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篇: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一個蘿卜一個坑”的教子藝術(四)(1 / 3)

從上麵的記載看,秦順削柳為簡似乎隻是為教兒子識字,其實不止於此。據《元史·秦起宗傳》載,秦起宗為官廉潔,不擾百姓,酒宴吃飽或成禮即止,並曾對眾人說:“我素農家,安儉約,務安靜,庶使吾民化之。”其意是說:我家幾代務農,安於儉約,習慣安靜,希望改變酒宴奢侈繁鬧的習俗。其中明顯有秦順削柳教子影響。

折箭教子

《魏書·吐穀渾傳》載:

“阿豺有子二十人,緯代長子也。阿豺又謂日:‘汝等各奉吾一支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日:‘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日:‘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日:‘汝曹知否?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言終而死。” 吐穀渾的首領阿豺有二十個兒子,緯代是他的長子。他臨終前召集子弟,告訴他們他不敢忘記先公把大業交付給他的恩德而私於緯代,讓慕利延做他的繼承人。而後又對其子弟說:“你們每個人都拿起我的一支箭,在地上把它折斷。”過了一會;阿豺又命令同母弟慕利延說:“你拿起一支箭,把它折斷!”慕利延遵命折斷了一支箭。阿豺又說:“你再拿十九支箭一起折斷。”慕利延不能同時折斷十九支箭。阿豺說:“你們知道嗎?單支箭容易折斷,許多支箭捆在一起折,就很難折斷了。你們隻有同心合力,緊密團結,才有力量鞏固住國家政權。”這些話一說完,阿豺就死了。

還椹教子

《隋書·趙軔傳》載:

“軔少好學,有行檢。周蔡王引為記室,以清苦聞。遷衛州治中。高祖受禪轉齊州別駕,有能名。其東鄰有桑椹前其家,軔遣人悉拾還甚全,誡其諸子日:‘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機杼之物,不願侵入。汝等宜以為誡。”’

這是說:趙軔從小愛好學習,有德行。北周的蔡王把他召去任為秘書,生活清苦。後來升衛州的治中。隋高祖李淵建立隋朝以後,趙軔轉任齊州別駕,以能力強出名。趙軔家的東邊鄰居種有桑樹,桑椹落下來,掉到他家的院子裏,趙軔派人把它們全部都撿起來還給桑樹的主人,並告誡他的兒子們說:“我不是要用還人桑椹的辦法求取好的名聲,我的用意不過是不願意占有不是自己勞動出來的東西,不想損害別人的利益。你們應當從這件事情當中受到教育。”

埋錢教子

《資治通鑒》載:

“初,景讓母鄭氏,性嚴明,早寡,居於東都。諸子皆幼,母自教子。宅後古牆因雨潰陷,得錢盈船,奴婢喜,走告母。母往,焚香祝之曰:‘吾聞元勞而獲,身之災也。天必以先君餘慶,予其貧而賜之,則願諸孤他日學問有成,乃其誌也,此不敢取!’遽命掩而築之。”

這是說:當初,李景讓的母親鄭氏,為人嚴明,早早守寡,在東都洛陽居住。幾個兒子年齡都小,鄭氏自己教育他們。他家房子後麵的古牆因遭雨淋而坍塌,露出錢來,都起出來可裝滿一船,使女十分高興,跑著去告訴鄭氏。鄭氏去看了後,擺上香案,點上香,向神靈禱告說:“我聽說不勞而獲的東西是人的災星。上帝必定因為先君的遺澤,可憐他的遺孀和遺孤生活貧困而賞賜給我們的,但是,我隻希望兒子們將來都能學有成就,這也是先君的遺誌。這些錢我們不敢妄想!”隨後,鄭氏立即下令把這些錢都掩埋起來並重新砌好牆。

起名示教

名字相當於符號。但是由於名字伴隨人的一生,所以許多家長在給孩子起名字時,都有意選擇有特殊意義的字眼,用以施教於子女,並寄托自己的希望。如《資治通鑒》載:

“昶為人謹厚,名其兄子日默、日沉,名其子日渾、日深,為書戒之日:‘吾以四者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夫物帶成則疾亡,晚就而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鬆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君子戒於闕黨也。夫以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強,鮮不遂矣。夫毀譽者,愛惡之原而禍福之機也。孔子日:吾之於人,誰毀誰譽。以聖人之德猶尚為此,況庸庸之徒而輕毀譽哉!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又何反報焉!諺日: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若自修。’斯言信矣。”

這是說:晉朝王昶為人恭謹寬厚,給他的侄兒起名叫默、叫沉,自己的兒子起名叫渾、叫深,並給他們寫信訓誡他們說:“我用默、沉、渾、深這四個字給你們作名字,為的是讓你們顧其名而思其義,不敢違背做人應當默沉、深思的原則。動植物一般都是成熟得快,衰亡得也快,其他事物一般也是成就得晚才能善始善終,比如早晨開花的草到晚上就凋零敗落了;鬆柏要長上好多年枝葉才能茂盛,而一旦茂盛了,就是在數九寒冬也不衰落,因此賢德人都謹遵孔老夫子在闕裏杏壇講學時對其子弟的有闕教誡。如果把委屈當成伸張,把退讓看作取得,把柔弱為剛強,很少有不成功的。詆毀與稱譽,這是愛的源泉、恨的淵藪,是通往禍患的門路、獲得幸福通道。孔子曾說:‘我對於人,詆毀過誰或稱譽過誰呢?’聖人有過人之德尚且這樣做,何況平庸的凡夫俗子,怎能輕易地去貶人呢?如果有人詆毀自己,應當反躬自問,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有什麼毛病。倘若自己有可以引起人家詆毀的行為,那麼人家的批評是恰當的;倘若自己沒有可以導致人家詆毀的行為,那麼人家詆毀的是錯的了。人家的批評恰當,就沒有可以抱怨人家的了;人家的詆毀全然錯了,那麼自己就不會有什麼損害。既然沒有什麼損害,又何必報複人家呢?有條諺語說:‘抗禦寒冷莫過於厚皮襖,消除誹謗莫過於自修其身。’這話是可信的。”

革命老人徐特立也曾給兒媳起名以示教誨。一九三八年,徐特立的兒子徐原本不幸病逝,年僅二十三歲的兒媳萃英請求去延安學習和工作。在兒媳離開桂林之前,徐特立對她說:“你要走了,我把你的名字改一改吧!”然後拿起筆來在一張紙片上寫上“徐幹”兩個字。兒媳雖然當時還不能理解“幹”字的深刻含意,但從老人補充說的“這像個男性的名字”中,已能領會喪失了惟一兒子的老人,是把她當兒子看待的,所以不僅欣然接受,而且感動得泣不成聲。

一九四零年秋,徐特立回到延安,這才向兒媳講解給她改名為“幹”的深層用意,且親筆寫下:“群子終日幹幹,文賜、若勵,無咎。幹健也。終日幹於即終日健進不已;惕警覺也,終日幹幹至晚還加警惕;且若有凶厲可怕,注意如此集中,精神如此振奮。前途一定遠大。

右錄周易以示於兒。幹兒原名萃英係華而不實的女性名,她卻補柔內剛,頗有獨立性,我以為她有祖父的倔強性,希望她發揚這一倔強性,因而字之為幹。

幹兒生有一女兒性亦倔強,字之為禹強,因希望她的母親為禹域一倔強的女性。”

後來,徐幹曾說:“徐老的這番叮囑和教誨,寓意深、境界高,思之用久,有益終身。”這就充分證明取名示教的作用確實不可低估。

關門訓子

《中國人民大辭典》載:

“子發攻秦絕糧,使人請於王。母問使者日:‘士座得無恙乎?’對日:‘十座並分菽粒,而食之。’又問將軍,對日:‘將軍朝文芻豢黍梁。’子發破秦歸,其母閉門不內,使人數之。子發謝,然後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