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受業請益,隨眾例不得怠慢。日間思索有疑,用冊子隨手劄記,候見質問,不得放過。所聞誨語,歸安下處,思省切要之言,逐日割記,歸日要看。見好文字,錄取歸來。
不得擅自出入,與人往還。初到,問先生有合見者見之,不合則不必見。人來相見,亦啟稟然後往招之,此外不得出入一步。
居處須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語領要諦當,不得戲笑喧嘩。凡事謙恭,不得盛氣淩人,自取恥辱。
不得飲酒,荒思廢業,亦恐言語差錯,失己迕人,尤當深戒。不可言人過惡。及說人家長短是非。有束告者,亦勿酬答。於先生之前,尤不可說同學之短……。
以上數條,切宜謹守。其所未及,亦可據此推廣,大抵隻是勤謹二字。”
這是說:早晚學習功課,要勤向老師請教,要遵守大家的慣例,不能懈怠散漫。白天思考出疑難問題。,要用小本子隨手記下來,等見到老師時及時詢問,不能放過。聽到老師教誨學生的言論,回到住處,要反省其中切中要害的話,逐日記錄下來,回家後要看,看見好的文章,要抄錄回來。
不可擅自出人、隨便與人往來。有人剛到,請教老師:有適合見的人見他,不適合見的人就不要與他來往。有人來要相見,也應於相見前後都向老師報告。除此而外,不得出入一步。
居住的所在應當是很莊重的地方,不可倨傲放肆,怠惰散漫。談話應當仔細聽別人的話,自己講話要恰當,不可嬉鬧喧嘩。遇事謙虛恭謹,不可盛氣淩人,自取恥辱。
不可飲酒,以免精神倦怠,荒廢學業,也怕酒後失言,以至傷身迕人,尤其應當深以為戒。不得流短蜚長,數說別人的過錯、醜惡事,以及評論人家的優劣對錯。有人來對你說起這些事,也不要與他一唱一和。在老師麵前,尤其不可揭同學的短處……。
以上幾條要求,你一定要嚴格遵守。這幾條沒有包括到的,也要依據這幾條推而廣之,大體不出“謙謹”二字。
名臣家法
定家法以誡子。這也是過去家長常用的教子法。唐初大臣李劫就曾采用過這種方法。,《資治通鑒》載:
“司空、太子太師、英貞武公李勳寢疾,上悉召其子弟在外者,使歸侍疾。上及太子所賜藥,則餌之;子弟為之迎醫,皆不聽進,日:‘吾本山東田夫,遭值聖明,致位三公,年將八十,豈非命邪!修短有期,凱非複就醫工求活!’一旦,忽謂其弟司衛少卿弼日:‘吾今日少愈,可共置酒為樂。’於是子孫悉集,酒蘭謂弼日:‘吾自度不起,故欲與汝曹為別耳。汝曹勾悲泣,聽我約。我見房、杜平生勤苦,僅能立門戶,遭不肖子蕩覆無餘。吾有此子孫,今悉付汝。葬畢,汝即遷入我堂,撫養孤幼,謹察視之。其有誌氣不倫,交遊非類者,皆先撻殺,然後以聞。’自是不複更言。”
這是說:司空、太子太師、英貞武公李勳病重,臥床不起。唐高宗把他在外地做官的子孫全都召回來,讓他們回家侍奉他,李劫一概不讓進門。他說:’我本是山東的一個農夫,有幸遇上聖明的皇帝,官至三公,如今年紀已近八十,難道不是命嗎?生命的長短自有其一定的期限,怎麼能夠再投靠醫生求活命?”一天,李勳忽然對他的弟弟司衛少卿李弼說:“我今天感到病好了一些,不妨置備酒席,大家聚會一番。快樂快樂。”於是,李勳子孫都來會飲。酒席將要結束時,李勳當眾對李弼說:“我料到自己不行了,所以謊說病情好轉,是想和你們訣別呀!你們不要悲傷哭泣,聽我吩咐。我看到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終生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僅僅能自立門戶,碰上兒子不肖,把家產折騰個蕩然無存。我有這些子孫,今天全都交付給你。把我埋葬以後,你就立即搬到我的房裏來,撫養這些孤幼,謹慎地留心看管他們。如果他們之中有誰操行不良,為非作歹,結交匪類,都一律先替我打死,然後再把這事奏知。”自此以後,他也就沒再說什麼了。李勳臨終前對李弼說的這番話,實際就是為家立法,這法就是要嚴懲“誌氣不倫、交遊非類者”,目的是避免產生敗家的不肖子。
北宋廬州合肥人包拯,字希仁,天聖年闖考中進士甲科,曆任監察禦史、三司廬部判官、天章閣侍製、知諫院、樞密直學士、三司使和樞密副使。在人民的心目中,這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一直是剛直不阿、執法嚴明、為民請命的包青天。據《宋史·包拯傳》載,包拯對子孫要求也十分嚴格,並且也曾定下家法說: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也。”
這是說:我的後代子孫做官,如果有犯貪贓枉法罪的,不許他再回到本家,死了也不許葬人家族的墓地之中。違背我的誌向,就不再是我的子孫後代。
家庭小報
以《把一生獻給黨》一書而聞名的吳運鐸,把教育自己的子女,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他的眼裏,孩子是天真無邪的,所以做父母的,就要從小教育他們接受美好的事物。有一天,吳運鐸到一個朋友家去做客,朋友的孩子剛從托兒所回來。當他聽說吳叔叔是個英雄和勞動模範,很是羨慕,便說:“爸爸,以後長大了我也去當英雄、當勞動模範。”過了幾天,吳運鐸又去那個朋友家,朋友的孩子對他也不感到陌生了,便拉著吳叔叔的手來玩。當他看到吳運鐸的手少了四個指頭,便問爸爸:“吳叔叔的手怎麼少了四個指頭呢?”爸爸告訴他說:“是打日本鬼子時,被炸彈炸掉了。”孩子突然說:“爸爸,那我以後不當英雄,也不當勞動模範了。”
這件事使吳運鐸陷入痛苦的沉思之中,他想:現在的孩子年幼無知,從小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根本不曉得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如果不對他們加強這方麵的教育,那勢必要使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裏,缺少了這一課。吳運鐸又想起了高爾基的名言:“愛護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要緊的是如何教育。”
就在他在考慮如何給孩子們補上這一課的過程中,他產生了在家裏辦《家庭報》的念頭。當時,吳運鐸的幾個孩子都在學校裏住宿,到周六晚上才回家。吳運鐸便決定《家庭報》為周刊,每周周六出版。《家庭報》刊登在黑板上,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很受孩子們的喜歡。為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吳運鐸經常與學校取得聯係,了解孩子的平時的表現和思想狀況,然後有針對性地撰寫稿件,或表揚,或批評,發表在《家庭報》上。
平時讀書看報,遇到好的材料、有教育意義的短文,吳運鐸也都隨時摘錄下來,編寫成“文摘集錦”,及時登到“報”上,供給孩子們閱讀。他還特別注意孩子們在家時的言行,然後編成小故事在《家庭報》上進行褒貶。時間一長,孩子們已把讀《家庭報》當成生活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家後都爭看《家庭報》,並以報上的文章來對照自己一周來的表現,不看完誰都不肯去吃晚飯。與此同時,通過《家庭報》,孩子們懂得了什麼是真、善、美,爭做好事在孩子之間形成了風氣。
《家庭報》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吳運鐸為此而感到非常欣慰。《家庭報》的創辦,起到了對孩子們進行品德教育的作用,這使吳運鐸更堅信了對孩子們的教育要從言小做起,要針對他們思想單純、接受新事物快的特點,及時采取多種形式從正麵引導他們茁壯成長。
精忠報國
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將嶽飛,字鵬舉,生於相州湯懷縣的一個佃農家庭,小時家境貧寒,但也沉厚寡言,有壯誌,於勞動之餘,先學“技擊”,一縣無敵;後隨同鄉周侗學騎射,無所不精,十九時已能夠挽三百斤硬弓和百石強弩,並能左右射擊,對《孫子兵法》也已很有研究。當嶽飛靖康二年結識張所時,他對兵法、軍事形勢以及燕雲的山川地理都了如指掌,已使這位河北招撫使十分讚賞,並因此而被任為統領。這時的嶽飛也隻有二十四歲。從此以後,嶽飛和他後來領導的嶽家軍在抗金戰爭中屢立奇功,以致使金人驚歎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在戎馬倥傯中,嶽飛還曾寫下一首抒懷的千古絕唱: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