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篇: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一個蘿卜一個坑”的教子藝術(四)(2 / 3)

這是說:戰國時,楚將子發率兵攻打秦國,糧食斷絕,派人向楚宣王告食。使者見過楚王,又來到子發家,向子發的母親問安。子發的母親問使者:“士兵們總不至於饑餓成疾,情況都還好PE?”使者回答說:“士兵都靠分得的豆粒充機。”子發母又打聽子發的情況,使者說:“將軍每頓都能吃上肉食和米飯。”子發打敗秦國,凱旋歸國。他的母親關閉大門,不讓進家門,並派人數落他在軍隊缺糧的情況下,讓士兵挨餓,自己頓頓有米有肉,不是個東西。子發認識到自己做得不對,立即向母親謝罪,決心改過,他母親才讓他進人家門。

小仗則受,大杖則走

體罰是曆代家長常用的教子辦法,而且還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之類的說法,但這種辦法已被許多家庭教育家所否定。孔子也是教育家,而且是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沒有否定體罰,也沒有主張過體罰。但他主張在家長實行體罰時,做兒子的應當“小仗則受,大杖則走”,不能陷家長於不義。這就是說,在孔子看來,過重的體罰就是不義。《中國人民大辭典》上記載說:

“曾參,曾點子,字子興,事親至孝,嚐耘瓜誤斷其根。點怒,援杖擊之,幾死有頃複蘇,鼓琴而歌,孔子聞之,告門人日:‘參來勾內也。小仗則受,大仗則走,今參陷父不義,安得為教子!’參聞之,遂告孔子謝過焉。”

這是說:曾參是曾點的兒子,字子興,事奉父母,極講孝道。曾參在耘瓜田時,不小心鏟斷了瓜根,曾點怒,操起棍子打他,差點把他打死。過了好大一會,曾參蘇醒過來,彈琴唱歌像未挨過打似的。孔子聽說後,告訴看門的人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我的門。父親用小棒子打,做兒子的應當承受;父親拿大棒子打,做兒子的應當逃走。今天曾參受大棒子體罰而不逃走,陷其父於不義,怎能算得上是孝順呢?”曾參聽了孔子對他的批評,立即向孔子承認是自己錨了。

上麵的故事說明,孔子雖隻譴責了作為人子的曾參,但實際上也批評了做人父的曾點,隻不過不是批評曾點杖責曾參,而是認為他使用大杖並差點把兒子打死是不義的行為。

依井誡子

《三國誌·吳妃嬪傳》引《會稽典錄》注載:

“策功曹魏騰,以迕意見譴,將殺之,士大夫憂恐,計無所出。夫人乃依井麗謂策日:‘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當優賢禮士,舍過錄功。魏功曹在公盡規,汝今日殺之,則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見禍之及,當先投此井中耳!’策大驚,遽釋騰。夫人智略權序類皆如此。”

這是說:三國時,吳主孫策的功曹魏騰,因為迕逆了孫策的旨意而開罪了孫策。孫策將要殺了他。士大夫們既擔憂、又恐懼,想不出什麼辦法勸阻他。孫策的母親聽說後,就倚著一口水井的欄杆教訓孫策說:“你剛剛來到江南,腳跟尚未站穩,各方麵事情都還未能齊全,這時候Ⅱ:該禮賢下士,寬宥小過,獎勵功勞。魏功曹在衙門從來都是按章程辦事,你今天殺了他,明天有的人都會背叛你。我不忍心看到大禍臨頭,應當先投入到這口井中,死了算了!”孫策大驚,立即下令釋放魏騰。吳夫人的機謀權變,都與這件事相類似。

身教重於言教

(1)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善於用榜樣來教育子女,要比給子女講大道理要強得多。東漢開國元勳馬援是個很有見識的人。他的侄兒馬嚴和馬敦都喜歡譏笑和議論別人,又都交結俠客。馬援在交址時,對此不放心,特寫信告誡他們說: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日不可得言也。好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複言者,絕衽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妄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俗,廉公有威,吾愛之重重,願汝曹效之。枉季良誼使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勤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類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這是說:我希望你們聽到別人的過失,好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耳朵可以聽,嘴上不能講。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對時政的得失妄加評論,這是我最厭惡的行為,我寧願死去也不願聽到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生平最厭惡這種行為,我所以仍要反複強調的原因,就好比父母送女兒出嫁時給她整理衣服上的斜領、係上佩巾、一再叮囑訓誡一樣,為的是使你們不致忘記啊!龍伯高貴忠厚、周到恭謹,說話注意分寸,謙虛節儉,謙潔奉公,具有很高的威信,我喜歡他、器重他,希望你們效法他。杜季良豁達豪爽,仗義少私,能憂人之所憂,樂人之所樂,輕重適宜,對各種人都能交結,他為父親辦喪事通知親友,不論距離多遠,知道信的:部到了。我喜歡他、器重他,不願你們效法他。為什麼呢?效法伯高不成,仍不失為謙恭之士,就像常言說的“刻天鵝刻得不像,總還可以像隻鴨子”。效法杜季良不成,很容易淪為輕浮人,就像常言說的“畫虎沒成,反倒像狗了”。季良至今還被蒙在鼓裏,不知道自己已經開罪了不少人,以至上下交毀。我常為之心寒,因此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效法他。

馬援在信中給侄兒講了二個類型的不同的人物,對於侄兒應當以誰為榜樣,他說的話雖不多,已把道理講得很透徹,一句“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就十分生動地說明了什麼樣的人物更適於效法,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2)身教重於言教。所謂身教,除了以身作則給子女樹立榜樣而外,也包括現身說法,這是幾乎所有家長無不采用的教子法。這裏亦略舉數例,如下:

朱元璋曾在給太子的信中寫道:

“自古創業之君,功涉勤勞,達人情,周物理,故處事閑當。守成之君,生長富貴,若非平昔練達,少有不謬者。故吾特命爾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示,以練習國政。惟仁不失疏暴,惟明不惑邪佞,惟勤不溺於安逸,惟斷為牽於文法。凡此皆心為權變。吾自有天下以來,未嚐暇逸,於諸事務惟恐毫發失當,以負上天托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寢,爾所親見。爾能體而行之,天下之福也。”

這是說:自古以來,創業的君主經曆了千辛萬苦,通達人情事故,所以處理事情比較妥當。守業的君主生長在皇帝家裏,從小富貴,如果不是平時磨練得通達事情,很少有不荒謬的。所以我特意命令你每天都到朝廷接觸群臣,聽取和決斷各官署奏報上來的事情,以練習執掌國家政權。隻有仁愛,才能不失於粗暴;隻有明察,才能不惑於邪佞;隻有勤懇,才能不貪圖安逸;隻有專斷,才能不牽累於成文法。凡此種種,都須通達權變,又都應取決於作為思之官的自惦。我自從奪取天下以來,未曾有過閑暇和安逸的時候,對於所有事務的處理,都擔心有一絲一毫的失誤,以至於辜負上帝把天下托付給我的用意。每天天不亮就上朝,到半夜時才能就寢,這都是你親眼見到的事。你能對我的這番訓迪身體力行,那就是我朱家天下的福份了。