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對暗示的敏銳情感,可以視之為一種內在感受力的誇張表現。這種可以稱之為“對環境的愛”的內在感受力,乃是兒童心理成長的一種助力。小孩天生就是一個熱心的觀察員,且特別對成人的一舉一動感興趣,並希望模仿成人的行為。就這一點而言,成人應該肩負一種任務。他可以成為小孩行動的誘因;或成為一本攤開來的書,供孩子學習如何做他自己的工作。如果成人肯肩負提供適當指導的任務,就應該在專心注意他的小孩麵前,安靜、緩慢地行動,好讓小孩看清楚每一個細節。
如果成人不這樣做,卻順著自己的本性做出快節奏的動作,則不僅未達到鼓勵及教導小孩的目的,反而不自覺地透過暗示的力量,以成人快節奏的行動方式壓迫小孩的心靈,而讓自己取代了小孩。
甚至能以感官感覺到的物體,如果它們有吸引力的話,也會對兒童產生強大的暗示性影響力,像磁鐵一樣地吸引兒童表現出許多不同的活動。有位教授曾經拍攝一部非常有趣的心理實驗記錄片,有助於說明這個觀點。實驗的目的是要辨別在蒙特梭利學校受教育的智障兒童與正常兒童,對相同物體的不同反應。兩組兒童的年齡及背景都差不多。實驗人員在一問房子裏的桌子上擺了許多不同的物體,其中包括一些我們為兒童設計的教具。
記錄片一開始,是一組兒童走進房間,麵對這麼多不同的東西,這組兒童很感興趣,且受到吸引。從他們活潑的動作及滿臉的笑容,可以看出,他們置身在這麼多不同的東西中顯得非常快樂。每一個小朋友都拿起一樣東西玩。他們不斷地重複這樣的過程:一個東西玩夠了,又去玩另一樣東西。
記錄片的第二部分,是另一組兒童走進屋子,他們慢慢地走進來,停下腳步,並四處張望。幾乎沒有人去拿桌上的東西,而是光站在那裏不動似地聚在一起。記錄片就這樣結束了。
誰是智障兒童,誰是正常兒童呢?事實上,那些精力充沛,把每樣東西都玩過的那一組,是由智障兒童組成的。可是觀看記錄片的人從中獲得的印象,卻是這組智障兒童似乎比較聰明。因為一般人都認為有朝氣、經常流露快樂表情的小孩應該比較聰明。
在這部記錄片裏,我們看到正常兒童靜靜地站在一旁,用心注視單一物體很長的時間。他們用沉著、謹慎的動作,伴隨著用心的思考,證明他們是正常的兒童,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這個實驗結果違反了一般人的傳統觀念。因為在正常的環境裏,聰明的兒童比較好動活潑,像記錄片裏的智障兒童一樣。可是在我們學校裏,正常兒童的表現卻有點違反傳統。他們的動作較慢、常在沉思,但他們的動作係受到自我的控製並接受推理的指引。他們亦受到所見事物的刺激,但他們有能力控製所得到的印象,因此能充分運用。而自製及“不會不停地活動”才有價值。兒童應該懂得支配自己的動作器官,而不應該毫無目的地亂動一通。這是非常重要的。
正常兒童不僅會受到感官的刺激,也運用思考能力而行動。逐漸地,兒童將學會專心注意某個物體。這種心智與活動均集中於單一物體的現象,其實就是兒童內心深處的外在表現。
照自己的想法移動身體,是很正常的行為。受到內在紀律的指揮,人類才能做出有秩序的外在行為。缺乏這種內在紀律,人類將無法控製自己的行為。這種人將受到他人意誌的支配,或成為外在影響力的犧牲者,就像:色大海中漂流的船隻一樣。
本來人類自發性的意誌力會在艱苦的環境中培養起來,但是,往往會受到外在影響力的阻撓。如果真的發生這種事,表示某人的人格已經分裂了。如果這種事發生在某個兒童身上,他將失去朝自然發展的機會。他將像一個乘坐熱氣球的成人,降落在一片沙漠中,結果氣球被狂風吹跑了,隻剩下他一人在沙漠中。他找不到氣球,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帶他離開這片沙漠的工具。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必須和大人刻意施予的影響不停地鬥爭,長大後就有可能變成一個這樣的人:盡管身體已經長成,他的心智仍然是黑暗的,未得到適當的發展;而且他的行為表現毫無個人主張。就像小時候的經曆一樣,到了成年,他仍然是外在影響力的犧牲品。
抓著時機
“我叫我孩子的時候,他為什麼不來呢?”愁煩的父母往往提出這樣的問題。可見父母都對不聽話的孩子感到棘手,不知所措。一定是孩子天性上的某個特點或是父母管教方法上的某項錯誤,導致年幼孩子拒絕來到父母麵前。事實上,每一位受過訓練的幼教人員都知道,孩子往往不會放下他們正在做的事,跑到叫他的那人麵前。
有一位家長認為,他的孩子被召喚的時候,他應該立刻來到他麵前,不管他是忙著做有趣的工作或是專注於令人著迷的遊戲。這位家長要想到——何時一個孩子該開始顯出獨立性,使他不會被任何外人控製支配?這兒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一個孩子變得獨立並且抗拒家長的指令和勸戒,究竟是不是合宜呢?
事實上,現今的孩子在被召喚的時候,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樣,會迅速來到大人的眼前。二、三十年前,兒童不像今天這樣排滿了活動,甚至超過其學習能力的極限。他們不像今天大多數的孩子那樣,受到汽車、電話、收音機、令人興奮的電影和其他事物的影響。
父母抱怨自己孩子不順從聽教,同時又想知道關於如何處理的意見心得。事實上,這些家長的童年生活,比今天的孩子所經曆的童年生活要簡單得多。不像他們現在有那麼多事情要吸收消化。最重要的是,這些家長的父母不會常常召喚孩子,更沒有那麼多的餘暇去對孩子小題大做,母親要做所有家事,因而她呼喚你前去時,你就得去幫忙。你知道母親叫你,就必須立刻回應,否則事情就會出差錯了。
新時代醞釀新模式
而今,孩子在你呼喚他們時,不需要立刻跑到你麵前去。往往你並非忙碌於嚴肅正經、不可避免的職務。你比你的母親有更多的時間去侍候在孩子身邊。你的命令要求裏沒有那種必要性的腔調,不如你母親當年對你所發出的要求那麼緊迫。此外,你當時不是在做這些令人動心備受吸引的種種活動。
你一定已經感覺到,服從在今天已不像二十五年前那麼經常被提出來了。孩子的同伴也不會在受到呼喚的時候,放下他們的工作、遊戲,跑到父母麵前。家庭、街巷,甚至學校的氣氛都孕育出個人獨立自主、抗拒權威的特質。在你認為你的孩子非比尋常時,你該把這點考慮進去。他並不比別人特別,因為他在你要他做不同的事情時,他也在堅持做他的事。
問題的心理麵
如果你正在閱讀一本耐人尋味的書,你能轉移注意力或注意聽旁人的話?假如你在廚房內忙碌,孩子叫你去幫忙修理他的車子,你是否會立即放下手頭的工作,跑去他那兒呢?若你深深地迷戀一局橋牌遊戲,孩子要你為他講個床邊故事,你會立刻放下手中的紙牌,到孩子哪兒嗎?
假設一個孩子,他隨時放棄正從事的任何工作,服從另外一人的邀請、建議或要求的話,對他自己心智上的發展有多大的幫助呢?父母通常希望孩子能培養出一項重要特質:專注。老師發現學生最常見的毛病是:不能專注,容易受到外在形形色色事情的幹擾。當某人邀請他們參加一項遊戲、比賽或去登山時,他們不會固定在他們該執行的事情上。意誌薄弱的人是不能專注的。對任何建議都一一回應。他們意誌薄弱的一個原因是,他們不能穩定在應該掌握的工作項目上。
孩子該向父母做出回應,但無須完全依從他人給予他的命令或建議。不幸地,幼兒不能自然而然地區分出監護人、顧問、引導者、管理人和旁觀者的不同。父母該如何訓練孩子區別其中的微妙關係呢?
命令孩子要簡短中肯
在孩子深受一本書、一個遊戲或任何工作吸引,正專注的時候,父母應該盡量避免呼喚孩子。若確有必要,大人應自己走到孩子身邊,確定已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正在進行的事情上轉移過來之後,再提出指示。無論何時,當我們必須召喚孩子時,都應該避免造成孩子因為不得不離開他的工作而沮喪不已的情形。
還有,召喚孩子時,他必須確實來報到,絕不能有任何例外。一旦他曾有抗拒呼喚而被原諒的情形,往後抗拒違命的道路就敞開了。若一位母親一天呼喚孩子的次數不超過兩、三次,同時每次叫他,他都回應,那麼在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當中,父母管教起來將會比較沒有困難。
原則是:如果孩子深深地沉浸在遊戲或工作中的時候,除非逼不得已,否則不要呼喚他。請牢記,專注是孩子內在的值得培養的特質,所以我們應注意如何使他樂於回應我們的命令。更重要的是,今天的生活鼓勵個體性、獨立性、主動性,而貶抑溫良和奴隸性的卑躬屈節。無論如何,當你發出一項命令時,要貫徹到底。不要隻為表現你的權威,或試驗孩子對你的尊敬而發號施令。我們應基於為孩子著想或建立家庭行為規範的考慮才要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