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育篇:養育園地——漫漫育兒長路遠(2 / 3)

譬如,你花高價買了電動車回來,孩子卻往往不讓火車好好地在軌道上行走,而且將軌道一會兒予以拆散,一會兒加以組合,他覺得這樣更有趣味。

蒙特索黎式教育,目前在歐洲大為盛行,他們認為,小孩也是社會中的一員,所以玩具的設計也應力求日常生活化。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又有趣的材料層出不窮。如表麵粗糙和光滑的容器、鈕扣眼、瓶蓋的鑲嵌作業等。據說,住在德國波昂的一家庭,甚至都用手工製作這種開拓性玩具給孩子們,大受孩子們的歡迎。

我們大人,以往常以既成觀念認:定“玩具就是現在的”,來為孩子選擇玩具。其實,生在現代的幼兒,隻對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玩具,或可以給予他們一種“成功的喜悅感”的東西感興趣,並從而滿足他們湧自內心的創造熱情和欲望。

幼兒對玩具有自己的玩法

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書是用來閱讀的,積木是用來堆著玩的。但在幼兒看來,書並不一定要看,積木也不一定要堆著才能玩。

不隻是書本和積木,所有玩具的玩法,都是大人們想出來的,並要求小孩按這個玩法來玩。如果小孩不按規定的玩法玩玩具,大人就會很不高興,因此常要限製他們:“要這樣玩才對。”

可是,孩子無論怎樣使用玩具,隻要是憑他自己的想法玩得很愉快。盡管玩法不同,遊戲的目的還是達到了。如果大人以自己對玩具的觀點,硬叫孩子按自己的意思去玩,那等於截斷了孩子正要萌芽的創造力,使他們失去參加遊戲的興趣。

對於小孩子,書有時是被當作隧道替代品,有時被當作畫紙,有時又是撕撕拆拆的對象。父母若一味地規定書是用來讀的,慢慢的小孩便會對書產生一種抗拒心理,比一開始便不給書效果更壞。

其實,父母用不著這麼著急。隨著小孩漸漸長大,無需用人教,小孩也會明白,書用來讀讀看看最有意思,這時小孩就會對它產生興趣。

對小孩而言,沒有比原來就做好的,或不用自己動手做的玩具更乏味的東西。任何價格昂貴的玩具,如果沒有讓孩子發揮創造性與研究的餘地,他就會覺得不值錢。玩具的價錢與實際效果並不一定成正比。

每個有多個孩子的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經驗,自己初為人父人母時,都會買回一大堆玩具,到了生第二胎時,便不大買了。其中的原因是,他們到這時候已經明白。按大人的想法買的玩具,孩子並不太喜歡。

幼兒為何對玩具有著與大人不同的看法。在幼兒的心理上,覺得可以看,可以摸的東西都是玩具。所以,根本不必強迫孩子按照大人既成的玩法,去玩現成的玩具。

“戲劇遊戲”對幼兒創造力大有幫助

不管是學小提琴,還是學英語,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精進琴藝,或者能說流利的英語。學習的根本目的是:透過這些學習,使幼兒無可限量的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從這個觀點延伸開來,所有的遊戲,不管其目的是否明確,隻要能很好的開發孩子的潛能,其意義就和學琴、學外語一樣重大。

“戲劇遊戲”確實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經常做這種遊戲的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也許沒什麼特殊的表現,成績平平,甚至還不如一般同學。然而,到了三年級時,就會迅速地嶄露頭角。在眾多的學生中脫穎而出。

在這裏,就什麼是“戲劇遊戲”作簡要的說明。

說到:“戲劇遊戲”,許多人可能會認為隻是一種模仿演戲的行為。這是一種誤解。真正的戲劇遊戲,並不是依樣劃葫蘆地模仿舞台上的表演方式,而是不用化妝或樂器,隻憑孩子本身的所思所想,用身體作獨自性表現的一種創造性活動。這種遊戲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也不是為孩子日後的演戲能力作準備。

曾在幼兒時期玩過戲劇遊戲的孩童。長大後大部分都能在眾人麵前,大大方方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意願。但戲劇遊戲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於:使幼兒內部剛萌生的創造力或希望,以非常自然而直接的方式在太人或同伴麵前表現出來。所以說,幼兒的“遊戲”本來就應該是一種隨心所欲的自我表現才對。

鍛煉身體可促進智力發育

與西方人相比,東方人的走路姿勢總顯得蹣跚無力,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缺少西方人的充滿動感和活力。

嬰兒學步,快的從八個月就開始。在此期間如果打不好正確行走的基礎,終身都會蹣跚無力。“行走”這個日常生活的行為,跟音樂、語言等音感教育一樣,需要在幼時就打下好的基礎。

同時,正如常言所講:健康活潑的身體是優異智力的保證。我們希望能夠從養成正確基本動作的良好習慣中盡量地刺激幼兒的智力。

嬰兒時期的智力發展,不僅要身體的健康作為保證,甚至連身體的活動與知覺,也與之有密切的關係。兩歲嬰兒學遊泳,不僅可以促進身體肌肉發達,而且能使反射神經更為靈敏。這一事實,便是一個很有力的說明。

當然,嬰兒隻要有奶吃,有人加以保護,其餘的不用多管,也能夠長大。但僅僅如此,是不能培養出嬰兒與生俱來的各種潛能的嫩芽的,在嬰兒時期就應該開發的智力,如果沒有及時加以充分開發,對幼兒後天的影響將很大。因此,多讓幼兒活動身體,不僅肌肉、骨骼會發達,亦能及早地促進頭腦、內髒各器官的發育。

一般地說,較早會走路的小孩子頭腦比較聰明。如果就較早會走路的小孩活動身體的機會比較多這一點來解釋,這種說法也許是千真萬確的。

左、右手要平衡鍛煉

在你周圍,真正的左撇手究竟有多少個呢?充其量也不過一兩個而已。至於雙手都能熟練使用的人,恐怕就連一個也很難找得出來了。

人類最早的亞當與夏娃,是否都是右撇子,現在已無從查考。總之,不知什麼時候起,使用右手已成為慣例。

例如,汽車駕駛座、運動器材等,大部分都是為使用右手的人製造的。因此,父母為了讓幼兒適應這種普遍的習慣,當然也教幼兒使用右手。

據說,美國的左撇子比東方人多,但總的來說,世界上使用右手的人還是要比使用左手的多很多。那麼,究竟有什麼確切依據說明非使用右手不可呢?

有一種說法認為:使用左手會增加心髒的負擔,所以大部分人都用右手。這種解釋雖然很妙,但可惜現在還沒有任何左撇子心髒特別不佳的依據。

非但如此,有些人還提出:用哪個手是自動訓練出來的,若能夠雙手齊用,在寫長篇文章時,可是非常的方便,右手寫累了,可換左手,左手累了再換右手,兩手都可自由分開使用,說不定還能同時使用。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對左手感興趣,試著訓練用左手,但其結果將不問可知。

因為,使用左手寫起字來,隻能是:寫出蚯蚓般歪歪扭扭的字;用左手投球,投中目標的機會微乎其微。

左手和右手是天生就有的,都經曆過同樣的歲月,構造方麵也沒有差異。然而,為什麼在動作上效果差別這麼大呢?其原因隻能說是自幼的訓練偏差之故。

有關方麵的研究表明,猴子是雙手並用的動物。

猴子的智能雖然比人類低,但是他們卻能隨意使用雙手身。比較起來,人類的左手功能還不如猴子。可是如果人類的母親,碰巧是用右手工作,用左乳喂哺嬰兒的,那麼嬰兒右手常被壓住,就會用左手抓東西,並慢慢地養成習慣,再加上父母沒有經常注意到,不知不覺的,左手的操作能力便比右手強,終變成了左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