友:林莽,梁平,駱英,車前子,陳東東,翟永明,潘維,董強,歆菊……還有帕米爾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批評家唐曉渡,朝陽文化館館長、詩人徐偉,繁星戲劇村樊星,北嶽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作家李建華。最後還要感謝樹才,由於他的敏銳、傾聽和投入,這項活動才得以持續下去。在此,謹以個人和法國駐華使館的名義表示謝意。

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專員 柯蓉

2010年3月5日 北京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