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沙發正傳:小小“和事佬”(1 / 1)

這個“故事”發生時,我還沒長牙呢。

20世紀80年代初,京城興起了自做沙發熱。

為什麼自做呢?因為家具店裏雖有沙發,卻屬於高檔稀有之物,一般人買不起,基本上是“僅供參觀”的樣品。那高貴的舒適,可望而不可即,隻有羨慕得流哈喇子的份兒。你不信吧?

在動亂已過盛世將興的年頭,人們也敢放開想象力,沾一點兒從前“資產階級的生活”了。腦子靈活的小販開始到居民區吆喝:“修沙發做沙發嘞,修沙發做沙發嘞——”

爸爸這個小夥子呢,在服裝方麵是落後到底的,保證襯衫上沒有磨出洞就已經很不錯了;但對於文學政經、家居環境這些,他還是能夠緊跟時代潮流的。那些天他正在家裏設計沙發結構圖,打算自己做,一聽窗外的吆喝聲,心裏頓時一動,趕緊跑出去。問了問價,20元一個!這也太貴了,足足頂半個月工資!但是,如果買了沙發,原本簡單生硬的家,將舊貌換新顏,平添三分舒適柔軟。想到觸手可及的美好轉變,爸爸狠了狠心,決定做兩個。他美滋滋地想象著媽媽從懷柔回來時,臉上那驚喜的表情。

誰知那小販是一個傻大膽兒、二把刀。他把舊木板砍吧砍吧,用釘子三錘兩鑿給釘上,用粗鐵絲和麻線繩捆緊了,放上十幾個彈簧再墊上棕櫚和棉花,包上舊床單,一個歪歪扭扭的大沙發就做成了。唉,我的又傻又豪爽的老爸啊,看著那麼一個憨大粗笨的玩意兒笑不得惱不得,隻得認了。

爸爸還算走運的,後來人們爭先恐後趕潮流,家家都要做沙發,無德小販變得供不應求了,很快就出現了一個特別經典的段子:據說有一家人找小販兒做了沙發之後,沒享用幾天,沙發扶手漸漸變得軟塌塌的,打開包著扶手的布一看,哎喲,扶手是大白蘿卜做的!唉,您說這都什麼事兒啊。回過頭來再說爸爸——沙發是在院子裏做好的,從門進不去,隻得從窗戶抬進去。

這兩個大家夥放在家裏太醜了,幸虧媽媽手巧,做了兩個帶點兒高貴氣質的紫紅色沙發套,又做了兩個厚墊子,看上去算是有點兒氣派了。

兩個沙發扶手特別寬,並排放在小屋裏,扶手跟扶手緊靠著,像個小茶幾。

有一天,媽媽把我放在“小茶幾”上,跟爸爸聊天。那時他們年輕氣盛,互相還沒磨合到心有靈犀的地步,為了一些自認為重要的大事吵了起來,好像就是為“有沒有人生大誌”一類的事吧。他們那一輩人受的教育都是什麼“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吵架嘛,不管內容幼稚與否,反正也都是“大境界”。他們越吵越激烈,後來都氣憤得摔門出走。

爸爸出了門往右拐,媽媽往左拐。爸爸拐過去走了不遠,忽然想起了我,小家夥還在那個“小茶幾”上躺著呢,掉下來可就糟糕了!心裏一驚,急忙轉身往家狂跑,快到家時,卻看見媽媽也正在向這邊狂跑。倆人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氣哼哼地別著臉擠進門,進屋看我躺在沙發扶手上安安靜靜睡著,不由得同時化氣為笑,又同時趴下來親我的臉蛋兒。

哈,他們夫妻幾十載屈指可數的吵架,因為我迅速化解了。我這個“調解員”出手不凡吧。

雖然我那時還不記事,但爸媽的回憶清晰地印在我的腦子裏,想起來心裏就暖暖的。

而那個“事件”的道具——40元高價買來的豪華沙發,在六七年之後被收破爛兒的收走了。一晃多少年過去了,這些年走在路上,時常看見路邊那些賣報紙的、修自行車的、配鑰匙的、收小轎車停車費的,坐在街邊又髒又破的“豪華”沙發上,閑著等生意。想起我家老沙發的故事,不由得有點兒好笑,這也算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