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18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沒有超出時代的限製。啟蒙思想家的唯物論是不徹底的,他們的社會曆史觀是唯心的。他們過分強調思想意識的作用,把啟蒙教化看作改造社會的基本途徑。他們以為隻要通過教育,啟發理性,就可以消除社會上的一切病根,實現“理性王國”。他們的啟蒙活動,一方麵意味著啟迪群眾,另一方麵也意味著教育統治者。因此,他們往往把改革社會的希望寄托在所謂“開明君主”、“天才”人物的身上,甚至親身到封建朝廷中去做官。
在宗教問題上,他們並不完全否定宗教的力量,為了約束勞動人民的思想,有的啟蒙思想家說:即使沒有上帝也要創造一個出來。至於自然神論者更沒有否定上帝的存在。他們的許多社會政治理論,諸如社會契約論、“自然人”理論、“返回自然”的學說等,雖有其反封建的進步意義,然而並不能揭露封建製度的反動實質,有的甚至是崇尚原始狀態而開曆史倒車。
啟蒙運動作為一個廣泛的思想革命運動,也影響到文學的發展。許多啟蒙思想家直接進行文學創作,把文學作為宣傳啟蒙思想、批判封建製度的有力工具。
18世紀初期,古典主義仍然在歐洲各國的文壇上占有統治地位。啟蒙運動初期和中期的許多文學作品也受其影響。但是,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古典主義的宮廷傾向和它的僵化原則,已不適合啟蒙文學的需要,作家們開始拋棄它,否定它,同時從理論到實踐,都另辟新徑。狄德羅和萊辛在打破古典主義的束縛、探索文學發展新方向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美學理論,他們提倡的“市民劇”,都為近代現實主義文學開辟了道路。至於英國18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法國啟蒙文學中的哲理小說等,更是在啟蒙運動影響下產生的新的文學成就。
啟蒙文學具有鮮明的傾向性和教誨性。啟蒙作家往往就是啟蒙思想家,他們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特別重視文學作品在批判封建製度、批判宗教迷信與提高人們道德素養方麵的意義,啟蒙文學的批判鋒芒非常明確,戰鬥性較強,它們猛烈地抨擊封建製度和教會,揭露社會上的種種不平等、不合理的現象,宣傳自由平等的思想。有些作品還描繪社會政治理想的圖畫,喚醒人們對“理性王國”的向往。
啟蒙文學具有民主性。當時的資產階級文學家正在為爭取第三等級的文學地位而鬥爭,力圖使文學作品能為廣大人民所接受,因此他們反對古典主義的宮廷傾向,主張文學麵向廣大平民。他們著重描寫平民的日常生活;反對貴族文學矯揉造作的文風,采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技巧;“中等人”即資產者的形象和下層人民的形象成為正麵主人公,而王公貴族、教皇、教士則往往成了嘲笑、批判的對象。
啟蒙文學繼承了文藝複興以來進步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又表現出自己的特點。啟蒙文學作家更強調真實性。他們不像文藝複興時期許多作家那樣借用傳統的題材來反映現實生活,而是直接取材於現實,在日常的生活細節中來表現現實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不僅反映生活,具體地描繪生活,而且對它進行分析和議論,因此作品帶有哲理性和分析性。但是,啟蒙文學作家往往不注意塑造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而把正麵人物作為自己的代言人,犯有“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毛病。
為了便於宣傳啟蒙思想,啟蒙作家還創造了許多新的文學形式,如哲理小說、正劇(即萊辛的“市民悲劇”和狄德羅的“嚴肅喜劇”)、書信體小說、對話體小說、抒情小說、教育小說等等。
英國文學
英國在18世紀經曆了巨大而深刻的變革。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了複辟王朝,確立君主立憲政體,建成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領導的政權。資產階級在國外大規模進行殖民擴張,在國內發展工商業,大型手工業工場發達,一些生產部門已經開始采用機器。到了18世紀中葉,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誕生了。雖然早在上個世紀英國已經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但仍然有著啟迪民眾向封建勢力繼續鬥爭的曆史任務,由於這個任務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提出的,所以英國的啟蒙活動和法、德等國的啟蒙運動並不完全相同。
這一時期英國啟蒙思想家和作家以理性為武器反對封建殘餘,批判資本主義製度,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人民。同時,古典主義在這個時期還有很大的影響。保守作家大多遵循古典主義的創作原則,一些進步作家也或多或少帶有古典主義傾向。本世紀初期,古典主義在詩歌創作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作家是蒲伯(1688~1744)。他模仿羅馬詩人,有的詩對貴族生活進行溫和的諷刺,有的宣揚庸俗哲學。他長於說理,詩風精巧,但缺乏深厚的感情,形式多用雙韻體。
現實主義小說是18世紀英國文學最主要的貢獻,它在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下,繼承並發展了流浪漢小說的傳統,直接取材於社會生活,以普通人,特別是中下層人物作為主人公,通常含有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反映了初期資本主義社會暴露出的種種矛盾。與流浪漢小說相比,其情節趨於集中,時間、地點的安排也較嚴密,人物性格的塑造、感情心理的刻畫、環境的描寫都有了顯著的進步。語言一般是日常生活用語。這些特點標誌著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發展的新階段,為以後英國和歐洲現實主義小說的繁榮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