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教育孩子,父母應該以身作則(1 / 1)

有道是“子女不知父母心”。有些父母一碰到孩子不聽話就唉聲歎氣,甚至十分傷心,但是這果真是孩子的錯嗎?其實,責任往往出在父母身上。

JIFF老師曾講過這麼一個例子:有位母親幾乎每天都和孩子過著互相敵視的生活。她慨歎說:“真是家裏不幸,生了這麼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因此,JIFF老師對這位母親說:“那與你本身的教育方式也有關係。每當孩子有錯時.你總用責罵的方式來糾正孩子的行為,所以他才會繃著臉孔,擺出對抗的架勢。雖然你和他是母子關係,但也應該互相尊重。如果你這做媽媽的能自我反省,孩子也就自然會改正態度的。”

經過老師的開導。不久那位母親高興地說:聽了那番對自己的建議之後,她每天都懷著歉疚的心情對待孩子,態度溫和慈祥了很多。結果,孩子也變得乖巧聽話,母子間恢複彼此的感情交流。

世上那些嚴厲的媽媽,如果對孩子要求太過苛刻,稍微懂事的幼兒,就會滿臉不高興地說:“又不是媽媽自己傲的,要不。就不要說得這麼容易了。”

被孩子這麼一說,許多母親啞口無言,因為她們自己心中有數。

隻用嘴巴壓人,孩子是不會順從的。做父母的首先必須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才能令孩子口服心服。

如果讓正在成長的幼兒做出十分的努力,而身為母親的卻隻付出一、二分力量,就想應付了事,那麼當然不是說,要讓孩子做什麼,媽媽就應該先去做。而是說,做媽媽的應該有做媽媽的辦法。

有朋友告訴我,他和孩子一起洗澡時,總是要嚐到渾身是汗的滋味。並不是由於要同孩子在熱氣騰騰的浴缸中較量忍耐力的緣故,而是因為,每次要把孩子放進浴缸中讓他順順當當地洗澡,總要先找個話題哄一哄孩子,而如果每次都用同樣的話題,孩子又會很快看透。所以,做爸爸的每次隻好費盡心思,找出適當的話題。

比如說:“你乖乖地洗澡,我買玩具給你。”這樣的話題是不能持久的,小孩子很快就會吵著要你兌現諾言。所以,隻能仿效天方夜譚,每次都為創造話題而絞盡腦汁。

我們相信,沒有一個做父母的,每天隻是強迫孩子學這學那,自己卻悠然自得地打著如意算盤:“等將來這孩子成器了,我們也可以跟著享點福”,但是,做母親的至少也要象上述那位爸爸,付出相當的心力,才能做好幼兒教育的工作。俗語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耕耘又哪裏談得上什麼收獲呢。

簡言之,為人父母者,隻須克服隻說不做的缺點,肯做、肯付出,就具備了能使孩子更乖巧、更有發展前途的起碼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