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
18世紀的法國,在歐洲大陸各國中工商業最為發達。60~70年代,手工業工場開始零星使用機器,規模較大的企業出現了,但它仍是一個封建的農業國家,基本社會結構與17世紀沒有什麼不同,仍分為3個等級:教會以操“聖職”的名義列為第1等級,貴族階級是第2等級,第3等級則包括資產階級和由手工業者、工資勞動者、農民所構成的城鄉勞動人民。前2個等級掌握封建國家的統治權力,享有種種封建特權。專製王權對外不斷發動戰爭,對內則加緊壓榨人民,封建階級和第3等級之間的矛盾尖銳到極點。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製度的一次最徹底的鬥爭,它完成了由封建貴族階級的統治形式到資產階級統治形式的曆史轉變。
18世紀的法國文學,按不同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點,可分為3種流派,一種是貴族階級的文學;一種是資產階級的現實主義寫實暴露文學;第三種是資產階級啟蒙文學,它是18世紀文學的主流。
在17~18世紀,法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談論文學、藝術及政治問題的社交場合沙龍是實際上的文化、知識中心。
在18世紀前期,各種沙龍或俱樂部盛行一時,各種沙龍的形式與內容也多樣化,與會的客人除談論文學藝術外,還熱衷於討論各種社會問題,甚至婦女們也參加社會、哲學、政治、經濟等方麵的討論,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現狀不滿,對探索社會改革的道路的熱衷。
1760年以後,沙龍數量越來越多,對文學藝術的發展起了重大影響。在沙龍中,思想家、哲學家們闡明各自的觀點,爭取知識界同行的支持,交流思想,進行辯論,這一切有助於新思想的傳播。
18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對當時的社會是持批判態度的。前期的作品一般是對上流社會腐朽庸俗的作風,醜惡可笑的世態進行諷刺。在阿蘭·勒內·勒薩日(1668~1747)的作品裏則將諷刺的矛頭進一步指向官場的黑暗,他的代表作《吉爾·布拉斯》(1715~1735)敘述了一個本來天真無知的西班牙青年,為了衝破封建社會的種種障礙,不擇手段地向上爬,直到當上首相秘書的故事。
小說反映了封建製度瓦解,資本主義關係上升時期的法國社會生活的特征。作者通過吉爾·布拉斯的形象說明在封建社會中,一個出身微賤的人即使有很好的德行和很大的才能,也不會受到重視,他隻有與壞人同流合汙才能有所作為。
1750年以後,法國基礎教育發展較快,洛克那種容忍思想自由的經典論述和一切都可以從書本中學到的觀點對法國頗有影響。一方麵,人們重視知識,追求進步,許多人靠自修學會了閱讀和書寫,讀者隊伍日益擴大。另一方麵,政府繼續實行書刊、戲劇檢查製度,國王可以用各種罪名監禁或放逐有先進思想的作家。
18世紀的法國是歐洲政治最活躍的國家,法國啟蒙運動也最典型,它明確地為推翻封建製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治大造輿論。從總體上說,法國啟蒙主義文學主要有兩大主題:反對封建等級森嚴的封建專製統治,宣揚自由平等的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抨擊教會黑暗,反對宗教迷信,宣傳無神論或自然神論。它一般以路易十四的逝世(1725)為開始的標誌,以1751年為界分為前期和後期。
法國啟蒙主義文學前期(1751~1750),與文學有密切關係的哲學蓬勃發展,取得了明顯成就。哲學家們不再熱衷於建立哲學思想體係,而是聯係實際,相信科學,實事求是,虛心接受外來的進步思想。他們一方麵針砭時弊,猛烈抨擊傳統的封建專製政體和專橫武斷的天主教教權主義,一方麵寄希望於理智和本性,以啟發讀者的本性為己任,試圖提供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製;哲學上,尚未提出無神論;文學上,依然崇尚傳統文學形式(戲劇、史詩、抒情詩等),試圖擺脫古典主義,但又受其影響。
查理·路易·德·瑟貢達·孟德斯鳩(1689~1755)是最早登上曆史舞台的啟蒙運動思想家,是資產階級溫和派的代表。他出身於貴族家庭。幼年學習過古希臘語和拉丁語,後專攻法律。1716年,繼承叔父的子爵爵位和法院院長職務。1721年出版了書信體諷刺小說《波斯人信劄》,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