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篇:啟蒙教育——父母的全權職責(1 / 3)

現代化父母

要將合理化的管教,施用於孩子,父母的角色無疑是相當重要的。但是,父母的角色要怎麼發揮才好?父母的角色究竟是什麼?很有趣的,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被大家所接受的答案。

原因在於,父母的角色本質上是社會文化期望的產品,它也是父母子女間實際行動的結果。父母角色是否適當,不僅要看社會文化的期望內容而定,也要看當事人之間設定的理想角色與實際感受而論;當然,現實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變化的限製,也必須要考慮在內。就拿產後即回到工作崗位的在以前被視為“不可思議”,不負責任,但是,在今天卻司空見慣而且不以為忤了。

父母角色的界定,要看所處的情境來說。

此外,現代父母在衡量自己的角色行為時,主要麵臨抉大多表現在應該如何對待孩子,以及要保持怎樣的親子關係等社會心理層麵,這是現代父母最感到困惑的問題了。而僅僅是是否提供子女充分的衣著、營養、健康、保護、教育機會等實質生活層麵上的問題。

對錯原則必先重視

現代的孩子,由於生活環境較之以往開明、多變化,因此,早熟、懂事的孩子不少。不過,相對的,談子的意見也多,好頂嘴、愛辯駁,而且攻擊性強。讓父母及老師窮於應付。頭痛不已。

也就緣於此,許多成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聰明有餘,卻普遍的缺乏禮貌。事實上,父母所應了解的是,孩子之所以不懂禮貌,隻是大人們所認為的禮貌,對於孩子而言,隻是孩子本身覺得不會因此而受到不利的後果,就不會刻意的尊重別人或遵守團體的規則。

因此,當孩子在行為上,出現任何不當的舉止時,父母千萬要掌握時機,掌握時效,立刻要孩子改過,絕不可疏於要求,或者延宕時機,而無法及時掌握機會教育的契機;更要不得的是父母沉惑於民主教育的觀念,而任由孩子“自由發展”,從而失去了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之人格教育。畢竟。從長遠來看,一個會表達,懂禮貌的孩子,才是受人歡迎的。

在時機上,指導孩子的對錯觀念,在孩子三、四歲時,即可引導孩子知道是非對錯的原則,因為這個階段是孩子的“利害關係期”,讓孩子淺嚐因不禮貌而遭到權利的喪失,孩子就比較容易因此而修正自己的行為了。

此外,父母的行為也是影響孩子觀念的重要因素。因為在潛移默化之下,孩子多半會“有樣學樣”,甚至學會。“見機行事”;例如,有許多孩子不懂得尊重正在談話的人,而時常插嘴、不愛傾聽。此時父母不妨自己回想看看,自己是否也會因缺乏耐心傾聽孩子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故使孩子必須以特別行為,暗示大人重視他的存在。

紀律與約束

在父母麵對孩子不適當行為的時候,紀律的使用及約束行為的施行是最常見的。不過,當作父母的“請”出家法或者“尚方寶劍”時,可曾想到使用紀律及約束的負麵意義何在?

無疑的,許多為人父母者,在拿出紀律製止孩子令人討厭的行為時,往往忽略了促成孩子如此行為的原因在哪裏。

因此,父母允許孩子將他的感覺講出來,但是對於那些令人討厭的行為則應加以指導和限製,而這種限製則是建立在保持父母和孩子自尊心的態度上,既不武斷、專橫,也不是反複無常的,而是富有教育意義的品德的建立。

使用紀律,可以根據孩子對禁止和改變某種行為的需要,使他自願接受,父母的約束可以明顯地導致他的自我約束。通過和父母取得一致以嘉許他們所體驗的社會準則,孩子可以獲得自動調節的內在標準。

孩子需要一個可以承認的行為之清楚界限,當他們知道什麼是許可的行動,就比較有安全感。

因此,在提出對孩子的限製時,就應該清楚的告訴孩子:(1)不能接受的行為是什麼組成的;(2)什麼代替物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與其部分的限製,不如總的限製,如此才能有一個艮,孩子也不致於無所適從,使行為太過或不及。

而紀律的執行,是當父母對於約束的影響了解得很透徹,同時又使用不傷害人的語言來表達時,孩子通常是會遵守孩子有時候也不免會違背規定的約束,這時候,父母而堅定的堅持自己的立場。父母在孩子違反規定時,不要變得囉嗦和爭辯不休;千萬不要被拉進關於限製公正爭論之中,也不必做冗長的解釋。比方說,對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不能打他的妹妹,除了說:“人是不能傷害人的”之外,其他解釋是沒有必要的。

善於鼓勵推動積極意願

紀律及約束,可矯正孩子的行為,而父母也應善用鼓勵,培養孩子積極的個性。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說“我不會,你幫我”,父母不妨反省是否別替孩子做得太多了,以至於孩子一耍賴、撒嬌,父母就得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此外,父母要求過多,也是一大原因。

針對這兩點,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做多學,就得善用孩子愛受激勵、好表現、好奇、喜歡自己做事的特質,製造機會讓孩子獨自完成,不但有積極的效果,更可激發孩子主動、勤快的潛在能力。

在進行時,父母也要衡量孩子的能力,不必要求太多,孩子做得不夠完善,是因為生理發育未臻成熟所致,並非孩子不求好。因此,父母與其注意成果,不如重視孩子做事的動機、過程,讓這一訓練產生正麵的效果,才不致適得其反、事倍功半。

這時的指導、示範,不以情緒性指責,對理不對人,孩子才願意自己摸索,負責到底。

與孩子一起成長

秉持“亦師亦友,與子女一起成長”的態度和準備,也許是現代父母處理角色關係時的最佳參考。況且,父母也應通曉時代脈動及新趨勢,認識孩子不同的需求,影響其生活形態,並且有效的利用各種溝通、管教的方式,才是身為現代父母所應有的準備。

憑自己為人子女的經驗來管教子女的時代,顯然已不存在了。現代的父母嚐試亦師亦友的角色,相互尊重、相互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做法,似乎是當今社會的惟一的選擇了。

先入為主——幼教一百分

前言

專家指出,一個人的人格定型,在學前階段占多數。換句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論調,並不見得是至理名言。環境雖能影響往後邁入成功的階段,但從小培養出的意誌力,積極樂觀的心態,仍然是占著絕對的分量,屬於“先人為主,後人為客”的主客地位。

在以往,為人父母者,對孩子大都采取放任態度,任其人格自由發展。社會學者、教育專家後來才慢慢發覺,固然人格的自由發展,往往能夠造就出少數的特殊人才,然而卻更產生為數不少的問題人物,徒增社會困擾與家庭負擔,對社會、國家來說,並不是好現象。

學前教育的意義

何謂“學前教育”?它的意義何在?這是我們首先必須了解的。著名音樂家馬思聰教授曾說過:“太早掌晉樂對小孩來說幼兒的世界裏,練習寫字、學琴,在他們認為並不存之!他們所要的是,大人們適度的關心,及給予他們物質與精神方麵的滿足。而為人父母者,站在輔導立場,對子女未來的期望,順著孩子的誌趣,提供他學習漸進、慢慢發展,人格與誌向可逐漸養成,一旦步入學校教育後,您將會減輕許多困擾。

因此,學前教育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訓練孩子提前接受而是在於利用大人的經驗,配合孩子們的興趣,以啟發學習的意向,而學前教育迸行時,應注意以下幾件事,為人母者,不妨多留心。

幼兒的模仿力極強,“孟母三遷’即是一例。

而且較具破壞性,對感情表達最純真,你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就可稍加貫注在這裏,音樂、繪畫、舞蹈、玩具、遊戲……都可以提供出來,遇到不喜歡的,他會顯得不耐煩;喜愛的,玩一天也不會吵人,而喜愛有間歇性,隔段時間再拿出來,還是會愛不釋手,孩子們需要你從旁協助,而不要你專橫獨斷。

多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是必要的。

鄉村跟都市有土、洋之分,雖然都是在同一片天空底下,然而無論景觀、房舍、建築,都有差別,久居都市的孩子,每天所見的無非是幾坪大的房間、川流不息的車輛,想要玩玩“官兵捉強盜”的遊戲,恐怕都還找不到足夠的空間,父母應多帶孩子們到鄉村、田園玩玩。若做不到,則可在家中的院子或空間,放些砂石、野草,雖無大自然之實,但也聊勝於無,依然可以讓孩子玩得不亦樂乎。不要怕孩子弄髒衣服、身體,弄髒了還可以洗,最重要的,從其中玩出的野性,常能影響未來的雄心壯誌及達觀進取的精神,這些都不是一些斯斯文文的積木可以培養出來的。

有人說過,家是孩子的王國,溫馨和祥的氣氛,常是一個家庭美滿的主因,孩子人格要健全,不能在童年的心靈留下任何陰影,因此,夫妻間的和諧會直接且深刻影響孩子們的童心,是不容忽視的。

結論

總言之,對學前孩子的教育,是不需要存著“恨鐵不成鋼”的急躁心理,孩子畢竟是孩子,往後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太富裕、養尊處優的生活不見得就會培養出好的人才,為人父母的隻需在旁邊提供、引導,騰出一個適度空間讓他們發揮所長,完全勉強不得。

智能營養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