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孩童
對身體的照顧往往有清楚的規則可循,但是,照顧心靈的規則,尚待人類去了解。孩子不隻感到對食物的需要;當他獨自完成一件工作時,那股成就感讓他喜悅不已。此時,我們能深刻感受到孩子內心的需求。我們必須為他創造各種不同的方式,使他的內在心靈得以發展。
大部分現代的玩具都不能給孩子心靈以啟發和激勵。相信那類玩具最終會從市場上銷聲匿跡。讓我們看看過去幾年來的改變:玩具一直不斷地變大。洋娃娃已經大得幾乎和小女孩一樣高,相對地,洋娃娃的一切附屬品,如床、櫃、爐子等,也都加大了。
可是,小女孩並不因此而高興。
倘若玩具愈做愈大,小女孩變成洋娃娃的對手,並且曾想要自己擁有洋娃娃的小床和小椅子,結果洋娃娃會被拋棄。小女孩反而滿心歡樂地使用那些原本是給洋娃娃用的東西。所有那些可愛、有用的東西會帶給她一個新生活))一種真實的生活——唯一能使她快樂並幫助她以自然方式成長的生活。
我們必須提供孩子一個他能自己善加利用的環境: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小洗手台、幾張小椅子、一個他能拉開且帶有抽屜的櫃子、一些他能操作的常用藥品、一張小床,和一床惹人喜愛的毯子,孩子能自己折起,又能自己鋪展開來,能鑽進毯子裏。我們一定要給他一個生活和遊戲的環境;然後我們會看見他整天工作,並且忙個不停,要自己脫衣服;在自己的床上躺下來睡覺。他抹去家具上的灰塵,把東西整理好,注意飲食,自己穿衣。孩子不再亂發脾氣,也不再胡搞瞎搞,表現得柔和親切又順服。
新的教育方法是為孩子預備一個適合發展的環境,且大體上承認孩子本來就喜愛工作和秩序。要觀察他,在他心靈發展之際,確認出他特別急切的需要,這是照顧心靈的方式。的確,孩子心靈的發展最為重要,這也是新教育的基礎。
在此,讓我列舉出幾項原則,可幫助父母為孩子找到最佳方法。
1.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所從事的合理活動,並且嚐試去了解。
2.盡可能支持孩子對活動的渴望,教導他能獨立自主,而不是去服侍他。
3.注意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因為他們比我們想象的更敏感、更常受外在的各種影響。
有獎有罰
一個新兒童誕生了,他在精神上絕不像傳統觀念裏的孩子那樣無助且無能。一種嶄新的尊嚴感,將隨著內在生命的自由油然而生。從此,孩子對他自己擁有的東西興趣盎然,也會對許多曾經吸引他的外在誘惑保持漠然。
我們相信借一些外在的獎賞來鼓勵孩子是必需的。先激發幼兒較基本的感情需求,比方說,食欲、虛榮或自愛,以便讓他培養工作與和平的精神。但是,有些孩子根本不理會這些低層次的獎罰刺激,仍然品行良好。於是,應該停止那些不再適合我們孩子的獎品和懲罰,並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專注在他們的工作上。
然而,再沒有任何事情比要求老師或家長放棄舊習慣和偏見更困難的了。
有一位老師對改進以上觀念特別感興趣,她從自己習用的教學方法中引用一點兒到教室裏來。有一天,她讓一位最聰明的孩子,戴著一個大的銀質十字架,而另一個孩子被要求坐在教室中間的一張椅子上。
一位孩子受到獎賞,另一位孩子遭到處罰。戴十字架的孩子從他的小桌上拿東西到老師的桌子,來回不停地走動。他十分忙碌並且專注於他正做的事。他許多次經過被罰坐椅子的男孩麵前。他的十字架正好掉在地上,受罰的男孩撿起它,前後左右仔細地觀看,然後對失主說:“你知道你掉了什麼嗎?”那個孩子轉頭滿不在乎地看看掉了的東西,他的表情似乎在說:“別打擾我。”之後,他說:“那對我有什麼用?”被罰的男孩平靜地問:“對你沒用?”接著他說:“那樣的話,我把它戴上。”另一位回答說:“好,好,你戴上它!語調似乎是說:“隻要別煩我!”椅子裏的男孩慢慢地把十字架掛在胸前,仔細地看它,然後伸伸他的臂膀,輕鬆舒爽,坐回椅子裏。首飾能滿足被罰的孩子。卻不能滿足專心工作的積極孩子。他的滿足來自工作。
一天,一位婦女去探訪一位兒童專家。她稱讚孩子,當麵打開一個盒子,從中取出許小小的銅質獎章,它們閃閃發光,並用紅緞帶係起來。她說:“老師會把這些掛在最好、最聰明靈巧的孩子胸前。”老師拿起了盒子。一位坐在第一張桌旁的四歲男孩,皺起眉頭抗議並且好幾次大聲說:“不要給男孩!不要給男孩!”
多麼引人深思啊!雖然這位小家夥受教不多,但也已經知道自己是教室裏反應最敏銳的孩子,他受不了這種獎勵的侮辱,又不知道如何自我辯護,隻好指出自己是位男孩的事實。
談到懲罰,我們常發現自己麵對一群愛擾亂別人的孩子,不管我們怎麼懇求勸說都不聽從。甚至請醫生給他們做檢查,但結果他們正常得很,什麼毛病也沒有。我們於是放置一張小椅子在教室的角落裏,將頑皮的孩子罰坐在那一張小椅子上,使他孤立起來。同伴們都能清楚看見他被罰坐在那裏,而我們會供應他所想要的東西。這種隔離方法總能成功地使孩子平靜下來。這種處理方式比起老師的話有效的多了。他終於明白,與其他人相處的好處,而且想要像他們一樣行動。於是,那些起初對我們來說似乎是叛逆分子的孩子,慢慢都學會自律。大多時候,被隔離的孩子是受到特殊待遇的一個客體,好像他病了或是孤立無助。我不知道被隔離的孩子心靈裏發生了什麼變化,但他們的轉變的確是真實而持久的。他們會以自己的工作和行為為傲,並且對教師報:育一分溫柔的感情。
誰是誰非
蒙特梭利從她對孩童的觀察中很早就發現,懲罰不能改正錯誤。用否定的方式去把“正”引介出來是行不通的。麵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時,讓他靜靜地坐在一旁,離開他的工作夥伴,或者和老師坐在一邊——這種將孩子孤立起來的做法,在蒙特梭利學校裏行之有效;可是在家裏又如何呢?
蒙氏教學方法中最不為人了解卻相當重要的一環,是關於成人對於錯誤及其改正的態度。請注意這裏,所講座的隻是針對態度和行為的改正有關的事。
傳統的管教方式裏,孩子的訓練是受兩條韁索的引導:獎賞和懲罰。大部分的家長認為,改正孩子錯誤和批評孩子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幸而他們多半都是采取溫和而具建設性的方式;他們把錯誤看成是罪魁禍首,不惜一切避免孩子犯錯。許多成人也努力把自己包裹在密實的保護網下,戰戰兢兢地避免出錯,以免成了孩子的壞榜樣。倘若大人犯了錯,他必須小心謹慎,千萬不要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成人高大、強壯、強而有力的形象,必須在孩子麵前永遠保持完美。
成人對錯誤采取什麼態度,對孩子的發展影響至深。我們曾見過被大人輕視的孩子,變得害羞、沮喪和恐懼。因為孩子事前就知道“我做不好”,所以“我幹脆不做”。對錯誤的恐懼會傷害孩子的心靈。我們必須對孩子采取肯定的方式。讓你的孩子有身為家庭一分子的感覺。不要讓他坐太久,老是看電視或嬉戲,要不就是被遺忘在一旁獨處。讓他參與家庭的生活,不管是什麼,在家中、在外麵、在運動時。這麼做,你會滿足你的孩子,並且使他覺得自己很重要。任何四歲左右的孩子,都能自己鋪床。倘若他鋪得不合你的品味、不怎麼對勁,你走過來說:“我的天!這全搞得歪七扭八的。你做了什麼啊?”那麼你就毀了這個孩子了,因為你破壞了他的熱心、他的生命活力、他想要去做那件事的願望。下次他也許畏縮地離開,並且說:“這樣吧,媽媽你來做,我不知道怎麼做好。”倘若你以另外一種方式來處理,把你感受到的那種不對勁、做得不太好的想法默存於心,等到下次換床單時,你再說:“我們需要換床單了,來,我們再來做這件事。”你再做一次給他看——這就是以蒙特梭利教學法所做的事。我們不會擊倒某個人,說:“這是錯的。”或“你不能做這事。”我們把他這一次的缺點記在心裏,重複示範一次。記住,不是每件事別人第一次示範給我們看時,我們馬上就學會。我們應該和顏悅色地麵對孩子的錯誤,容許他逐漸改正過來——這是蒙氏方法中很基本的一項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