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主張對後來的古典主義文藝理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他那“寓教於樂”的獨特見解,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巨大的影響。
埃涅阿斯紀
史詩《埃涅阿斯紀》,又叫《伊尼德》是維吉爾的主要作品,共12卷,近萬行,寫於詩人一生最後11年,至逝世時尚未修改完成。詩人遺囑將詩稿焚毀,但屋大維下令保存。
前6卷模仿《奧德賽》,寫特洛伊王子伊尼亞斯在特洛伊滅亡後夫妻離散,攜帶老父、幼兒、隨從和家族的神祇在海上漂泊7年,經曆千辛萬苦,到達了迦太基,女王狄多盛情招待他,他向女王追述了特洛伊陷落和自己漂泊的悲慘經曆,並和女王結婚。但由於神的指令,他必須離棄狄多到意大利重建邦國,致使狄多自殺。伊尼亞斯抵達意大利後,參拜神廟,在神巫引帶下遊曆地府,見到亡父的靈魂,亡父向他預示了羅馬的未來。
後6卷仿《伊利亞特》寫主人公到了拉丁姆地區,受到國王拉丁努斯的款待,神意要他和國王激怒了她早先的求婚者魯圖利亞王圖爾努斯,因而引起雙方的戰爭,全詩以圖爾努斯被伊尼亞斯殺死結束。
這部史詩的主題是談帝國的命運。詩人歌頌羅馬祖先建國的功績,歌頌羅馬的光榮,並說明羅馬稱霸的使命是神所決定的。他把伊尼亞斯的兒子尤魯斯寫成為愷撒和屋大維這一族的祖先,因而肯定了屋大維的“神統”。主人公伊尼亞斯的全部艱辛的經曆說明締造帝國之不易,更應珍視帝國的和平,表現了奴隸主的愛國精神。全詩是頌揚屋大維並為其政策服務的。
史詩主人公具有虔誠、勇敢、克製、大度、公正不苟、仁愛等品德,作者認為一個理想的政治領袖應該具有這些品德。伊尼亞斯和俄底修斯同是流浪者,但他負有重大使命,是神的意誌的執行者。同樣是大將,他不象阿喀琉斯為了爭奪一個女俘的私事而放棄責任,卻是克製了自己的感情,服從使命。從《伊尼德》開始,歐洲文學中第一次出現了所謂的責任與愛情的衝突的主題。
史詩雖然寫羅馬的光榮,但作者也不時流露出哀傷情緒,例如主人公在迦太基看見尤諾神廟上刻著特洛伊故事,歎息道:“人間一切都引我傷心落淚”等。詩中比較生動的人物是失敗者狄多和圖爾努斯,作者對他們寄予很大同情,使讀者感到作者對“羅馬和平”、帝國光榮能否維持抱有一定的懷疑。
史詩的風格特點不象荷馬史詩那樣活潑明快,而是嚴肅、哀婉、朦朧的。
作者細膩地描寫了狄多和圖爾努斯之死,主人公和長嫂的告別、在地府遇到亡魂等情節。他愛用幻景、夢境、預言、暗示、諷喻等手法。他也著重人物心理的刻畫。
史詩故事性強,比喻往往采用大自然中的現象,切合人物性格或情節,如把殺死特洛伊老王的皮洛斯比作春天蛻皮的毒蛇,出現在陽光裏,新鮮、年輕,但閃動著三叉舌。
維吉爾史詩沒有人民口頭文學的特點,是歐洲“文人史詩”的開端,使古代史詩在人物、結構、詩歌格律等方麵進一步獲得了定型。
變形記
《變形記》是最能體現古羅馬重要詩人奧維德詩歌才能的作品。
《變形記》是古代神話彙編,包括較長的故事約50個,短的或略一提到的故事約有200多個。全部故事從天地的開辟、神的活動,一直寫到當時羅馬,最後歌頌奧古斯都的統治權威。
詩人所敘述的許多神的故事,反映了羅馬上層社會的道德麵貌。他按照羅馬統治階級——皇帝和貴族的原型賦予天神以性格。天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為所欲為、荒淫殘酷,男神最突出的是淫欲,女神則是嫉妒和報複心理。朱庇特利用自己的天神地位不僅打動了伊俄,還引誘卡麗斯托,又拐騙了歐羅巴。但因怕朱諾發現後產生嫉妒就不得不把伊俄變成小母牛。朱諾自己又把卡麗斯托變成熊,使朱庇特不能親近她。
正是通過詩中這種種變形的故事,詩人大膽地剝去了神的尊嚴,使神顯得荒唐可笑,甚至可恥。這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羅馬貴族社會的譏諷和對宗教的否定。
除了神的故事以外,《變形記》裏還寫了不少古代男女英雄的故事,如刻本克斯和阿爾庫俄涅,俄耳浦斯和歐律狄刻,皮刺摩斯和提斯柏的故事,並且歌頌了他們純潔的愛情。
奧維德以伊尼阿斯為人物的中心,敘述了羅馬的曆史故事與傳說,極力替羅馬帝國的強大尋找曆史根源。他歌頌愷撒,把他化為天上的星辰,以此歌頌帝國。
詩人筆下的奇普斯則是另外一種形象,這個傳說中的羅馬執政官,富於責任感和公民感。他願意為了羅馬的利益而公開責備自己,這和那些公開掠殺的羅馬官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變形記》中,詩人以大膽的創造性和巧妙的語言編寫了一係列新鮮活潑的故事,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景,至今還能引起人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