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反映了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也反映了氏族內部國王與他的親屬和臣屬之間矛盾的激化。貝奧武甫無論作為親屬和臣屬都無懈可擊。作為國王,他是氏族的保衛者,直至獻出生命。對於鄰族,一反互相敵視的態度,而是助其除害,對鄰族國王,也克盡臣屬效忠的精神。從各方麵說,他都是一個理想人物。

這部史詩基本上是氏族社會的產物,但從5、6世紀起經過近300年口頭流傳,到8世紀才在英國寫成。這時英國已基督教化,寫者大半是僧侶,因此史詩裏也有基督教色彩,如氏族社會相信的命運有時同上帝等同起來,把代表自然力或惡的格倫德爾說成是該隱的後代。詩中也反映了現世的一切都將消亡以及宿命觀點。

不過從整體說,史詩仍保存了基督教以前的特色,高貴的品行,如仁愛、榮譽感、慷慨、勇敢等美德被充分肯定。

史詩結構嚴謹,選材集中。它以葬禮開始以葬禮結束,中間寫貝奧武甫一生中2件大事。詩中有大量插曲,起到對比或類比或暗示的作用,如宴會上有人即席唱希格蒙德斬龍的故事,來同50年後貝奧武甫斬龍呼應。歌者唱芬恩的妻子調停血仇失敗的故事,來烘托赫羅斯加嫁女與鄰族消弭血仇的企圖的失敗。這些插曲今天讀來顯得突兀,但對當時聽眾卻是很熟悉的。

史詩節奏悠閑而莊嚴,對話和敘述交替,有時夾入詩人的議論,如格倫德爾進入鹿廳看到武士們,大喜過望,準備飽餐一頓詩人就從旁評論道:“但今夜以後,他就再也遇不到吃人的運氣了。”詩人善用這種壓低語氣的修辭手法來表現對命運的諷刺。

《貝奧武甫》和古代英語其他詩歌一樣,不用尾韻,而用頭韻,即每個字開頭的輔音或元音相同或相似算對韻。每行詩分為兩個半行,各有兩個重讀字,重讀字一般押頭韻,因此每行最多可以有四個頭韻,一般前半行兩個,後半行一個頭韻的詩句較多。另一個特點是使用“代用詞”,如詩中把海稱為“鯨魚之路”,國王是“頒賞金環的人”,武士叫“持盾的人”等,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史詩的形式也顯示出維吉爾史詩的影響。

蜻蛉日記

《蜻蛉日記》是日本藤原道綱母所著,完成於954~974年間,是日本最早的婦女日記,也是日本日記文學的開端典範作品。

作者是一個出身於中層貴族家庭的婦女,嫁給多妻妾的貴族藤原兼家後,生有一子。後來由於身份懸殊及性格不同,漸漸地被藤原兼家所疏遠和厭棄。

日記中記述了她對丈夫和兒子純潔的愛,悲歎丈夫的薄情善變,怨恨其虛情假意。日記共3卷。是一個女性回憶自己度過的21年虛幻歲月的記錄。作者曾寫道:“歲月漸更,此身百不如意。雖年更歲易,不複歡欣,想塵世之無常,感此生之虛幻,因名曰《蜻蛉日記》。”文筆精致委婉、真實生動、感人至深。

四行詩選

《四行詩選》又譯《魯拜集》,是波斯詩人、哲學家、天文學家歐瑪爾·海亞姆所寫的詩歌集。

作者在詩中探討人生的意義。他感到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他認為關於“彼世”的說教是荒謬的,從而否定了“地獄”和“天堂”的存在。對當政的權貴和宗教上層人士進行了譴責和揭露。所以被統治者所懼怕和痛恨,他們稱海亞姆的詩是“吞噬教義”的毒蛇。海亞姆的詩歌創作繼承了薩曼王朝時期的“霍拉桑體”傳統,詩的語言鮮明流暢,簡練樸實。

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是日本小說史上裏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傑作。

作品通過源氏同各階層女性的關係和在政治上的沉浮,廣泛描繪了日本貴族社會的生活麵貌,深刻揭露了貴族相互間的勾心鬥角及他們精神上的空虛、生活上的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