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母

《婆母》是古羅馬作家泰倫提烏斯的詩體喜劇作品,寫於公元前160年。

青年潘菲盧斯非常喜歡藝妓巴克希絲,答應永遠和她相好。潘菲盧斯的父親拉赫斯眼見自己年邁,便勸說兒子娶鄰居菲狄浦斯的女兒菲盧墨娜為妻。潘菲盧斯內心非常矛盾,是順從感情呢,還是順應父命,他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經過父親再三勸說,他終於答應了父親的要求。但是,潘菲盧斯同菲盧墨娜的婚姻是非常勉強的,他一時割不斷對巴克希絲的感情,仍然經常去看望她,並希望菲盧墨娜能夠意識到不可能同他長久生活,從而主動離去。菲盧墨娜秉性賢惠,對丈夫的行為容忍、體貼。妻子的溫順感動了潘菲盧斯,他的感情逐漸發生了變化,對妻子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兩人從此和睦相處,情投意合。後來,潘菲盧斯因事外出,留妻子在家同母親索斯特拉塔一起生活。

潘菲盧斯離家以後,婆媳之間出現隔閡,媳婦厭惡婆婆,不願同婆婆見麵,最後幹脆借口回娘家參加祭祀,一去不歸。婆婆派人去叫她回來,媳婦不予理會;再派人去叫,媳婦推說有病;婆婆親自去探望,也被拒之門外。潘菲盧斯的父親經常一個人住在鄉下,得知這個情況後趕回城來。他責怪妻子不是,因為世上婆母都一樣邪惡,好同媳婦作對。索斯特拉塔心地善良、謙和,現在有口難辯,感到非常委屈。她猜想,菲盧墨娜久居娘家不歸,可能是因為兒子不在家,想同父母在一起多住些日子。菲盧墨娜的父親菲狄浦斯比較淳樸,他也搞不清楚女兒為什麼同婆婆不和,他覺得女兒長期住在家裏不合適,但是又拗不過母女,勸說不動。菲盧墨娜聲稱,隻有當潘菲盧斯回來,她才回去。因而大家都盼望潘菲盧斯能夠事畢早歸,解決糾紛。

潘菲盧斯終於回來了,他聽說母親和自己妻子不和,感到非常難過。當他懷著焦急的心情去看望妻子的時候,完全出乎意料,他一進門,正碰見妻子生孩子。

原來,在他們結婚之前,菲盧墨娜有一次被人玷汙,孩子即由此而來,當時菲盧墨娜沒有看清對方是誰,對方卻奪走了她的戒指。母親彌裏娜把女兒接回來,就是為了遮掩這一不幸,她連菲狄浦斯也沒有告訴。彌裏娜懇求潘菲盧斯同情菲盧墨娜的遭遇,不要把事情透露出去,如果實在瞞不住,就推說是早產;妻子他可以不接,孩子他可以拋棄。潘菲盧斯想到菲盧墨娜對自己的恩惠,答應了彌裏娜的請求,同時決定,不認孩子,也不領妻子,內心強烈壓抑著對菲盧墨娜的感情。使潘菲盧斯感到為難的是他如何對別人說明自己不接回妻子的原因,周圍人對他的一片關心更增加了他的這種困境。

拉赫斯、菲狄浦斯見潘菲盧斯回來,急迫地敦促他趕快把妻子接回家,潘菲盧斯推說婆媳不和,二者之間,他更孝敬母親。索斯特拉塔聽說兒子如此孝心,非常感動。既然自己是青年人團圓的障礙,便決定收拾行裝,離家到鄉下去住。

菲狄浦斯終於知道女兒生了孩子,他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可以促進家庭和睦,加強親戚友誼,因而責怪彌裏娜不該把這樣的事情瞞著眾人,特別當他看見彌裏娜要把孩子拋棄時,更使他生氣。這幾件事使他認為,婆媳不和的責任完全在彌裏娜身上,他估計,準是彌裏娜對潘菲盧斯早先同巴克希絲的關係一直心懷不滿,因而才留住女兒,拋棄孩子,想以此拆散女兒同潘菲盧斯的關係。

與此同時,拉赫斯見有了孫子,也很高興,兩位老人堅決不同意把孩子拋掉,要求潘菲盧斯即使暫時不領妻子,也得認了孩子,因為孩子是無罪的。要潘菲盧斯認別人的孩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他被逼得無言以對,決定暫時離家回避。

拉赫斯見潘菲盧斯對孩子如此殘忍,對妻子如此薄情,生起氣來,認為兒子準是舊病複發,巴克希絲的陰影未散。他們把巴克希絲找來當麵責問,巴克希絲說潘菲盧斯後來與她沒有不正當往來。當巴克希絲按照拉赫斯的要求,進屋向彌裏娜和菲盧墨娜說明情況的時候,彌裏娜偶然間認出了巴克希絲手上帶著女兒失身時丟失的戒指。原來潘菲盧斯從菲盧墨娜手上奪走戒指後把它送給了巴克希絲,孩子的父親正是潘菲盧斯。疙瘩解開,潘菲盧斯喜出望外。

詩藝

《詩藝》是古羅馬最重要的文學批評專著,是古羅馬文藝理論家、傑出的諷刺詩人和抒情詩人賀拉斯的作品。

作者在前23年至前20年,寫成了詩體《信簡》兩卷。第二卷以文藝評論為主。其中第三封致皮索父子的信又稱《詩藝》。

《詩藝》分3個部分,首先講做詩的一般原則,其次講詩歌的形式和技巧,最後講詩人的修養和任務。

作者在《詩藝》中提出了文學的教育作用,即寓教誨於娛樂之中,強調文學模仿自然的觀點。他針對當時貴族、奴隸主追逐財貨、道德敗壞的惡劣風尚,以及專以布景華麗、場麵熱鬧取勝的演出舞台,提出了戲劇應當宣揚公民道德、歌頌英雄業績、抒寫愛國題材的主張。他要求詩人要勤學苦練,把握“希臘的範例”。他還提出文學作品應有“統一與調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