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篇:啟蒙教育——父母的全權職責(3 / 3)

學習走路

大約在一歲左右會出現。蒙特梭利認為這個時期等於幼兒的第二次誕生。孩子不僅從運動中學會協調身體的平衡,同時也發展了自己的能力。由於環境四周的景物都吸引著他繼續往前走,如果大人們想在這個時期幫助他,就必須放慢自己的步伐與目標。

對微小精細的東西產生強烈的興趣

這個階段大約出現在一歲半到四歲之間。不論是牆上的一隻小蟲或是大人身上的任何小飾品都會引起他的興趣。如果您看見他目不轉睛地看著某種東西時,千萬不要忽略了,這正是您教育他的好機會。

孩子對生活中的社會性發生興趣

他們會積極地了解別人的基本權利,試著學習禮節,由觀察別人的行為,進而由與他人的接觸中,形成他與別人互助合作的團體意識。

心理饑餓的孩子容易產生偏向性行為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的教育發現,它解釋了兒童從環境中得到知識的現象,園此她特別重視敏感期在幼兒身心發展上的重要性。由於敏感期是自然所賦予的特性與限製,任何人違背這個原則,不是撮苗助長,便是坐失良機,造成兒童永久偏向性行為的產生。

有些母親常會說“我孩子真是令人生氣”、“他老愛說謊”、“他總是要我陪在他的身邊,一分鍾都不能離開。~我的孩子很不專心,一下子就厭倦了。”……在說這些話的同時.父母們是不是也要反省一下,對於孩子的態度是不是有些不當,才會使孩子產生這些偏向性行為?

依賴、占有行為、駕馭大人、說謊、破壞性強、自卑、呆坐等,是幼兒容易產生的幾種偏向行為。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每個孩子天生所必須經曆的心智建構活動,就不難發現。孩子性格上的缺陷都是由於在早期受到不適當的待遇所造成的。

蒙特梭利認為,孩子心理的饑餓與缺乏內在自發性、建設性的活動機會,是許多不幸發生的原因。在這些孩子當中,幾乎沒有人能夠找到充分發展所需要的條件。大人們為了節省時間,避免麻煩或怕孩子發生意外,因此事事都為孩子們做好了。因此孩子們無法自己完成活動周期,結果變得被動、依賴與遲鈍。雖然他們看見了東西,也想要,卻隻能看而不能用手觸碰,否則換來的就是一句“不要動!”的命令,沒有東西可以讓他們操作。一旦孩子們自己擁有了東西時,他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隻有把它們破壞掉了。

給父母親們的建議

父母親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家”更是孩子生活最久的場所,對孩子的影響也最大。父母一定要用有效的引導才能掌握這段為孩子奠基的時刻,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最好的啟發,不至有偏態行為產生。因此蒙特梭利對父母提供了幾點建議:

尊重孩子

“唯有當我們了解幼兒也是位獨立的人時,我們才會鼓勵其自主性和獨立性。”孩子有強烈的自尊心,而且非常敏感。他需要身旁的大人能聽他說話、知道他的感覺、受到重視,並感受到自己是家中被尊重的一分子。但並不表示孩子就可以“我行我素”。

以科學的方法觀察孩子

父母親想要和孩子們一起成長,必須先培養觀察孩子們的能力,喜歡他們,還要接納他們。要以客觀的態度記錄孩子的成長點點滴滴加以分析,找出正確的結論,絕不可以個人的“經驗”來妄加評斷孩子的行為。唯有在深入觀察之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發展程度,好決定如何協調環境配合其發展。

讓孩子自己嚐試

許多小孩子偏向性行為的產生,就在於因為成人們掌握了環境所有的控製權,孩子無法由環境中滿足其成長所需而造成。孩子需要靠“獨立地完成工作”來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切忌勉強去灌輸知識,隻要稍加指點,讓孩子自己去嚐試。

提供一個好的生活環境

一般家庭在生活上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存在。家中的用具和陳列大多隻著眼於大人生活的方便,因此孩子要適應大人,無法自由地成長。

配合學校培養孩子合理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品格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必須互相配合的,否則在兩種不同標準下,隻徒然造成孩子的疑惑,更讓其無所適從了。

天才起步

增加記憶力從二歲開始

小莉,隻有一歲九個月大,紅紅潤潤的雙頰,與她那柔細烏黑的卷發非常相稱,然而從小莉的歲數及外表看來,實在很難想象出她已很會說話;甜甜的小嘴.實令人又愛又疼。這無非是她那美麗健康的媽媽及優秀且沉著穩重的爸爸之愛情結晶。

在一次偶然的訪問中.小莉的媽媽說道:“其實孩子出生六個月之後,便讓她聽‘幼兒錄音帶’。而在新聞方麵,也應從小開始予以灌輸。無論如何,這都不是過早的。”

一位已當父親的送貨員說:“貴府的小孩子,讓他聽錄音帶?”他感到非常驚訝,而且不免懷疑這種教育方式是否真的收到預期的效果。不管怎麼說,將近一歲的小孩一聽到音樂,便天真的笑起來,而且隨著音樂有節奏感地擺動著身體,又高興、又叫又喃喃自語。一般來說,慢慢地開始模仿、學習,是在一歲三個月到一歲半左右。她所知道的單宇愈來愈多,有關於字句方麵也逐漸地增加,發音方麵也由模糊而逐漸正確,這一切都歸功於錄音帶。有位母親說:“母親節時,小孩子幫助母親‘做事’聽聽母親說話時,不由地就會叫出一聲‘媽媽’,真的令人感到驚訝。不僅如此,客人來訪時,也會自主地把頭低下去打聲招呼;下雨時,她急速地想去拿雨傘。真的非常懂事。”

有位父親感觸頗深地說:“小孩子啊!隻要錄音帶放一次給他聽,便可以將錄音帶聽來的東西派上用場,而且童謠唱了又唱。錄音帶真的比什麼都容易學習到一種教學方法。”

一歲左右在醫院裏接受健康檢查時,小莉表現突出的記憶力和表達方法,因而把所謂麻煩、費事的嬰孩常識給推翻掉。這也許是出生六個月後,使其收聽錄音帶的這種說法,也打破了過去固定的舊有育兒觀念。使父母能夠換換教育兒童的方法,嚐嚐美好的教育成果。總而言之,這種教育成果,就以小莉的例子而言,任何做父母的都可以嚐試。

聽錄音帶也是一種教育兒童的方法

當小莉進入幼兒錄音帶的世界時,小豆也加入基礎班,不同的是小莉、小豆的年齡。小豆大概是因為檢診之時發現他息了失語症,因而遲遲不能與他同年的兒童一樣講話。

當時小豆的媽媽卻認為:“男孩較晚學習說話是理所當然的事。”因此不太擔心小豆在一、二歲時不會說話,同時他的母親也沒有好好教小豆。

“由於男孩子的緣故,因此對教育方麵與女孩子有所不同。對男孩子教導的話,則必須嚴格才行,而且我自己說出一句話之前,必須時時注意、刻刻小心,即所謂身教。如果萬一對小孩有所要求而自己卻做不好的話,那麼做父母的隻好將自己對小孩的要求收回去了。”

作為一位母親如果能夠做到上述所說的話,那麼當母親知道自己的小孩患有失語症時,當然會受到相當大的打擊。於是他的母親便開始循著保健所告訴她的育兒方法,開始教導孩子,同時也各方麵的收取各種別人所介紹的育兒專門書籍。

做母親大聲疾呼自己沒有竅門兒,卻偏偏得不到任何人的反應時.心情上極為不穩定。雖然教育小豆用普通的養育方法便行得通。卻因疏忽而使像小豆那樣的小孩患上了幼兒自閉症。“接下來剛出生不久的妹妹,為小豆的自閉症而增加了不少麻煩,再這樣下去,可真是傷透腦筋。因此,就想把他送到幼兒園的試聽教室去上課。”他的母親說著。

但是這該怎麼辦呢?因為完全無法平靜的小豆,不管聽多少個鍾頭的錄音帶,他還是隻對“第一回”的“三匹馬”之錄音帶感到最有興趣。

對自己一點都沒有感到壓力的小豆,反反複複地聽那些童謠錄音帶,這點倒是讓他母親感到很驚訝,後來他母親回憶說:“之後,小豆也會翻翻有圖案的書籍,對其內容也似乎有所了解;對文字方麵,也多少能記住一些。”

後來勉強地送小豆進入幼兒園裏,對老師所講的話也多少能吸收一點。被編人年歲大一點的班級時,他也能夠講出流利的話來。

“當然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幼兒園的團體生活以及老師的教導有方。但是當時如果一直沒有采用錄音帶的訓練方法,那麼現在是否也能夠達到如此進展呢?”

前些日子,幼兒園裏2。4歲的課程結束時,小豆所表現出來的完全是正常小孩。當他興致勃勃,聚精會神的陪伴妹妹聆聽“小毛驢”錄音帶時,與普通進度的小孩實在是沒有兩樣,以往的失語症也消失。

他母親回憶說:“這兩年來,母子一起聆聽童謠錄音帶,唱唱歌、聊聊天,共同度過了快樂的時光,享盡了人間的天倫之樂。”

總而言之,2-4歲是小孩的語言發展階段。稍提早學會說話當然好,然太遲才讓小孩學說話卻不太好。小豆就是一個例子。而童謠錄音帶在現代的家庭中,已不愧稱為小孩“開口說話”的啟蒙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