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歐洲十七世紀文學(1)(1 / 3)

17世紀文學綜述

17世紀的歐洲曆史舞台上,揭開了近代史的帷幕。

1640~1648年的英國革命,動搖了封建主義的寶座,建立了最初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典範。革命後,英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成了歐洲最先進的國家。

在法國,胡格諾戰爭(1562~1598)已經結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強大君主專製國家,到17世紀中葉路易十四當政初期,達到了鼎盛時期。17世紀法國的君主專製政體是在資本主義成長,足與貴族勢力抗衡的條件下形成的。君主則“作為表麵上的調停人”從中操縱,實際上是兩麵依靠。靠貴族的傳統勢力作為封建政權的基礎,靠資產階級殷實的錢包,維持龐大的軍隊和入不敷出的宮廷豪華開支。王權為了獲取資產階級的支持,采取了重商政策、殖民政策和獎勵民族工業政策,而且通過賣官鬻爵等辦法,向資產階級開放一部分政治權利。大資產階級也向貴族化方向努力,成了長袍貴族。

但是在英、法兩國之外,歐洲的封建勢力卻加強了它的反動統治,在某些國家還出現曆史倒退現象。天主教會利用宗教裁判所來反對改革,統治人們的思想;開列“禁書目錄”,扼殺一切進步的出版物;用火刑等極其殘酷的刑罰來迫害新思想家。天主教還利用耶穌會這樣的機構;以新教會的麵目出現,操縱教育係統和文化思想。

封建宗教的反動勢力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為害尤甚。西班牙在15、16世紀曾是歐洲最富強的國家。但是不久,便一蹶不振,日趨衰落。王權依靠軍隊和天主教會的支持,加強反動統治。天主教反動勢力更猖獗一時。意大利原是歐洲資本主義發達最早的地區,文藝之盛況達到空前的地步。但世界貿易航路的改變給了它的經濟以致命的打擊,又長期遭受外來侵略,致使意大利民生凋敝,文化衰落,天主教反動勢力之大更甚於西班牙。

德國的命運和意大利有許多相似處。毀滅性的30年戰爭(1618~1648)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結束時,德國已是四分五裂,滿目瘡痍,全國陷於癱瘓,長期處於經濟文化的落後狀態。

17世紀天主教反動勢力的猖獗,給歐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在17世紀初期歐洲文壇上,人文主義文學還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文藝複興時期的現實主義思潮仍在繼續發展。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這2位文藝複興時期的大文豪,都死於1616年,維加死於1635年。

莎士比亞的後繼者本·瓊生寫了大量現實主義的劇本。維加學生和追隨者們如吉連·德·卡斯特羅(1569~1631)等繼承了文藝複興時期現實主義的風格。

但出現在17世紀歐洲文學史上的新現象是巴羅克風格和古典主義的興起。封建天主教會的反動勢力的反撲雖然沒能毀滅文藝複興的基本成就,卻引起人們意識上的混亂、精神上的消沉。歐洲文藝中的巴羅克風格就是這種精神意識的具體表現。“巴羅克”原是葡萄牙語,是珍奇和奇妙的意思。在文學上是指誇張、繁豔的藻飾,神殿靈光,花團錦簇的風格。巴羅克風格文學慣用的主題是宗教的狂熱,人類在上帝的殘酷威嚴麵前無能為力;慣用極端混亂、支離破碎的形式,表現悲劇性的沮喪,用誇張、雕琢的詞藻,謎語似的詞彙來玩弄風雅。

巴羅克文學從意大利、西班牙傳到英、法等國。意大利巴羅克文學的代表是馬裏諾派。馬裏諾(1569~1625)博聞強記,把古典作品中的詞句引用在作品裏,以詩句輕鬆簡練,韻律鏗鏘著稱,其作品的不足之處,是以誇飾的詞句散布人生的悲哀情緒。

西班牙巴羅克文學的代表流派是貢哥拉派。貢哥拉(1561~1627)貴族出身,為宮廷神父。他提倡一種與晦澀思想結合的華麗雕琢的詩歌語言。後來在法國有矯揉造作的文學,由意大利的馬裏諾傳入,經蘭蒲綺夫人的沙龍的鼓吹而風行一時。在英國有玄學派,以神秘主義詩人約翰·多恩(1571~1631)為代表。他把神秘的宗教情緒和色情、好戰交織在一起。

17世紀西歐著名的巴羅克風格文學家是卡爾德隆(1600~1681)。曾為宮廷戲劇家和宮廷神父,得過詩人桂冠。其劇作200餘種,以《人生如夢》為代表作,劇中表現對人生的藐視,對宗教的狂熱,是典型的巴羅克風格的作品。《人生如夢》的序幕描寫在暮色蒼茫中,陰暗的荒山,不毛的懸崖上,陰暗的塔樓裏的囚人,發出沉重的歎息:人生就是罪,生在世上就是罪過。囚徒本是波蘭王子,因為星相家說他長大後會成為殘暴不仁的君主,而被父王囚禁在塔樓裏。後來父王懷疑星相家的說法,把他放出來一試,王子的行為使國王認為他確是殘暴不仁,便再次囚禁他。最後,他省悟到人生的一切就是一場幻夢。當群眾破獄,放他出來時,他對那嚴厲看守他的獄吏,並不記仇。因為看守執行國王的命令;對解放他的革命戰士反加嚴懲,因為他們違反國王的命令。卡爾德隆在劇中,不僅鼓吹基督教教義,而且宣揚對國王的忠誠,體現了西班牙巴羅克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