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篇:啟蒙教育——父母的全權職責(2 / 3)

智能發展的過程

人的智能發達最快速的時期就是嬰幼兒時期。依據大腦生理學上的理論,要提高兒童的素質就必須在腦細胞發達最快速的嬰幼期來做;而所謂的腦細胞,包括有神經元、神經鍵、神經膠質等等。這些神經元、神經鍵、神經膠質是受了刺激後才會長出來,所以早期教育為什麼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在腦細胞會長出神經元、神經膠質最快的時期給予刺激,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從法國腦能保健學院院長莫尼克·樂波生博士七年來從事人腦智能運作的多種實驗,發表的科學報告震撼了整個智能提升學界,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有下麵兩項。

大腦紋路的形成生理:每一個人的大腦中,含有一百億以上的腦神經元,一般人經常隻運作這一百億個神經元中的五至十億左右,其餘的九十多億神經元,因為缺乏使用,本有的潛能未得到發揮,逐漸退化,腦神經元群便會日趨靜止。

腦神經元複蘇的具體證據:透過智能提升活動的訓練,用電腦斷層掃描的影像,一目了然地看出在訓練前後大腦紋路的變化,在訓練前靜止的紋路,在訓練後可複蘇了。

因此樂波生博士的重大發現告訴我們,人腦紋路的形成直接受個人用腦方向和用腦程度所決定,用腦程度和用腦方向愈高愈多的人,在處理難題中較容易得到一些活動神經元的協助,因為大腦中話動的神經元較多;所以為寶寶做智能提升時,盡量在更多方麵努力,使他接觸麵無限增廣,建立最多功能的大腦紋路。

發展智能方法論

指導技巧

如果父母忽略了培養子女的學習態度,而隻是給予大腦不斷的刺激,孩子還是不容易成為智商高的孩子。智能發展好的小孩所具備的條件有下列五點:

1.學習意誌旺盛。

2.能集中精神。

3.能長久思考一件事。

4.有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耐性。

5.有獨立性與自主性。

以上這五種特征是小孩要學習或玩遊戲的基本條件,如果忽略了這五個條件,就無法使孩子優秀的潛能發揮出來。那麼要培養這五種條件必須如何做呢?

1.絕對不要寵壞小孩:許多小孩子所以缺乏意誌力、集中力,依賴性過強的原因,就是由於父母保護過度所造成的,這種情形在老大或獨生子特別明顯。如果孩子一切都由別人代勞,他就沒機會思考,也沒有機會自己去動手做。所以培養優秀兒女的第一要件,就是不要過分保護,讓孩子按著能力的發展,自己去做各種能做的事。

2.培養孩子的學習意誌:如果孩子缺乏學習的熱情,學什麼、玩什麼都無所謂,他的智能就會受限製。大部分的小孩對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有學習意誌,而能集中精神去玩;因此做父母的必須了解子女對哪方麵有興趣。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其實很簡單,隻要讓孩子的生活環境中具備可以培養興趣的東西即可;父母可從多方麵來觀察子女的興趣,而不要勉強孩子去學習各種東西,在未發現孩子的興趣之前,要盡量培養孩子能熱衷於玩遊戲,而且不要中斷他的玩耍或加以幹涉,應該多誇獎。而能維持長時間的興趣,就是學習的原動力,進而產生意誌並集中精神去做了。

智能提升營養學

專家認為頭腦的好壞受食物的影響占百分之八十,因此應多注意食物攝取問題。

1.健腦食品:糙米、胚芽米、黑麵包、胚芽麵包、天然的食物例如深海的魚類、海帶、花生、豆漿、豆花、豆腐、豆幹、味噌、青菜、核桃、金針菜。維他命中的A、B、C、D、E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隻要不過量,每天吃一些維他命補充是很好的方法。

2.美國哈瑞兒博士於一九八一年做了一個用營養素提高智商的科學實驗,實驗結果,智商確實提高了很多,根據哈瑞兒報告,裏麵共有十九種營養,包括十一種維生素及八種礦物質。

音樂發達腦力

科學家們不斷研究音樂的結果,認為它是一種心智體操,像玩樂器、練唱、聽交響樂等可加強肌肉發展、身體協調力、對時問的敏感度、專注的能力、記憶的技巧、視覺聽覺的發展,以及對壓力的控製。音樂與右腦有關,而右腦掌管情緒與感覺,所以玩樂器、唱歌、聽音樂有助於宣泄情緒。當我們聽到好聽的音樂,情不白禁就會手舞足蹈,這是因為音樂刺激了我們的腦神經,使我們愈發活動起來。

音樂對心智發展的正麵效果.自出生後就開始,實驗證明音樂會刺激新生兒的活動。耶魯大學小兒科仙思教授的一項研究指出,接受有規律音樂刺激的新生兒,他們智商比未接受刺激的高出27—30點。

在玩樂器時,對小肌肉的控製,就等於在作腦部運動;例如,彈鋼琴或拉小提琴,有利於手指的活動,同時可以改進手眼協調力。

打開寶寶的神智

難為的天下父母

隨著科學進步,幼教觀念不斷翻新,許多實驗都證實了幼兒初期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家中教育孩子,便是現代父母的一個大問題。

目前,街坊間林林總總的幼教叢書,各家學派眾說紛紜,父母親在期望兒女成龍成鳳的心態下,讀遍各種入門書之後卻仍無從著手。在“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理下,這些父母們不禁又要問:“如果我現在不讓他學些什麼才藝,他將來不是就跟不上其他孩子?而到底要教給孩子什麼東西,才能使他們更好、更聰明呢?”

其實幼兒教育的目的並不隻是“教”孩子認多少字、會唱多少歌。而是要“為”他們奠定一生智力和性格的基礎,同時培養他們熱愛生命、自動自發的習性。在孩子認知還未成熟的時期,一味地“教”他些什麼,可能導致的結果是:在父母親過度的期許下,孩子因為無法達到標準,而在學習中產生挫敗或逃避的心理,以至於在未來的Et子中害怕學習、甚至逃課逃家,這將是他生命上的一大缺憾。

因此父母如何掌握孩子學習的“敏感期”,並提供一個適合的環境,在本文中將有一詳細的介紹。

請放慢腳步,等一下

常在路上可以看見一位行色匆匆的母親拉著孩子的小手疾步向前走,而對於路上一切都感到新鮮的孩子為了跟上母親,隻有放棄觀察的機會,氣喘咻咻地邊跑邊跳才能緊跟母親的腳步。如果您也是這樣的一位母親,可要注意了。也許您的孩子內心正有一股無法抗拒的學習衝力,要去探索、去碰觸這個新奇的環境,何不放慢腳步等他一下呢?

一種無法抗拒的生命特質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自出生起就具有一種能夠主導其發展的內在動力——“敏感力”。而這種特殊的能力,隻短暫地存在於幼兒時期,到了六歲以後,很多敏感力就幾乎不存在了。所以這段難得而重要的珍貴時光,蒙特梭利就稱它為“敏感期”。

當孩子處在某一段敏感期時,他隻對環境的某一項特質專心。他並不需要特殊的理由或誘因,就對某種行為產生強烈的興趣,而且能夠不厭其煩地重複,一直到過了敏感期,這股近乎狂熱的“重複”才會稍減。

在敏感期中,孩子內心有一股力量、一個法則、一個進度,並且吸引著他跟隨著成長法則成長。在這段期間中,兒童透過“反複的工作”與外界環境接觸,借著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可以了解自己、了解環境,進而建構自己,形成完美的人格。

而且.在敏感期中的學習往往是事半功倍。如果在任何時期的興趣受妨礙而無法發展,就會永遠喪失以自然的方式來克服環境的機會,導致精神方麵的發展及完成出現障礙。因此我們絕不能任孩子“碰運氣”去得到敏感期中發展的機會,而應該在孩子的敏感期一出現就立刻幫他,不斷地為他提供一個適合他發展的環境。

敏感時期的現象

了解孩子各時期的能力發展,就可以提供適當的活動和器具,對於孩子的成妊和發展有極大的幫助。蒙特梭利從觀察中得知,孩子在生命成長中的敏感期,會出現以下幾種現象。

對秩序的敏銳性

這個現象從出生後的第一年,甚至頭幾個月開始到第二年。這樣小的孩子,其所以喜歡秩序是由於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熟悉環境,才能將自己原來的知覺歸類,否則他會因為找不到或弄不清楚而害怕。

所以孩子通常會以三種方式來表現對環境的要求:.他看見東西擺在一個出現的位置會很高興;看不到的時候會驚慌,也會發脾氣;而且如果他能做得到,就會堅持把東西放回原來的位置。因此如果從小能給孩子一個有秩序的環境,孩子將來處理事情時,就會有秩序、頭腦聰明了。

急切地以雙手和舌頭探索環境

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從六個月起,就喜歡不斷揮舞著雙手,抓抓床邊的小東西,而且不管拿到什麼東西,都會馬上放人嘴裏嚐嚐它的味道。這是由於他們借由味覺和觸覺器官,來吸收環境中每樣東西的性質,同時也借著這種行動來發展語言能力所需要的神經組織。

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必須處在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中,否則很難充分發展他的語言。而且在這一階段,大人們所該做的應該是去留意孩子所拿到手的東西,隻要是沒有危險性的東西,都盡量讓他嚐試,滿足他味覺的敏感力。同時也要告訴他這叫“××”是“甜”的或者是“酸”的來幫助他發展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