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有序的生活和學習
學習有序是培養邏輯思維的重要步驟,講故事敘述事情發生始末,總是按照先後次序敘述的。給兩歲前後孩子講故事時,要特別注意按照書上每一個字去朗讀。有時孩子快要睡覺了,家長也十分疲勞,如果一時沒拿出書,沒有照著書一字一句敘述,寶寶會忽然睜開眼睛叫嚷“錯了,錯了”。因為每一次講同一個故事時,寶寶總是用心去聽,並跟隨背誦的。如果不照著書的字句敘述,雖然講的意思相同,但與孩子早已背熟了的句子不同,他就會叫嚷起來。可見寶寶是在閉著眼睛背誦,在欣賞著故事的情節,按照故事發生的次序去記憶。
在講故事時可以提問,寶寶會按照故事的情節回答問題。也可以問一些“如果”的問題:“如果媽媽忘了帶鑰匙,能將門打開嗎?”“如果小白兔以為媽媽回來將門打開,後來會怎樣?”“如果先穿上鞋再穿襪子行嗎?”等等。家長提問的目的是讓孩子想一下事情發生應該進行的次序,否則效果就不好。多次複習一下日常做事的次序,使孩子在做事情之前更加考慮得周全。
在平日生活中培養按次序工作,使事情做得有條不紊,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對孩子將來無論學習和工作都十分有用。在廚房操作時,讓孩子當助手,先幹一樣,再幹另一樣,有次序地操作,早晨先漱口刷牙後洗臉,塗上潤膚油也不可顛倒次序。晚上脫衣服時以脫下的次序放好,到早晨穿衣服時先內後外也應有條不紊。家中一切用具放在固定的地方,使用時才不致於因尋找而浪費時間。有次序地工作和生活是從小培養起來的。
養育常識
注射乙腦疫苗
2~3歲期間需加強一次乙腦疫苗,這種疫苗在滿l周歲時連續注射兩針,間隔7—10天。在2、3、6、7、13歲時還要各加強一針才能維持身體的免疫力,預防乙腦的發生。乙腦是通過黑斑蚊傳染的疾病,感染後會產生高熱、頭痛、嘔吐、抽風、甚至昏迷等症狀,容易留下後遺症如癱瘓、智力低下等。因此家長應重視按時注射疫苗。
在華北地區,乙腦在7、8、9三個月流行,而疫苗誘導產生抗體要有一個月的時間,所以每年5月份是華北兒童注射乙腦疫苗的最佳時間。南方各省5月份就開始發現乙腦病人,應在4月份進行疫苗注射。在東北,此疾病較華北遲l個月,可在6月份進行疫苗注射。
乙腦疫苗比較完全,注射後局部有輕度紅腫,偶有發熱,但很少有超過38℃以上的。有過敏體質的兒童局部紅腫瘙癢在注射後第三天最重,可以服用撲爾敏或苯海拉明等治療。如果發現高熱,或其它不適應請醫生診治。正在發熱或有慢性疾病或有過敏史的孩子,不宜注射乙腦疫苗。
不要把房間收拾得太幹淨
日本名作家阪口安吾的夫人曾經寫過一本書,在書中她透露道,安吾常常把自己的房間弄得亂七八糟,雜亂無章,連一個落腳的地方也很難找得到。有時做太太的實在看不過眼,便動手整理,打掃房間,但反而遭到丈夫的責罵,甚至被打得鼻青眼腫。
其實不隻安吾先生如此,大凡作家、藝術家等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都有共同的怪癖,他們的房間通常出奇地淩亂不堪,比雜貨店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家不要小看這種淩亂,這種狀況與他們正在進行的豐富的創造活動,絕對不無關聯。因為。耳濡目染的周圍的一切事物,在某種意義上說,會對作家或藝術家有所刺激,從而誘發他們的想象力,從而成為他們創作的靈感來源。
的確,從學爬到會走這段時期的嬰兒,所作所為確實危險萬狀,叫人輕易不敢坐視不理。一年到頭,他們不是弄翻花瓶,便是用嘴咬電線,或者從床上滾落下來。做媽媽的害怕嬰兒會發生意外,便將所有能想到的危險物品,從孩子身邊通通移開,這種做法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因此使嬰兒的周圍像空屋般地一無所有,或者隻是讓孩子能夠觸摸到的東西盡是一些有鈍角而不易損壞的事物的話,結果將會怎樣呢?
前麵提過的蒙特索黎女士就主張:幼兒用手接觸東西的時候不光是一種觸覺,對他而言還是一種可貴的經驗。因此,大人應該下意識地給孩子得到各種各樣的刺激,比如給他表麵粗糙的、類形突出的物體,或輕重不一的東西等等。
要知道,幼童對周圍的物品感到稀奇而好玩地去摸弄,甚至有時將它推倒、弄倒,都是他無止境的探索心理與創造性的表現。
就象雜亂無章的房間可給作家或藝術家新鮮的靈感一樣,在大人看來毫無意義,或者隻有帶來危險的東西,對小小的嬰兒,卻會對他產生重要的刺激,從而激發他的想象力,促進其智慧的發展,潛移默化地把他的意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因房間淩亂而拌倒,或是頭部撞到器物,從而引起嬰兒的哭號。這種情形在所難免。但這些“遭遇”對幼兒來講,卻是很好的體驗與教訓。
金錢和時間不是教育下一代的條件
前麵所舉的學小提琴、鋼琴、英文、教學等例子,說明了幼兒具有驚人的可塑性,如果不在小時候打好基礎,成年後便會喪失許多潛能,悔之晚矣。
但也許會有許多人反駁:“你說得很有道理,可是我既沒金錢。也沒有時間可讓孩子受那樣的幼兒教育。無論怎麼說,你的幼兒教育法隻是那些既有錢又空閑的人才有辦法辦到的,對我們來說隻能是紙上談兵。
其實,教育孩子既不是為了消遣或享受,也不是一件隻要肯花錢花時間就能辦到的輕而易舉的事。
的確,也有不少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為了打發時間,而把孩子送去學音樂、學小提琴。特別是看到有些父母打扮華貴,每天用小車接送小孩。並且以此作為炫耀,更難怪有人會覺得,那是一種有錢的玩樂,一種有錢人的炫耀。
但這畢竟是表麵上的和個別的現象。為了子女能受更好的教育,大多數父母都是會拚命地籌措金錢和時間的。
而且,讓孩子學音樂、學外語,並不是啟發他們潛能的絕對手段。隻要作父母的熱心子女教育,認真為子女設想,是一定可以想出一條既切合自身實際條件又能啟發孩子智力的可行路子。我們在前麵已詳細地闡述了種種可行的方法理論。
試想,倘若孩子的智力和潛能真的能用金錢和閑暇來開拓和激發,那麼,為什麼會有不少富人的兒女平平庸庸,無所作為,而寒門子弟卻不乏優秀的人才呢?
很顯然,金錢和時間並不是孩子教育的主要條件,更不是絕對條件。孩子的教育是依賴父母的愛心和努力來完成的。離開父母的愛心和努力,孩子所具潛能就很難有效地加以開發,很難達到滿意的效果。
玩具要注意其實際效果
日本著名插畫設計家真鍋博,以他細膩的筆調和獨創一格的畫藝而聞名。但在幼兒教育方麵,也有他獨到的見解。同時對自己的子女,他也在實施他獨特的教育方法。
關於小孩的玩具,他曾這麼說:“我絕不給孩子買現成的玩具,隻給他們買那些要自己動手組合才能玩的,如積木、拚圖等。所以他們都得絞盡腦計,甚至流著眼淚去拚裝,完不成時,他們也有自知之明,不敢向父母求援。總之,拚不起來就不能玩,所以,孩子都拚命地幹。一旦完成了,那份成功的喜悅溢之言表,也更懂得珍惜玩具了。”
這真是卓越的幼兒教育論。時下的幼兒教育,玩具是現成的,使孩子欠缺了一份“成功的喜悅”感。真鍋博先生的教育方法正好填補了這個漏洞。
現代玩具店,幾乎到處都擺滿了各種各樣、琳琅滿目的玩具,從衝鋒槍到小圖書,從裝飾用到教材用,應有盡有,一應俱全。連大人看了都不知不覺地被吸引,以為買了回家,孩子一定會很高興。哪知事與願違,小孩經常隻高興了一會,不久便膩了,再也不屑一顧。
幾乎每個做父母的,都經曆過這樣的教訓。有些父母還以為是現在的孩子嬌氣的緣故。其實,我們必須知道,無論嬰兒或幼兒,對於隻能看或隻會動的玩具,是一點也不會覺得好玩的。也就是說,用不著他們自己動手去完成的既成玩具,孩子很快就會感到厭倦,不能長時間地滿足他們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